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dcast 生死思辨EP07|龍德上師:敲響修行警鐘 警惕傲慢的過患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有一種習氣,叫做「傲慢」。有它,你會付出代價、命終會墮入惡道,會產生極大的過患和惡業。它就像不能兩立的死敵,不能與之為伍、不能縱容、不能姑息。

Podcast 生死思辨EP07|龍德上師:敲響修行警鐘 警惕傲慢的過患

Podcast 生死思辨EP07|龍德上師:敲響修行警鐘 警惕傲慢的過患

▸前往收聽:https://bit.ly/46ESG33


● 精彩段落
改掉堅固的惡業習氣不容易,但幸運的是,你可以有法門對治它!
本集內容可見:《佛王誓約》,第164頁。
─────────────────
Podcast【生死思辨】— 觀音山播客節目 (每週日更新)
https://sndn.link/fazang

你準備好迎接生死了嗎?不管你忽略或正視死亡,都無法真正地克服它,必須要透過不斷地練習,讓你的心為下一個未知旅程,做好準備。

「生死思辨」Podcast,節目內容為慈悲 龍德上師開示《西方極樂淨土祈願文》珍貴法義教授,為求生淨土必修的重要教法之一!
─────────────────
● 觀音山 佛法課程
◦ 教材:《佛王誓約》
https://reurl.cc/V6782R
◦ 主講/作者:龍德嚴淨仁波切
https://www.fazang.org/guru
◦ 觀看影音版,訂閱🔎觀音山法藏YouTube
http://bit.ly/2GTXL0b

