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專訪|從金馬來到金馬──專訪《撼山河 撼向世界》林正盛 ╳ 陳明章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林正盛導演(左)、陳明章老師(右)

林正盛導演(左)、陳明章老師(右)

編按:《撼山河 撼向世界》入圍第六〇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導演林正盛以創作者、鄰居與酒友的身分,耗時四年紀錄下陳明章從戒嚴到自由,浪跡天涯的流浪音樂之路。

五〇年代的集體記憶

年輕一輩的我們,是在萬仁的《超級大國民》、侯孝賢的《悲情城市》、林正盛的《天馬茶房》裡,才得以看見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的其中一角,但對林正盛和陳明章來說,這不只是「據聞」,而是他們前半生的記憶。

如今兩人飲酒時最常聊起的仍是當兵的共同記憶。當時陳明章抽到要去金門,林正盛則是去了馬祖當兵,在那個青黃不接的閉塞年代裡,陳明章已經懷抱著音樂夢,林正盛還夢想著成為大文豪,但對當時的一代人來說,推翻戒嚴體制才是他們懷抱許久的,最大、最大的夢。

一九八七年,政府宣佈解嚴;一九八九年,《抓狂歌》橫空出世。當年由王明輝、陳主惠、Keith Stuart 組成的「黑名單工作室」一起加入了《抓狂歌》的編曲與演出,這張在當時極度前衛的台語搖滾專輯幾乎是掀翻了甫解嚴仍有些保守、退卻的台灣社會。〈民主阿草〉、〈抓狂〉等批判時事的詞曲,在長期以悲情為題的台語歌曲市場突圍,亦開創了屬於新時代的自由音樂。

〈民主阿草〉中的「看到歸路的警察與憲兵/全身武裝又擱向頭前/害阮感覺一時心頭冷」更是對政府最直接的挑釁,這是新台語歌運動的開端,也是這一代人終於迎來的自由民主的雛形。

《撼山河 撼向世界》電影劇照/金馬影展

《撼山河 撼向世界》電影劇照/金馬影展

仿若不存在的台灣史

「那些歷史課本上沒教的事情,我們是長很大才知道。」林正盛在小時候曾聽聞大人間談及二二八,但長輩未曾言明一切,抱著疑惑的他問了學校老師,老師卻告訴他「根本就沒有二二八的存在」,在當時他還不曾想過要懷疑學校與教育,便認定那些胡謅是爸爸、祖父的肖話。一直到他十六歲來台北之後,他才知道天馬茶房是真的存在,家人說的原來都是真的。

即使到了現在的年紀,他們看上去已經對歷史淡然,但他們曾經比誰都還要憤怒。

這樣的認知錯亂也曾經發生在陳明章身上。一九八二年,二十六歲的陳明章成立了音樂教室,同時也兼做蘭花買賣的生意,一次在與花匠聊天的酒局裡,才第一次聽見二二八事件。家裡人是有意識地對政治避而不談,初聞二二八的陳明章才發現,自己在成長過程中不斷地被欺瞞,這件事對他影響極深,卻也促使著他回頭反思自己的成長史裡,被政府企圖掩蓋的、屬於本土文化的記憶。

學校的教育是講台語要罰錢、掛狗牌,政府告訴他們歌仔戲、布袋戲是不入流的文化,在大中國化的教育底下,他們生在台灣這片土地上,可對台灣真正的歷史與傳統文化的認識,可能連一張 A4 紙的篇幅都不到。

「政府最怕的就是你長大後會和它要你成為的樣子不同,所以他們不會告訴你真正的土地歷史,也不會告訴你傳統是什麼,為的都是不要讓你有機會延續對自身文化的情感。」在青春時期窺見了黑幕底下政府亟欲壓抑的自由思想,他們是承襲了郭雨新、康寧祥、黃信介一眾前輩的憤怒,乘著民歌運動的浪潮,點燃了自身的本土意識。

