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漫讀(2):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王道政治」的自大與保守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電子書:《論語漫讀》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這兩句話講究比較大。歷來的詮釋都沒有講透,只停留在字面意思,而沒看出這也是孔子及儒家對待周遭世界的態度,潛移默化卻深遠地影響了後世。

raw-image

我們今天讀《論語》,重點不在於他的原意或字面意思是什麼,而是要看古人是如何理解和運用的,進而甄別影響是好是壞?即便古人誤解了原意。再說,是否誤解了,有時也很難求證。

通常的解釋,接上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若學有所成,並得到了大家的認可與贊同,名聲遠揚,就會有志趣相同的人前來請教。這當然令人十分快樂。樂與悅有所區別,樂是喜形於色,對周圍人會產生影響和感染;而悅是自個兒悄無聲息的愉快之態。

如阿基米德苦思浮力定律不得,洗澡時突然靈光一現,通徹明瞭;立馬跳出浴缸,衣服也不穿,跑出門去,沿街大聲嚷嚷,「我知道了,我知道了!」就像剛下蛋的母雞一下。這就是樂!

又如釋迦牟尼在靈山講法,信手拈花,弟子迦葉心領神會,會心一笑。這就是悅!可見西方人張揚得多,學有所成就樂不可支;而東方人則只是悅,含蓄內斂多了。

若學有所成,卻不為人所知,或得不到多大的贊同,孔子則以為也不要因此而不高興,面有慍色。慍,生氣,不高興的意思。能做到這樣,才算是有涵養的君子。

這兩句話闡述了孔子傳播傳授知識的前提條件。若你來虛心請教,那我很高興,很樂於教你;若你不識貨,不來請教,我也犯不著不高興,非要死乞百賴去教化你。《易經·蒙卦》也言,「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和孔子這句話意思相近。孟子對來求學的學生,「往者不追,來者不拒」,也能相互印證。

但其實知識的傳播傳授,在先學和後學之間,有多種情況。以學生做題為例,老師在課堂上佈置了一道很難的數學題。有學習好的同學先做出來了,就一副洋洋得意的樣子。把筆一擱,坐在座位上顧盼自如,左右張望。鄰座的同學一瞧,知曉他做出來了,就會有來請教的。一種情況,他可能很樂意幫助解答。孔子就屬於這種;還可能,請教他,他不願意教。第二種情況,他看見其它同學抓耳撓腮,明顯是遇到了困難,就主動前去幫助講解。

別人來請教,卻一口回絕,這肯定不好。但非要等別人來請教才肯教,也未免保守了。孔子的這種教學態度投射放大到儒家的王道政治上,就形成了一種自大與保守的心態。王道政治的核心要義是「尊尊親親」。儒家認為華夏民族「尊尊親親」,所以是文明的;而周圍的夷狄蠻戎不「尊尊親親」,弑親弑君頻繁發生,遵循完全憑孔武之力決勝的叢林法則,則是野蠻未開化。孔子就說過:「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無也」。對夷狄滿是鄙夷不屑。

夷狄更接近於原始人,他們的法則就是猴群爭王的法則,單挑決勝制。當然年老的打不過年青的。儒家堅決反對這樣幹,反對年青人挑戰取代老人的權力,兒子挑戰取代父王的權力。其實,早先華夏的堯禪讓舜,舜禪讓禹的傳說也與夷狄一樣,被儒家美化成禪讓了而已。這個分別產生於生產方式及組織規模的不同。「尊尊親親」適用于農耕生產方式和大的組織規模;而單挑決勝則適用於遊牧生產方式和較小的組織規模。

儒家認為華夏是天下的中心,文明的中心,周圍的夷狄蠻戎是野蠻的,而且不配接受文明。離華夏中心越遠越野蠻。這就是儒家的「天下觀」。 儒家對待夷狄的態度是,夷狄願意來歸化,當然歡迎,就成為華夏一分子。「夷夏之辨」不以血緣分,而以禮儀分。但華夏也不主動去教化夷狄。孔子所謂為政「近者說,遠者來」。孔子周遊列國,傳教的範圍僅局限于華夏文化圈,從來沒有去華夏文化圈外去傳教。當然,可以說這是苛求孔子,他所宣導的「王道政治」,在圈內還沒有實現呢!但問題是,如果他的主張在圈內得到實現,他會去圈外傳教嗎?肯定不會,他壓根沒這想法。二千多年來,他的徒子徒孫也沒有這樣幹過。

