正信希有分第六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我佛在前一分,以自身的身相都是虛幻,先為大家破除對色相的執迷。在這一分裡,我佛則是進一步為大家開示,破除對法相的執迷。

    須菩提一開始請示佛,問說如果將來有人聽聞此經,能夠生實信否?

    有一句話說:「信為道源功德母。」,信有多個層次。你如果相信1+1=2,你才會相信2+2=4,以此類推,這是我們一般人,都很堅定的信念。你相信為人要誠實,但是常常在利益交織的時候,我們卻會為了利益,說出不誠實的話。這樣的相信,完全不夠堅定。

    因此,所謂的信,分很多等級。須菩提問實信,實信就是打從心底裡,實實在在地相信,毫無疑慮的意思。唯有這樣堅定的相信,我們才可以進一步修佛。

    我佛在回答須菩提的提問時,告訴須菩提說,在祂離世後,如果有人相信此經,並且願意持戒修福。佛說: 這是非常不容易的福德,因為這人已經在過去多世輪迴中,堅定向佛,他將因此,獲得無量福德。

    或許有人看到這裡,會覺得,哇!要歷經這麼多的輪迴修行,才能證得涅槃,得到解脫,太難了!這樣的想法,慕風也曾經有過,但是後來我想:

1. 搞不好我已經修了很多世,已經接近證得涅槃的境界。我應該要依照虛雲法師的開示: 精進勇猛,發大願力。否則現在放棄,太可惜了!

2. 如果我執著太多因此受苦。而我一直不開始修行,那就真的苦海無邊了。

3. 依照我自己修佛的經驗,悟得一分,我就輕鬆一分,修佛有好無壞。

 所以,這是我繼續乖乖修行的原因。

 在佛教歷史裡,有很多所謂的”過來人”,開悟的例子。比如禪宗的六祖惠能,原來是位大字不識的樵夫,只因為聽人說到本經莊嚴淨土第十分裡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開悟了!

    所謂的”過來人”,就是他在過去累世累劫的輪迴當中,精進修佛。所以到了今世,不管他投胎在什麼樣的人家,是什麼樣的身分,他的智慧都已俱足。

    譬如像廣欽老和尚,原來也是位大字不識的工人。他開示時不須用精深的文字般若,常常幾句簡單話,就把佛法說得透徹。像他在圓寂之前所說: 沒來也沒去,沒什麼代誌。一句話,就把諸法無我的空境說得清楚,何等的自在瀟灑?

    還有前面所提民初的虛雲法師,跟成都的光厚和尚。他們都有許多異於常人的言行舉止,昭現出得道者的自在解脫。他們都是我佛在本分所說,歷經一佛、二佛、三四五佛,得到諸善根的過來人。

    最後。關於執著於法相這件事,佛說,我所說的法,就像渡人過河的竹筏罷了。過了河,竹筏就沒有用,無須再惦記著。也就是說,等我們了悟解脫之道,證得涅槃之後,我佛所說的法,也應該放下。

    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這,就不用多說了。

    機智的南懷瑾老師,以前說法時常常提醒,修佛是要放下我執法執的執念,換得一身清心自在。不要越修規矩越多,迷失在枝微末節的法筏裡,把自己修的一身佛裡佛氣,讓人感覺嚴肅易怒,難以親近,好像修佛多了不起似的,陷入另一個名相的傲慢之中。

    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以上,是在下拜讀本分的心得。

    敬請各位先覺指教。



連結閱讀:

以下是我另外書寫,關於職場的專題,歡迎參考>>>

1.管理成功心法: https://vocus.cc/managersmind/home

2.法蘭克管理語錄: https://vocus.cc/frankworktalk/home

3.職場成功心法: https://vocus.cc/workandlife/home

avatar-img
67會員
99內容數
三十多年前,從東部鄉下來到繁華的台北,從好奇新鮮到奮鬥打拼...。一轉眼,人生就這麼走到艱苦燦爛的盡頭。一路上有悲傷,有心酸,有歡笑,也有風光。儘管終究一身滄桑,但是埋藏在靈魂深處的,卻一直是那一個,奔跑在東部田野間的,單純小男生。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慕風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我佛在開始細說佛法之前,祂最先破除的相,就是佛自己本身。
心理學家阿德勒說:「人所有的煩惱,都源自於人際關係。」
本分為金剛經中開宗明義,最重要的一分。
金剛經跟關於蘇格拉底的記述一樣,是經由對話闡述佛法。
單單吃飯一件事,我們就可以想像我佛舉止莊嚴,並且不貪著於食欲。
我佛在開始細說佛法之前,祂最先破除的相,就是佛自己本身。
心理學家阿德勒說:「人所有的煩惱,都源自於人際關係。」
本分為金剛經中開宗明義,最重要的一分。
金剛經跟關於蘇格拉底的記述一樣,是經由對話闡述佛法。
單單吃飯一件事,我們就可以想像我佛舉止莊嚴,並且不貪著於食欲。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文章深入探討《妙法蓮華經》中提婆達多品第十二的教義,強調菩薩為了追求無上菩提而不懈努力,並描述提婆達多如何成為能夠引導眾生的高僧。文中提到的深刻道理,讓讀者瞭解大乘佛教的精神,以及修行中的捨得智慧。透過細膩的辭句及寓意,該經文表達了對眾生福祉的期許以及菩薩行的具體實踐。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在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極樂世界,教主本尊,今現在彼,為諸有情,宣說甚深微妙之法,令得殊勝利益安樂,十方菩薩瞻禮聞法,得蒙授記,稱讚供養,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前言: 心不取相,不取法相,不取非法相,乃至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是如來之知見。當知凡所
Thumbnail
本分是延續前分〈依法出生分第八〉,佛告須菩提之語:「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而來。在此分裡,須菩提回答佛陀:「實無有法名阿羅漢。」正因須菩提有此領悟,故而證得了阿羅漢之果位。那麼在〈無得無說分第七〉佛陀又為何還要再問須菩提:「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 「實無有法名阿羅漢」為
Thumbnail
《金剛經.正信希有分第六》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文章深入探討《妙法蓮華經》中提婆達多品第十二的教義,強調菩薩為了追求無上菩提而不懈努力,並描述提婆達多如何成為能夠引導眾生的高僧。文中提到的深刻道理,讓讀者瞭解大乘佛教的精神,以及修行中的捨得智慧。透過細膩的辭句及寓意,該經文表達了對眾生福祉的期許以及菩薩行的具體實踐。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在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極樂世界,教主本尊,今現在彼,為諸有情,宣說甚深微妙之法,令得殊勝利益安樂,十方菩薩瞻禮聞法,得蒙授記,稱讚供養,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前言: 心不取相,不取法相,不取非法相,乃至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是如來之知見。當知凡所
Thumbnail
本分是延續前分〈依法出生分第八〉,佛告須菩提之語:「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而來。在此分裡,須菩提回答佛陀:「實無有法名阿羅漢。」正因須菩提有此領悟,故而證得了阿羅漢之果位。那麼在〈無得無說分第七〉佛陀又為何還要再問須菩提:「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 「實無有法名阿羅漢」為
Thumbnail
《金剛經.正信希有分第六》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