《撼山河 撼向世界》專訪照/攝影 學文

《撼山河 撼向世界》專訪照/攝影 學文

看清楚了,才能站穩

他們這一代人,曾在青春時被體制強烈擠壓,因此在意識到來自政府的壓迫時,便產生了極大的反作用力,意圖衝撞、抵抗。自民歌運動所迎來的民族自決,和八〇年代後本土意識的崛起,是大家想要唱自己的歌,想要有自己的電影新浪潮,那些政府意圖灌輸的東西,現在都應該要丟掉了。

「我覺得只有衝破了這個東西,台灣的創作才能自由。我們才能跟世界上所有民主自由的國家一樣,沒有電檢、沒有審查,你要寫什麼、唱什麼、拍什麼,都沒有人有資格干涉你。」陳明章在那次震撼教育之後,接觸到了用月琴彈唱恆春民謠的歌手陳達,他才真正地回頭尋路,走進台灣的音樂野史。多年來他踏足台灣的每一寸土地,學李天祿的北管布袋戲、莊進財的北管歌仔戲、吳天羅的車鼓南管,將他所學到的西方弦樂理論應用在台灣的傳統樂器上,終催生出了只屬於他的音樂。

《撼山河 撼向世界》專訪照/攝影 學文

《撼山河 撼向世界》專訪照/攝影 學文

陳明章從兩個學生教到現在已經有幾代傳人可以接棒,他說他隨時都在等待新一代的人上門,他才能持續將屬於台灣的音樂野史交遞,才能繼續用歷史的聲音和世界對話,這是他面對這塊撫育自己出生、成長、年老的土地,最謙卑、溫柔的回報。

而林正盛生長在知識分子的家庭裡,他跟著父親一起讀哲思與文學,甚至曾在作文紙上寫下「我的志願」是想成為像海明威一樣的大文豪。但爸爸卻告訴他世界上出名的大文豪都是自殺死的──活著就是窮困潦倒,死了才會真正出名。

父親希望他考高工,找到不需要煩惱吃食的穩定工作,這一輩子只要平順就好,但他不想就這樣定下自己往後的人生,就偷了家裡的六百塊從台東到台北找工作。來到城市之後,他找了一間包吃住的麵包店當學徒,就這樣苟且地住了下來。直到二十五歲,因為看到了台北市片商工會的編導班招生公告,心底還是有著文學夢的林正盛,為自己的人生下了第二個重大決定,也為往後將步上的道路鋪了個彎,就此與電影開展出漫長的緣分。

他們回頭向內尋找,找到屬於自己、屬於土地的吶喊,才能開始寫自己的歌,拍自己的電影。

《撼山河 撼向世界》電影劇照/金馬影展

《撼山河 撼向世界》電影劇照/金馬影展

除了站穩,還要熱情

「活到這個年紀我最開心的是,我竟然能做自己喜歡的事。」林正盛為「創作」舉了一個很有趣的例子。他說靈感和大便是一樣的,你不用硬擠,有就有,嘸就嘸。如果真的找不到了,只要繼續反覆做同一件事,困乏了就再讀多一點書、看多一點電影,靈感自然就會長出來,到時候你不想創作也難。但他也說要丟掉,丟掉一部分的學習,不要總是盲目地相信從書本、電影裡看到的東西。

林正盛辨明了自己要和不要的,才發現自己太愛電影,也太喜歡陳明章的音樂,才決定開始紀錄。

「如果你真的很喜歡一件事情,你會有熱情,有熱情就不會痛,因為你對它有夢。」陳明章從國中到當兵近十年的歲月裡,每天都會花上六個小時彈琴;直到現在又過了四十年,他仍然每天都在彈琴。而他的音樂早已是時代的記憶,記憶的是每個不同世代的人,曾經被他的音樂給撼動的深刻。