但基督徒和佛教徒就大不一樣。他們不遠萬里,跋山涉水四處傳播教義,不分同族異族。達摩祖師東渡中國,鑒真和尚東渡日本,西方傳教士滿世界傳教。穆斯林則靠武力擴張,將信仰強加給被征服民族。儒家巋然不動,他們則主動出擊。儒家是保守的,而他們是擴張的。儒家認為,我的東西很好,但落後民族不配。除非主動來請教才樂意教,如日本「遣唐使」。但你要儒生飄洋過海去日本教化日本人,他們就沒有這種想法;他們則認為,我的東西很好,但落後民族應當學或必須學,我要主動來教你做人。儒家是「有朋自遠方來」,他們則是「無朋也要到遠方去」。 儒家認為 「王道政治」 雖然具有先進性,但卻不具有普世性,只適用于華夏;而這些宗教則認為其教義是絕對真理,而且具有普世性。

天朝的朝貢體制也萌生於這樣的自大心理。歷朝歷代皇帝都很享用,不惜代價營造萬邦來朝,「有朋自遠方來」的盛況。日本、越南、朝鮮慕我天朝的文明與繁榮,前來朝拜和學習,就大加賞賜,好讓他們著實豔羨與臣服天朝的禮數與威儀。

因而,儒家思想的傳播是相當被動的。有來取經的,沒有去傳經的。儒家文化圈的擴大主要靠北邊的遊牧民族打進來,同化了他們;再就是日本、越南、朝鮮來主動求教。現在我們主動傳經了,去世界各地建孔子學院。但這更主要地是迫于西方文化演變的壓力而做出的被動反應。要是西方不對中國施加影響,才樂得「井水不犯河水」呢!