更多請見「觀音山 全球資訊網」
https://www.fazang.org/info/events.php

avatar-img
25會員
2.3K內容數
慈悲 龍德上師開示:「學佛修行的人,要懂得把握機會來修福修慧。因為學佛的慧命並不一定長長久久,有時候是很短暫,這與每個人結的佛緣有關。不管過去生結的緣如何,今生有幸接觸佛法,就要用心地深結佛緣。」修行主要是修福和修慧二類:孝順父母、布施供養、做利益他人等,屬於修福;念佛、拜懺、打坐、聽開示、讀佛經,減少煩惱,屬於修慧。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密勒日巴尊者曾經說過:「在深山僻靜處修行的大修行者,和世俗中作供養的功德主,二者都具有成佛的因緣,這種因緣來自於迴向。」只要修行的人或供養的人,都有作迴向的話,二者都會得到同等的功德。圓滿的迴向,是實修佛法裡特別重要的一環,依法行持,能建立廣大殊勝的功德。
【龍德上師珍貴法語】純然利他之心念,其功德無可限量。——慈悲 確吉蔣稱金剛上師(龍德上師)
止貢覺巴仁波切說:「福慧如意寶,若無發願誓,不生希求果,故當勤迴向。」自己所行的善法能否成為圓滿菩提之因,作為成佛的種子,和有沒有作迴向有很大關係,都取決於迴向之力。無論累積多廣大的有為善法,若是沒有將功德迴向,是無法進入解脫道的。
【龍德上師珍貴法語】糊塗一時難免!糊塗一世那就可悲了!唯有佛法,能生清明之智。
薩迦察派法王第二十五任 究給企千法座持有者──賜予尊貴 確吉蔣稱金剛上師法位認證|龍德上師殊勝傳承。尊貴 龍德上師成為佛教史上首位榮獲北京雍和宮第一大活佛格西──嘉木揚‧圖布丹大師和薩迦察派法座持有者──究給企千法王的雙重認證,也是至今唯一的一位受到藏傳佛教格魯派、薩迦派法王雙重認證之漢族仁波切。
隨時隨地裡無論做任何大小的功德,圓滿時千萬不要忘記如此來迴向:「三世所積諸善根,迴向成大菩提因。」如果沒有這樣來迴向,善業一次便會耗盡。若是有迴向給獲得究竟菩提之因,即使得到百次善果,善根在我們未獲得圓滿正等正覺果位之前也不會窮盡,反而會日益增勝。出自《龍德上師大圓滿 普賢上師言教集》/ 尊貴 龍德
密勒日巴尊者曾經說過:「在深山僻靜處修行的大修行者,和世俗中作供養的功德主,二者都具有成佛的因緣,這種因緣來自於迴向。」只要修行的人或供養的人,都有作迴向的話,二者都會得到同等的功德。圓滿的迴向,是實修佛法裡特別重要的一環,依法行持,能建立廣大殊勝的功德。
【龍德上師珍貴法語】純然利他之心念,其功德無可限量。——慈悲 確吉蔣稱金剛上師(龍德上師)
止貢覺巴仁波切說:「福慧如意寶,若無發願誓,不生希求果,故當勤迴向。」自己所行的善法能否成為圓滿菩提之因,作為成佛的種子,和有沒有作迴向有很大關係,都取決於迴向之力。無論累積多廣大的有為善法,若是沒有將功德迴向,是無法進入解脫道的。
【龍德上師珍貴法語】糊塗一時難免!糊塗一世那就可悲了!唯有佛法,能生清明之智。
薩迦察派法王第二十五任 究給企千法座持有者──賜予尊貴 確吉蔣稱金剛上師法位認證|龍德上師殊勝傳承。尊貴 龍德上師成為佛教史上首位榮獲北京雍和宮第一大活佛格西──嘉木揚‧圖布丹大師和薩迦察派法座持有者──究給企千法王的雙重認證,也是至今唯一的一位受到藏傳佛教格魯派、薩迦派法王雙重認證之漢族仁波切。
隨時隨地裡無論做任何大小的功德,圓滿時千萬不要忘記如此來迴向:「三世所積諸善根,迴向成大菩提因。」如果沒有這樣來迴向,善業一次便會耗盡。若是有迴向給獲得究竟菩提之因,即使得到百次善果,善根在我們未獲得圓滿正等正覺果位之前也不會窮盡,反而會日益增勝。出自《龍德上師大圓滿 普賢上師言教集》/ 尊貴 龍德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我們在生活當中也會有種種焦慮不安——我希望得到什麼,我希望遠離什麼,一直不斷攀緣,最後搞得自己焦慮不安。這個時候我們要練習一下能夠寬心,提醒自己要放下。 所以,我們修行人瞭解自己很重要。我自己能夠做到幾分?我的優點在哪裡?我的缺點在哪裡?對自己的認識很重要。
我們想一想,前面講的凡夫心,不斷地作繭自縛,自己障礙自己,自己傷害自己,那種苦是沒有意義的,是苦上加苦。 反過來我們修行止觀,剛開始會有點累,但是慢慢修行到一個階段,有了突破之後,那就不再是累,而是法喜。你會很期待每一次功課的到來,靜下來拜佛、經行,然後靜坐。它決定是有真實功德、真實義趣的。
世間的眾生因為都有生老病死,有的眾生是心也苦,身也苦,又加上他不知道修行,不瞭解無常,不知死賊時常在旁伺察。因此,菩薩或知道修行的人,就不要再加苦給眾生,所以不應該瞋彼,應當修忍辱。
慈悲心呢是很重要的,他主要的就是要對治瞋恨心,瞋恨心幾乎呢每一個人都有,只是明顯不明顯,容易爆發,不容易爆發而已,那可以說是境界,還沒有現前,那麼有些人平時呢都很溫和的,欸!有一次突然間暴怒起來,哇~這就是說呢我們每一個人呢貪瞋癡的習氣,都是存在的,而且是很強的。
Thumbnail
攀緣心,在《楞嚴經》講到兩個內涵: 第一個,是業力的問題。 你一旦動攀緣心,一定會帶動生死業力。所以一個人攀緣心愈重,生死業力就愈重,他會循業發現。當你起攀緣心的時候,就會隨順你的業力--有些人你很喜歡、有些人你不喜歡。這跟過去的業力有關係,宿業所變現的景像你沒辦法改變。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朗日塘巴尊者大師的《修心八偈》並解釋了修心的重要性,並提到人生即使充滿著對錯苦樂,也能透過積極行為來改善前世所累積的業報。文章還提醒人們在行善時需審慎選擇,避免‘假善’,以免福報減少。
Thumbnail
此篇文章關於修心八偈以及尊者造頌的實修方法,並透過許多生活中的例子說明,當中提及了在生活中的行為規矩與煩惱之間的關聯,以及如何消除這些煩惱。
Thumbnail
※經文:   「復次,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導讀:   【罪業】:罪惡之所作,為感未來苦果之因者。罪業之本性稱為罪性,罪性本空。依罪業而感之苦果稱為罪報,《無量壽經》曰:「罪
我們在生活當中也會有種種焦慮不安——我希望得到什麼,我希望遠離什麼,一直不斷攀緣,最後搞得自己焦慮不安。這個時候我們要練習一下能夠寬心,提醒自己要放下。 所以,我們修行人瞭解自己很重要。我自己能夠做到幾分?我的優點在哪裡?我的缺點在哪裡?對自己的認識很重要。
我們想一想,前面講的凡夫心,不斷地作繭自縛,自己障礙自己,自己傷害自己,那種苦是沒有意義的,是苦上加苦。 反過來我們修行止觀,剛開始會有點累,但是慢慢修行到一個階段,有了突破之後,那就不再是累,而是法喜。你會很期待每一次功課的到來,靜下來拜佛、經行,然後靜坐。它決定是有真實功德、真實義趣的。
世間的眾生因為都有生老病死,有的眾生是心也苦,身也苦,又加上他不知道修行,不瞭解無常,不知死賊時常在旁伺察。因此,菩薩或知道修行的人,就不要再加苦給眾生,所以不應該瞋彼,應當修忍辱。
慈悲心呢是很重要的,他主要的就是要對治瞋恨心,瞋恨心幾乎呢每一個人都有,只是明顯不明顯,容易爆發,不容易爆發而已,那可以說是境界,還沒有現前,那麼有些人平時呢都很溫和的,欸!有一次突然間暴怒起來,哇~這就是說呢我們每一個人呢貪瞋癡的習氣,都是存在的,而且是很強的。
Thumbnail
攀緣心,在《楞嚴經》講到兩個內涵: 第一個,是業力的問題。 你一旦動攀緣心,一定會帶動生死業力。所以一個人攀緣心愈重,生死業力就愈重,他會循業發現。當你起攀緣心的時候,就會隨順你的業力--有些人你很喜歡、有些人你不喜歡。這跟過去的業力有關係,宿業所變現的景像你沒辦法改變。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朗日塘巴尊者大師的《修心八偈》並解釋了修心的重要性,並提到人生即使充滿著對錯苦樂,也能透過積極行為來改善前世所累積的業報。文章還提醒人們在行善時需審慎選擇,避免‘假善’,以免福報減少。
Thumbnail
此篇文章關於修心八偈以及尊者造頌的實修方法,並透過許多生活中的例子說明,當中提及了在生活中的行為規矩與煩惱之間的關聯,以及如何消除這些煩惱。
Thumbnail
※經文:   「復次,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導讀:   【罪業】:罪惡之所作,為感未來苦果之因者。罪業之本性稱為罪性,罪性本空。依罪業而感之苦果稱為罪報,《無量壽經》曰:「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