《撼山河 撼向世界》專訪照/攝影 學文

《撼山河 撼向世界》專訪照/攝影 學文

他們對電影、音樂的熱情,亦相互影響著彼此。幾乎不會出外交際應酬的陳明章,每個禮拜最常見面的對象就是林正盛。他笑說喜歡找林正盛單純只是因為兩個人就住在同一棟舊公寓,跟他見面是省麻煩。每一次見面,幾杯酒喝下去,什麼事都能一講再講,從晦澀恐怖的封閉時代、生命膨發的社運年代,他們聊台語復興、民歌運動,也聊台灣電影新浪潮和新世代年輕人的交棒,當然他們也訐譙政治、經濟,自戒嚴時期便踏在這片土地的他們,早已用他們的目光記錄下了世代的變化。

林正盛會帶著他新的故事上樓,陳明章就在一旁彈最近做的新曲,隨著《撼山河 撼向世界》募資成功,再入圍本屆金馬獎,到準備上院線發行,看似會宣傳滿檔的日子,他們仍選擇回到生活的流光裡,繼續寫故事、做音樂,小酌兩杯,偶爾泡茶。

《撼山河 撼向世界》電影劇照/金馬影展

《撼山河 撼向世界》電影劇照/金馬影展

劇照提供/金馬影展
專訪攝影/學文
責任編輯/張硯拓

raw-image

!釀電影金馬六〇專題,請往此去!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王禮霖說,拍這部電影,只是為了透過影像去傳遞一些事實,將那些在現實中無法控制的事情,透過電影發散出去,阿邦和阿迪都接住自己了,他也將放下這對兄弟,再寫下一個故事。
「因為我也是平凡的人,我把過去感受過,從小到大看見的女性經驗,一起放進來。」阿英說話的樣子,看人的眼神,走路的姿態,就是一個數十年來習慣被無視、被欺侮、彷若透明的女子。這樣的失語在片末的一場戲徹底暈染銀幕。兩人之間隔著世代,隔著時間,隔著尋尋覓覓的長河,面向同樣的冤。而老旦問她:明年,你還會再來嗎?
2023年的簡嫚書,左手《美食無間》,右手《沒有你依然燦爛》都在甜蜜的十一月播出當中。接下來也還有新戲《永生密碼一九七》與《歡迎光臨 二代咖啡》排隊等著與觀眾相見歡。出道15年,階段成績斐然,也擅於演繹某種獨特角色而成專業戶,但想必簡嫚書將不甘於此。下一次,就讓我們繼續用開放的眼光與心情去期待她。
在來台灣之前,Cécile 在法國所接觸到的工作多半是和表演藝術相關,例如劇場、舞蹈,Nicolas 則是做沈浸式視覺藝術。而選擇來台,最重要的原因是──台灣作為亞洲第一個通過婚姻平權法案的國家,他們希望自己能在一個和法國擁有共同理念的國家工作。
關於電影,艾怡良不確定自己以後能不能成為一個好演員,但有一點她卻非常肯定:「我覺得自己是一個共感很強的演員,也很願意深入跟角色共處。」如果未來還有機會,艾怡良不但想要繼續拍戲拍下去,任何跟電影有關的工作她都想做,包括為電影寫歌、唱歌,甚至擔任 2023 年台灣國際酷兒影展大使。
童年的故鄉往事、在異鄉走過的一草一木、每一段已成追憶的爭吵、暢談、擁抱都成了生命無法承受之重。「我們會永遠記得你」是心碎的哥哥對弟弟最後的承諾,也是《榮耀之路》問世的理由。
王禮霖說,拍這部電影,只是為了透過影像去傳遞一些事實,將那些在現實中無法控制的事情,透過電影發散出去,阿邦和阿迪都接住自己了,他也將放下這對兄弟,再寫下一個故事。
「因為我也是平凡的人,我把過去感受過,從小到大看見的女性經驗,一起放進來。」阿英說話的樣子,看人的眼神,走路的姿態,就是一個數十年來習慣被無視、被欺侮、彷若透明的女子。這樣的失語在片末的一場戲徹底暈染銀幕。兩人之間隔著世代,隔著時間,隔著尋尋覓覓的長河,面向同樣的冤。而老旦問她:明年,你還會再來嗎?
