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1/12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諮詢師」與「媽咪」的雙重身分

孩子說想和我討論多元自主學習方案

姊先說了自己的計畫,接著我站在「整體學習歷程目標」和最終「教授審查」切入觀點給了我的建議,姊修改計畫後再拋出來,我試著把原本的建議更具象、更明確表達,幾次來回,姊把妹拉進「戰局」試圖擔任雙方的翻譯官(不得不先說,妹對於中立這個角色扮演得十分到位,不偏不倚的重複兩方說法並標出重點,最後也一針見血點出談話中孩子們覺得不舒服的關鍵)對話持續近一小時,姊不斷說明她訂定計畫的用意;我在重複建議的立基之後傳達不論她怎麼選擇我都支持,最終姐姐落淚,我才聽懂,她要的是 #肯定,而我的「不給答案」給她的感受是~~我給出建議了,要聽不聽隨便你!!

聽與受者彼此的感受落差為何如此大?自我檢討後,我想我應該改變一些作法﹔

  • 釐清【諮詢師】和【媽咪】的身分

和孩子談話過程中這兩個身分會不時交替出現,諮詢時往往不做建議,只引導來談者說出自己的想法,雖然以媽咪身分給出建議,但最終選擇時諮詢師的理性上身,給予的 #陪伴 卻不夠

  • 重視【肯定】的重要性

雖然孩子們都知道我不習慣「給答案」,卻想要獲得支持和肯定,談話之初不斷提到「既然妳想聽我的建議...」聽起來卻像是在否認孩子自己的規劃是不好的,忘了把心裡覺得孩子透徹思考這個學習計畫並訂出目標實在是件非常棒的感受說給孩子聽。對話結束前擦乾了眼淚,笑著跟我說今天的對話還是十分有意義,從中學習到了什麼。

我非常幸運,有這樣正向思考、積極面對問題的孩子們,相信妳們的天空都會比我更高、更藍、更廣闊!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