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妹在美國成長到快七歲才回台灣,之前的幼兒園(preschool)是讀蒙特梭利日英沈浸式幼兒園。選擇這所學校的原因有幾個,當時暖妹的個性比較害羞和謹慎,加上我們從她出生開始除了共讀英文故事書之外,她接觸英文的機會比較少。我觀察到在公園玩的時候,暖妹對於講英文和過度熱情和激動的小孩會比較退縮,基於語言和個性,我一開始就朝著亞洲人較多的幼兒園去找。但是我並不想找中英雙語的幼兒園,因為我在家就可以自己教中文和台灣文化,而且我不希望她遇到使用中國式中文的老師教她「中國文化」,因此選擇了日本英文雙語的學校。日本對於台灣人來說十分熟悉,身邊的人會日文的也不在少數,更不用提我和威宇的外公外婆爺爺奶奶都會講日文,因此我們很幸運的在美國住家的附近找到一間日英雙語的幼兒園。蒙特梭利則是因為我認為這個教學方式能夠讓孩子學會獨立自主,並且會以自由選擇的方式保護孩子的學習動機。
剛開始上學的時候,暖妹的語言程度是對日文完全不懂,對英文不太熟悉。學校上課時間從早上九點到下午三點,三點之後是延長時間,主要就是讓小朋友在playground玩耍,如果家長需要可以延長到五點再去接。早上的時間都只能講日文,因此沈浸式就是老師都只講日文,也會要求小朋友之間只能講日文,學校裡因為有許多日本和日本混血小朋友,他們對於日文還算熟悉,白天就是用日文學習所有的教材。下午則是特定的老師和在playground的延長時間才能講英文,總體來說,學習英文的時間比日文還少,甚至如果白天操作學習英文的教具,老師也是用日文來指導。
剛開始我觀察到暖妹出現語言混用的情況(一句話裡有三種語言並且文法會亂),中文使用上也不如中文母語小朋友來得好,當時我就擔心同時學三種語言是否會影響語言發展,但大概半年後就感覺到她三個語言都慢慢在進步。在學校上了兩年(五歲多)之後,就開始聽到老師稱讚暖妹日文講得很好,於此同時,暖妹也開始讀一些字數很少的英文故事,中文交談時則會常常聽到她使用共讀時故事書上聽來的詞語。日常生活的娛樂中,暖妹常聽英文歌和日文歌(因為爸爸喜歡,跟媽媽則是聽韓文歌),歌詞通常都聽兩三遍就會發音,有時候雖然不清楚意思,但是聽一聽就能跟著唱。卡通則是看英文卡通,剛開始也是會說看不懂,但是五歲之後開始看Octonuts、Magic school bus等會出現較多專有名詞的卡通,基本上都能理解80%以上,也順便學到許多科學和生物知識。中文部分就是繼續維持跟爸媽交談和平常聽我們讀中文故事書。
由此得知,她是根據情境來選擇自己當時要使用的語言,學了兩年之後,彼此之間都不再出現打架的問題,當然因為時間有限,同時學習三種語言明顯不如只學習一種語言來得快,但是累積起來的成果卻非常可觀。這也是我蠻意外的一個結果。在學校學到第三年,暖妹的語言使用的狀態已經很固定,就是去學校跟老師講日文,跟同學講英文,回家跟爸媽講中文,聽日文歌看英文卡通請爸媽講中文故事書,多語言的學習比我想像中還順利。
回到台灣之後,因為時間太倉促我來不及先教她所有的注音符號,開學之後,學校每天都有的國語課卻讓她很有學習興致,我想是因為她很早就了解到剛開始學習一個語言不會是很正常的,但是一開始學慢慢就能學會了,也算是無意間建立了成長心態。另外因為熟悉日文和英文的發音和拼音,對於注音的拼音規則也很快就能理解,只要常常閱讀將注音符號記熟,很快就知道怎麼拼怎麼讀,聲調方面則是經驗多了慢慢就學會了。現在變成很熱情的用注音在寫自己想像的故事,雖然不是很複雜的故事,一次寫一句然後畫圖,但是對於書寫的興致很高,這是我覺得比較難得的。
回過頭看暖妹學習語言的歷程,不諱言能夠提供一個沈浸式的語言環境的確是最重要,也是我們最幸運的地方。在台灣目前要幫她找到適合她程度和需求的英文或日文環境是我最煩惱的事情,也一直還沒找到最滿意的,這大概也是在台灣要讓孩子能夠雙語或多語的困難處,因為即使找到能夠提供母語程度的外語,也很難有一群能夠持續練習的同儕,這都需要父母多費心去尋找和研究。
此外,能讓孩子以第二或第三外語來從事娛樂活動,像是看卡通、聽音樂、看故事小說,我覺得是能夠維持程度最好的方法,因為他們就會迫不及待的想學想了解,能夠娛樂又能維持語言程度,一舉兩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