2023年的簡嫚書,左手《美食無間》,右手《沒有你依然燦爛》都在甜蜜的十一月播出當中。接下來也還有新戲《永生密碼一九七》與《歡迎光臨 二代咖啡》排隊等著與觀眾相見歡。出道15年,階段成績斐然,也擅於演繹某種獨特角色而成專業戶,但想必簡嫚書將不甘於此。下一次,就讓我們繼續用開放的眼光與心情去期待她。
在來台灣之前,Cécile 在法國所接觸到的工作多半是和表演藝術相關,例如劇場、舞蹈,Nicolas 則是做沈浸式視覺藝術。而選擇來台,最重要的原因是──台灣作為亞洲第一個通過婚姻平權法案的國家,他們希望自己能在一個和法國擁有共同理念的國家工作。
關於電影,艾怡良不確定自己以後能不能成為一個好演員,但有一點她卻非常肯定:「我覺得自己是一個共感很強的演員,也很願意深入跟角色共處。」如果未來還有機會,艾怡良不但想要繼續拍戲拍下去,任何跟電影有關的工作她都想做,包括為電影寫歌、唱歌,甚至擔任 2023 年台灣國際酷兒影展大使。
童年的故鄉往事、在異鄉走過的一草一木、每一段已成追憶的爭吵、暢談、擁抱都成了生命無法承受之重。「我們會永遠記得你」是心碎的哥哥對弟弟最後的承諾,也是《榮耀之路》問世的理由。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如果說《瀑布》是以一個天然景觀來暗喻人生中所遭遇的巨大洪水,那我想直言不諱的說:其實我們都生了病,重如瀑布,輕如雨滴,差別在於有無病識感。我們都渴望著身旁能有如小靜一般的人,在我們被沖刷往下墜落時,能用一雙手把我們輕輕地、穩穩地接住,就算沒有人理解也沒關係,你做第一個理解自己的人,做你生命裡的小靜。
然而,面對煉獄,少年們想說:「難道怕就不出來嗎?」沒錯,這正是《少年》最動人的精神。即使再怕,都要出來。電影最後,少年少女們緊緊握著彼此的手,至今想來,仍然讓我熱淚盈眶。在這一片黑暗且困頓的時代裡,《少年》讓我看見了,香港還有希望,還有看見燦爛陽光的希望,和人間可以是天堂的美好想望。​
入圍金馬7項大獎的《美國女孩》,作為阮鳳儀導演的首部劇情長片,絕對是一部來勢洶洶,可能橫掃獎項的傑出作品。《美國女孩》一氣呵成地將美國華人的認同問題搬回台灣,用導演銳利的眼光和一流的技術,展現出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裡,華人無處生根的徬徨與何處為家的迷惘。
《瀑布》的故事十分私密,親近的人出現身心疾病,那種消耗精神的無力感,我相信有類似經驗的朋友一定很有共鳴。「不要想辦法治療它,而是理解它」,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想辦法與之共存,似乎就是如何在失序中找回秩序的最好方式;不管是片中所提到的思覺失調,還是現在的疫情,都是。
不可否認的是,一切的掌控與自願受制、討價還價的互動關係,在這永遠浮動、散漫不信任感的長三書寓,紙醉金迷只是男女構築出的自我防衛,而最終都只突顯出了浮根們對穩定狀態的內在祈求、以及對實際家庭關係或「自我歸位」的期許。
如果說《瀑布》是以一個天然景觀來暗喻人生中所遭遇的巨大洪水,那我想直言不諱的說:其實我們都生了病,重如瀑布,輕如雨滴,差別在於有無病識感。我們都渴望著身旁能有如小靜一般的人,在我們被沖刷往下墜落時,能用一雙手把我們輕輕地、穩穩地接住,就算沒有人理解也沒關係,你做第一個理解自己的人,做你生命裡的小靜。
然而,面對煉獄,少年們想說:「難道怕就不出來嗎?」沒錯,這正是《少年》最動人的精神。即使再怕,都要出來。電影最後,少年少女們緊緊握著彼此的手,至今想來,仍然讓我熱淚盈眶。在這一片黑暗且困頓的時代裡,《少年》讓我看見了,香港還有希望,還有看見燦爛陽光的希望,和人間可以是天堂的美好想望。​
