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心理學角度來說,「心智」指一個人各項思維能力的總和,用以感受、觀察、理解、判斷、選擇、記憶、想像、假設、推理,而後根據指導其行為。各種念頭思緒、渴望慾念、幻象也因而衍生並影響行為及情緒。
你曾經沐浴在光明之中,曾經在最簡單的事物中找到喜樂──回到嬰兒時代。每個嬰兒都活在明亮的花園中,直截了當地感受一切,不受任何思緒的欺瞞,沒有信念,沒有詮釋,而且不下判斷。你開始思考,開始替事物命名並知曉事情時,就『墮落』了。心智的誕生就是感官知覺的死亡。
在「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的電影小說裡,蘇格拉底在丹成為勇士的過程中,關於「心智」有很多的溝通,而「心智」的發生從我們出生就開始了。
體操、性、電影,你並沒有在享受這些事物,你只是上了癮,無法自拔。你用它們來規避你混亂的內在生活,也就是你稱之為心智的那一大堆懊悔、渴望和幻想。
隨著我們的成長,從家庭(父母)、學校(老師)到進入社會工作(主管/老闆),從小到大這一路所接觸到的,都使我們知曉與分辨很多人、事、物,有了是非、好壞、對錯...等判斷,逐漸發展出目標與夢想,而這些都「心智」所帶來的後遺症,小說及電影裡,蘇格拉底就是這麼點出丹的問題,現實中的我們也同樣碰上與丹類似的議題,但自己卻不自知。
如果你怎樣都無法停止去思考數學題目或電話號碼,或者老是不由自主在想一些惱人的思緒或記憶,這就不是你的腦子在運作,而是你的心智在漫遊。
覆蓋在知覺之上的「心智」讓我們看不清自己、又讓我們自相矛盾,如果觀察一下自己的腦子,就會發現這個腦子幾乎無時無刻都在說話,說著剛剛事情如何又如何,身邊的人怎樣又怎樣......等思緒,看到什麼或想到什麼就說什麼,一下子要我們及時行樂,接著有說這樣會樂極生悲,反反覆覆,停都停不下來,這也是小說中提到的"心智在漫遊",但這對我們人生有什麼影響?
你是被自己的幻象所俘虜,你對自己和這世界懷有幻覺。你看不見自己的囚籠,因為柵欄是無形的。
過去我經常需要協助企業規畫管理階層的客製訓練方案,曾有個科技業的案子從組織、人員現況確認到集結多方講師、教練,花了幾次的專案會議及幾天的提案製作,嘔心瀝血完成企畫書,對成交也就抱有很高的期待,在最後關卡剩二家比案時我的老闆、核心講師、教練都到場了,但最後居然落敗了,結束後整個團隊氣氛低迷,講師認為是我們對客戶的掌握不足,身為PM的我面對高度期待(陷入欲求)卻失敗讓我自責、低潮了好一段時間(糾結情緒),而後只要有類似主題需求的客戶,我就會想起這次的經歷(回憶過往),不由自主的緊張起來,也更小心翼翼深怕再次重演(恐懼未來),一直到類似的主題有了客戶成交。
在每個地方,每個人的身體裡面,都住著迷惑的心智,正在作痛苦的追尋。現實永遠無法和他們的夢想契合;幸福就在轉角處,他們卻從來沒有走過那個角落。
以我的經驗為例,來談一下「心智」最常影響我們的四種負面狀態:
1.落入自我導航迷惘
→嘔心瀝血完成企畫書,自然而然地陷入對成交的渴望與業績目標的追求
2.與情緒糾纏影響身心
→失敗讓我自責、低潮,當然也會影響工作的熱情與動力
3.回憶過去或恐懼未來以致裹足不前
→有類似主題需求的客戶,就會想起失敗經歷,沒有把握、擔心再次出狀況
4.陷入欲求幻象患得患失
→要求自己每次客戶的提案拜訪都成功,只有達到業績目標才能展現我對公司的價值
你不能屈服於你的夢想,永遠得不到的事物已經淹沒你,這是控制慾,接受事實,明白你無法掌控天意,你還是獨一無二的人。
試想,當你若曾發生過上述四種狀態中的某項後,你的腦子是否曾跳出“這樣是不對的、為何我總是做不好”的思緒。「心智」對我們最大得傷害,就是讓我們容易陷入追求幻象或渴望中,以致落入是非、好壞、對錯...等等的評價,一但我們有了挫折、產生困難,內心就開始產生罪惡感與負面情緒,週遭的人若也對我們貼上某種標籤時,也就更容易使我們這麼解讀自己,若是有幸獲得成功達成目標,只覺得自己應該還可以再更好,接下來又會開始忐忑不安、患得患失的迴圈裡。
你如果得不到想要的東西,就會受苦;得到不想要的東西,也會受苦;就連得到你正好想要的東西,仍然會受苦,因為你無法永遠擁有它。
“丹:「我奪金才會快樂」,這是我的夢想,我認為有夢才美”,但真的是這樣嗎?這次得到金牌了,那下次呢?
以前工作時,每次提案我也常會陷入只有成交才會快樂,過程只記著客戶的難纏與忐忑不安的情緒,遺忘了當客戶聽到規劃想法時那期待的眼神、企劃製作客製方案時每一次挑戰的樂趣,若能知覺自己心智狀態,回到當下,不評價自己,克服迷亂的「心智」,享受過程就能讓自己時時感受快樂。
文中摘句來源: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 (Peaceful Warrior) 電影及同名小說(作者/丹.米爾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