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06|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論語漫讀(7):弟子入則孝出則弟—《弟子規》的總綱

電子書:《論語漫讀》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學而第一)。

孔子的這段話,涵蓋性很強,全面闡述了儒家對門徒弟子的基本要求和學習的次序。因而被當成了後世儒家啟蒙讀物《弟子規》的總綱。

 

《弟子規》開篇總敘言道:『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

 

這段話有二個層次。第一個層次,先學行為規範,再學文化知識;行為規範比文化知識更重要,更基礎,分量也更大。拿我們現在的教育來比方,就是先得學會遵守《學生守則》,再開始學習文化知識。但我們現在的教育其實並不這麼要求,更重視文化課,也不將行為規範做為文化課的前提。行為規範與文化課是並行教育。

 

過去師父教徒弟功夫或技藝也是這樣。徒弟入得門來,師父不會馬上傳授技藝。得先幹上幾年雜活,擔水劈柴之類的。幾年下來,師父覺得這個徒弟品性不錯,孝順師長,對師父言聽計從,任勞任怨;跟同門師兄弟關係也處得可以,交的朋友也很正派。通過師父考察後,『豎子可教也!』才會開始傳授技藝。禪宗六祖慧能,在得到師父真傳之前,一直就在柴房幹粗活。

 

其實呢,給師父老師幹活等於是交學費。可能富家子弟有錢交得起學費,就不用『入則孝』了,直接就教知識本事了。師父老師交徒弟也算是長期投資,希望將來有回報。當然也有看走眼的。徒弟學成後,翅膀硬了就不聽師父招呼了,甚至大逆不道,幹出欺師來祖的勾當來,這種事情也是有的。

 

第二個層次,行為規範裡,先做到孝弟;其次做到謹慎守信;再者,在一個群體中,對所有人都要和和氣氣,但不必與所有人都深交,而要多與正派人士交往。泛,廣而淺的意思。

 

儒家特別強調謹慎。說話做事三思而後行,講究考慮周全,滴水不漏,面面俱到。新奇的想法,得罪人的話,儒家不會說;冒險危險的事,儒家不會做。這非常容易導致明哲保身和虛偽。這很可能是中國古代嚴酷的政治制度所致,一言不慎,就會招來殺身之禍。但謹慎僅對做人有利,對做事則不利。這正是中國人固步自封,缺乏創新意識和冒險精神的重要原因。

 

《弟子規》對孔子的這段話做了細化,使得這段話具有了可操作性。當然,孔子說這話的時候,肯定也有具體的行為規範要求。但《弟子規》的意義在於將這段話與具體的行為操守直接聯繫起來了,並將孔子對成人弟子的要求轉移到適宜于幼童,從娃娃抓起,成為了儒家的啟蒙教材。

 

《弟子規》成書於清康熙年間,距今300多年了,影響很大。今天又重新得到重視。作者李毓秀只考取了秀才,是個教小孩的私塾先生。這個《弟子規》等於是他的自編教材了,原名《訓蒙文》。但因其琅琅上口,三字一句,特別容易被小孩接受;又符合孔子原意和清朝統治者的需要,就流傳開來。後來經他人修訂,改名為《弟子規》。

 

現在看來,《弟子規》中許多對小孩的行為要求,不再適宜于現代社會了。比如說『冬則溫、夏則凊』。 要求小孩冬天為父母暖被窩;夏天提前幫父母把床鋪扇涼。根本不可行。古代的小孩,恐怕也難做到。本來就應該父母照顧小孩,怎麼能讓小孩照顧父母呢?對小孩的要求主要應當是逐步自理和自立。

 

我覺得,對《弟子規》等所謂古代啟蒙讀物,現在的學生知道就行了。知道有這麼本書,瞭解其大致內容就可以了,不必從小誦讀記住。背下了,也大多做不到。能遵守中小學校手冊就行了。花時間學習《弟子規》完全沒有意義,反而束縛了兒童的個性發展,容易養成服從權威,不求真知的個性。

 

2017年3月24日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江上小堂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