入圍金馬7項大獎的《美國女孩》,作為阮鳳儀導演的首部劇情長片,絕對是一部來勢洶洶,可能橫掃獎項的傑出作品。《美國女孩》一氣呵成地將美國華人的認同問題搬回台灣,用導演銳利的眼光和一流的技術,展現出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裡,華人無處生根的徬徨與何處為家的迷惘。
《瀑布》的故事十分私密,親近的人出現身心疾病,那種消耗精神的無力感,我相信有類似經驗的朋友一定很有共鳴。「不要想辦法治療它,而是理解它」,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想辦法與之共存,似乎就是如何在失序中找回秩序的最好方式;不管是片中所提到的思覺失調,還是現在的疫情,都是。
不可否認的是,一切的掌控與自願受制、討價還價的互動關係,在這永遠浮動、散漫不信任感的長三書寓,紙醉金迷只是男女構築出的自我防衛,而最終都只突顯出了浮根們對穩定狀態的內在祈求、以及對實際家庭關係或「自我歸位」的期許。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7RSUG1zib0  這首《倆忘煙水裡》是電視劇「天龍八部」的片尾曲。   由霑叔作詞,顧嘉煇先生譜曲,是當年膾炙人口的劇集,當然,這首曲子也成為當年的大熱。   啊?   問我怎麼放這首?而不是香港精神《獅子山下》?   
歷史上不願面對的汙點 二二八事件距今已逾七十年,新世代的人們是否記得這一個在年曆上被歸為假期的日子,曾颳起的腥風血雨?國民政府接收台灣後的民怨積怨,對上了高壓的制裁手段,人民的靜默不語,成為歷史裡很長一段時間,無法被輕易揭開並好好檢視的印痕。二二八事件的受難者如今皆已離世,但受難者家屬仍在社會
林宜敬先生的新書《幸福的鬼島》裡,寫一篇【1945,一個殖民地青年的中國夢】,從歷史軌跡中,發現這一政策並非首次出現。1948年,陳君被保送到南京的國立政治大學讀書。1949年4月,中共解放軍南下,陳君聽到共軍電台廣播,宣稱對政治大學全體師生進行判刑,直接宣布各職級的刑期。陳君起初不以為意,翌日醒來
Thumbnail
圈內人會暱稱林瑞明、呂興昌、陳萬益三位老師為台文福祿壽三仙、台文老公仔標,從他們並稱的外號大概就可以知道三位對台灣文學研究和建置台灣文學的付出實在令人敬佩。
Thumbnail
陳欽生從馬來西亞來到臺灣求學,卻意外捲入政治事件,被冤判入獄。如今,他積極參與人權教育,致力推動轉型正義。他的故事提醒我們不能忘記歷史,並且需要受難者與整個社會的共同合作來達成真正的「創傷療癒」。
曾經在紀念二二八事件的場合,我見過一位七旬老翁,瘦小且頭髮花白,他是政治受難者陳欽生先生。五十年前,他從馬來西亞前來台灣就學,卻沒想到後來牽扯進美國新聞處爆炸案。國家暴力不只向他施壓了十二年的冤獄生活,也剝奪了他獲得幸福的權利。 集體創傷的復原 國家人權委員會拍了一系列人權影片,將白色恐怖受
Thumbnail
陳欽生藉由的生命故事,關注威權下受難者的心理創傷,以及我們能提供什麼幫助。
Thumbnail
日本的屋瓦片是黑色的、台灣的屋瓦片是紅色的,有段時間從天空看下來,台北的天空就是這兩個顏色交織著,現在也是兩種顏色交織,只是變成藍和ㄌ
中壢事件發生的時候,我還不滿五歲,所以自然是沒有印象的,畢竟當時我可是住在天母,一個軍事管制區域。 偏偏我老爸可是超級黨外,家裡多得是黨外雜誌跟禁書阿! 所以我是事後才逐漸知道這件事情的。 其實那個年代還是很恐怖的,老蔣剛死沒多久,KGB受訓、特務出身的蔣經國職掌大權,全國風聲鶴唳,馬英九也在