2017年1月20日

avatar-img
90會員
329內容數
從歷史文化、政治經濟等多維度對中國社會透視研判。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江上小堂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是《論語》開篇第一段的第一句話,後面是「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段話含義豐富又意蘊深遠,我得分兩次來說。 孔門弟子將這句話放在《論語》開篇,足見其重要性。孔子教弟子、弟子來求學,都是為了做官。學習是做官的基礎和途徑。子夏說得很清楚,「學而優
自漢武帝「獨尊儒術」以來,儒家思想便成為中國文化的主要思想體系,延續至今;二千多年來,塑造了中國人的價值觀、人格和行為模式;主導了中國的政治制度,維繫了中國社會的秩序和運行。而孔子的言行,則奠定了儒學的核心要義,主要體現在其弟子編撰的《論語》一書中。 孔子將「仁」的概念注入到周禮之中,為孝悌的價值理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是《論語》開篇第一段的第一句話,後面是「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段話含義豐富又意蘊深遠,我得分兩次來說。 孔門弟子將這句話放在《論語》開篇,足見其重要性。孔子教弟子、弟子來求學,都是為了做官。學習是做官的基礎和途徑。子夏說得很清楚,「學而優
自漢武帝「獨尊儒術」以來,儒家思想便成為中國文化的主要思想體系,延續至今;二千多年來,塑造了中國人的價值觀、人格和行為模式;主導了中國的政治制度,維繫了中國社會的秩序和運行。而孔子的言行,則奠定了儒學的核心要義,主要體現在其弟子編撰的《論語》一書中。 孔子將「仁」的概念注入到周禮之中,為孝悌的價值理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十幾歲時,跟學長到大同區孔廟聽演講,有一位李老師講儒家的思想起源。 李老師說,對於天道的理解,儒家的長幼尊卑和倫理,和道家的逍遙或是佛家的解脫自在,是完全不一樣的。道家的道士,詩人,可以到處旅遊,隱居來體會天道;而佛家的和尚,居士在寺院裡隔絕世俗的汙染,修行以達到解脫自在。 而儒家卻是有個
Thumbnail
語句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 子曰: 「書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以書為媒,傳遞溫暖與力量 在時光的長河中,書籍是閃耀著智慧光芒的寶盒。 贈書,便是傳遞這光芒的溫暖舉動。 企業,團體組織 "中英文版論語" ​贈書 諮洽
慧根與「會跟」一樣重要﹗這裡的會跟,以跟到「實力者/非指權力者」解釋。 《孟母三遷》(希望是耳熟能詳的故事)裡,孟子的母親為了他,到處搬家—或許就是今日「文教區」是熱門的房地產熱點的起源?﹗目的就是希望他有優質健康的成長環境。剛開始這個故事只是讓我心存懷疑,真是如此嗎?畢竟我是個從小就和「問題
Thumbnail
《論語》是記錄孔子言行的經典著作,強調仁愛與同理,並對禮貌與尊重提出重新定義。此外,書中還提倡修齊治平的觀念,以及個人修養的重要性。文章通過介紹書中主要觀點,並結合個人的學習體會,呈現了孔子思想的核心價值。
Thumbnail
說到宗教必談及鬼神,這也是儒家與佛道之間的大分歧,然而這樣的說法,大多歸於論語。雍也中所言:​ {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 大膽假設若孔夫子不信鬼神之說,何來敬之?若信鬼神而敬遠之,那就非常有意思了。​
Thumbnail
  文化大革命的「批林批孔」(林彪和孔子)運動中。於1974年批判會上,主持人問沈默不語、提倡復興儒學的梁漱溟感想,他說:「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主持人要求他解釋,他答曰:「我認為,孔子本身不是宗教,也不要人信仰他,他只是要人相信自己的理性,而不輕易去相信別的甚麼。別的人可能對我有啟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中,我們經常面臨道義和利益之間的衝突。這篇文章以孔子的哲學觀點來探討社會問題,並強調道義的重要性。文章提到了食安問題、中配入籍問題、社福機構問題以及社工職責的相關議題。通過對這些問題的闡述,作者呼籲人們應該多向道義這邊靠一點,以建立更好的社會。
「哇,原來是喜歡論語的朋友呀。你知道『齊景公問政』嗎?」
Thumbnail
論語,一本劃時代文學鉅作,由至聖先師孔子的弟子們編寫的一本語錄,記載了孔子對他們的日常教誨等言行舉止,堪稱表現儒家思想的文學作品中的經典,明明只是一本語錄,為何如此的重要?國文課上過了那麼多篇,這次,試著用學生的角度看論語 這本書:親愛的孔子老師子貢的十堂智慧課
Thumbnail
在十幾歲時,跟學長到大同區孔廟聽演講,有一位李老師講儒家的思想起源。 李老師說,對於天道的理解,儒家的長幼尊卑和倫理,和道家的逍遙或是佛家的解脫自在,是完全不一樣的。道家的道士,詩人,可以到處旅遊,隱居來體會天道;而佛家的和尚,居士在寺院裡隔絕世俗的汙染,修行以達到解脫自在。 而儒家卻是有個
Thumbnail
語句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 子曰: 「書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以書為媒,傳遞溫暖與力量 在時光的長河中,書籍是閃耀著智慧光芒的寶盒。 贈書,便是傳遞這光芒的溫暖舉動。 企業,團體組織 "中英文版論語" ​贈書 諮洽
慧根與「會跟」一樣重要﹗這裡的會跟,以跟到「實力者/非指權力者」解釋。 《孟母三遷》(希望是耳熟能詳的故事)裡,孟子的母親為了他,到處搬家—或許就是今日「文教區」是熱門的房地產熱點的起源?﹗目的就是希望他有優質健康的成長環境。剛開始這個故事只是讓我心存懷疑,真是如此嗎?畢竟我是個從小就和「問題
Thumbnail
《論語》是記錄孔子言行的經典著作,強調仁愛與同理,並對禮貌與尊重提出重新定義。此外,書中還提倡修齊治平的觀念,以及個人修養的重要性。文章通過介紹書中主要觀點,並結合個人的學習體會,呈現了孔子思想的核心價值。
Thumbnail
說到宗教必談及鬼神,這也是儒家與佛道之間的大分歧,然而這樣的說法,大多歸於論語。雍也中所言:​ {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 大膽假設若孔夫子不信鬼神之說,何來敬之?若信鬼神而敬遠之,那就非常有意思了。​
Thumbnail
  文化大革命的「批林批孔」(林彪和孔子)運動中。於1974年批判會上,主持人問沈默不語、提倡復興儒學的梁漱溟感想,他說:「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主持人要求他解釋,他答曰:「我認為,孔子本身不是宗教,也不要人信仰他,他只是要人相信自己的理性,而不輕易去相信別的甚麼。別的人可能對我有啟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中,我們經常面臨道義和利益之間的衝突。這篇文章以孔子的哲學觀點來探討社會問題,並強調道義的重要性。文章提到了食安問題、中配入籍問題、社福機構問題以及社工職責的相關議題。通過對這些問題的闡述,作者呼籲人們應該多向道義這邊靠一點,以建立更好的社會。
「哇,原來是喜歡論語的朋友呀。你知道『齊景公問政』嗎?」
Thumbnail
論語,一本劃時代文學鉅作,由至聖先師孔子的弟子們編寫的一本語錄,記載了孔子對他們的日常教誨等言行舉止,堪稱表現儒家思想的文學作品中的經典,明明只是一本語錄,為何如此的重要?國文課上過了那麼多篇,這次,試著用學生的角度看論語 這本書:親愛的孔子老師子貢的十堂智慧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