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19|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學習時,還在用醜化外界事物,來避免分神或被吸引嗎? 有更好的方法。

醜化很好用,可以用來說服自己並不如人,還要更上進,才能更進一步跟大家一樣,因此才有辦法在同時享受同儕之樂時,用要跟上朋友、同學的分工合作的心態,說服自己持續努力、蒸蒸日上。 但事實與現實上並非如此,所以才說會被前輩說是自戀。

那該怎麼辦?

看見醜化是對自己的為難後,就有辦法了,講簡單一點就是只想與內在美有聯繫,不想與外表有關係,而在現實意義上的這個層次時,已經是在自然上進的軌道上。 

太容易覺得世界很美麗,是一種得來不易的幸福,為了珍惜這種幸福只好學會醜化。 所以對接世界的橋樑就是減益,而不是增益,這就是不敢面對人群說話的習慣心理來源。 解法如下 - 可以透過環境氛圍的塑造,抽象化的作品與問題對答,讓溝通的對象來到靈魂交流的內在美層次,而這個溝通的對象也可以是自己。 這樣就可以周全快樂的在學習中流淌了,很棒吧!

但其實還有一個方法,既可以承接抽象化盡情探索內在美的精神,又可以銜接集體(2人以上)心流自由自在同化的求同存異。 舉例來說,就像我們與魚和水的關係一樣,雖然在特定事件發生的白駒過隙時,都可以知道對方的想法與反應,但是堅持著要尊重水流的態度,就是在以正面面向與水流同化的理想,這種極致同化前的神祕感與差異會形成拉力,最終可以導致對方也自然望向那一個理想,而讓水流與自己同化進而能成為共同理想。 

所以這個方法,雖然在理想與關係中的共存共榮裡,是在居中擔任承接的位置,但是卻有餘裕讓自己可以在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都要顧及的同時,妥善地培養關係,以最有效率的方法,來達成「只要有一個人變好,這個世界就會變更好的目標。」,而這個人是自己的同時,也經由同化昇華了他者。 就像在就學時期,與同學朋友極為同情共理、情感交流後,卻始終可以甜而不膩的原因,就是實際同化的 - 是昇華連同自己在內所有人類的目標,而在朋友同儕間想追求更深一步的同化時,不自覺得就會感覺到這個目標,而一起以正面面向共同的理想,而非彼此。 

這個方法雖然居中,不那麼理想,但是卻是最有效率的,而且可以在解決了文章開頭所說的問題後,最能連接初心的上進,所以既可以實現初心,卻無意間遠離了要醜化自己,才能更進一步的基本推動力。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有魚兒們、有我,才有循環,而愛就在我們之間流淌。 我們都可以被取代,卻又不可取代。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