Thumbnail
第二十七章  天安門事件 一九八九年六月三日星期六晚間,中共武裝部隊開進天安門廣場,對廣場上悼念前中央總書記胡耀邦的示威抗議學生群眾們展開了武力鎮壓。消息見報後,台灣各界紛紛譴責中共暴行。由四家唱片公司、一百多位歌手共同錄製的歌曲「歷史的傷口」廣泛傳唱。週一校園裡大家交頭接耳都在談論著這起事件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7RSUG1zib0  這首《倆忘煙水裡》是電視劇「天龍八部」的片尾曲。   由霑叔作詞,顧嘉煇先生譜曲,是當年膾炙人口的劇集,當然,這首曲子也成為當年的大熱。   啊?   問我怎麼放這首?而不是香港精神《獅子山下》?   
歷史上不願面對的汙點 二二八事件距今已逾七十年,新世代的人們是否記得這一個在年曆上被歸為假期的日子,曾颳起的腥風血雨?國民政府接收台灣後的民怨積怨,對上了高壓的制裁手段,人民的靜默不語,成為歷史裡很長一段時間,無法被輕易揭開並好好檢視的印痕。二二八事件的受難者如今皆已離世,但受難者家屬仍在社會
林宜敬先生的新書《幸福的鬼島》裡,寫一篇【1945,一個殖民地青年的中國夢】,從歷史軌跡中,發現這一政策並非首次出現。1948年,陳君被保送到南京的國立政治大學讀書。1949年4月,中共解放軍南下,陳君聽到共軍電台廣播,宣稱對政治大學全體師生進行判刑,直接宣布各職級的刑期。陳君起初不以為意,翌日醒來
Thumbnail
圈內人會暱稱林瑞明、呂興昌、陳萬益三位老師為台文福祿壽三仙、台文老公仔標,從他們並稱的外號大概就可以知道三位對台灣文學研究和建置台灣文學的付出實在令人敬佩。
Thumbnail
陳欽生從馬來西亞來到臺灣求學,卻意外捲入政治事件,被冤判入獄。如今,他積極參與人權教育,致力推動轉型正義。他的故事提醒我們不能忘記歷史,並且需要受難者與整個社會的共同合作來達成真正的「創傷療癒」。
曾經在紀念二二八事件的場合,我見過一位七旬老翁,瘦小且頭髮花白,他是政治受難者陳欽生先生。五十年前,他從馬來西亞前來台灣就學,卻沒想到後來牽扯進美國新聞處爆炸案。國家暴力不只向他施壓了十二年的冤獄生活,也剝奪了他獲得幸福的權利。 集體創傷的復原 國家人權委員會拍了一系列人權影片,將白色恐怖受
Thumbnail
陳欽生藉由的生命故事,關注威權下受難者的心理創傷,以及我們能提供什麼幫助。
Thumbnail
日本的屋瓦片是黑色的、台灣的屋瓦片是紅色的,有段時間從天空看下來,台北的天空就是這兩個顏色交織著,現在也是兩種顏色交織,只是變成藍和ㄌ
中壢事件發生的時候,我還不滿五歲,所以自然是沒有印象的,畢竟當時我可是住在天母,一個軍事管制區域。 偏偏我老爸可是超級黨外,家裡多得是黨外雜誌跟禁書阿! 所以我是事後才逐漸知道這件事情的。 其實那個年代還是很恐怖的,老蔣剛死沒多久,KGB受訓、特務出身的蔣經國職掌大權,全國風聲鶴唳,馬英九也在
Thumbnail
第二十七章  天安門事件 一九八九年六月三日星期六晚間,中共武裝部隊開進天安門廣場,對廣場上悼念前中央總書記胡耀邦的示威抗議學生群眾們展開了武力鎮壓。消息見報後,台灣各界紛紛譴責中共暴行。由四家唱片公司、一百多位歌手共同錄製的歌曲「歷史的傷口」廣泛傳唱。週一校園裡大家交頭接耳都在談論著這起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