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閱讀法:改善你的思考品質,引導深度思考與記憶,你需要這3個核心框架】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我在文章【目錄閱讀法:高效整理並隨時想起你閱讀過的書籍,你需要現在開始實踐這3個步驟】中介紹了實踐目錄閱讀法的3個步驟。

而這篇文章想告訴你一個秘密,就是目錄閱讀法不僅是一種學習技巧,

目錄閱讀法更是能夠引導深度思考和記憶的強大框架。

透過目錄閱讀法,你不僅僅是讀到書的文字,

更能理解並記住書籍要傳達的深層內容。

透過目錄閱讀法,你可以透過以下這三個核心框架改善你的思考品質:

框架1 - 親身體驗作者的思路

透過抄寫書本的目錄,

你能親身體驗書籍作者的思路。

書本的目錄是作者組織資訊的方式,

目錄不僅是書籍的概覽,

目錄反映了作者的思考過程。

抄寫目錄時,你正在復現並體驗作者的思考過程,

抄寫經典書的目錄,

你就能知道大師是如何思考,

你就能品味大師對知識的審美。

透過更深刻地理解書籍作者的觀點,

你能讓書本發揮十倍的價值。

(更好了解作者的思路,就是成為作者。如果你想開始你自己的寫作旅程,請閱讀:「原子寫作📑01 - 3個跨越寫作障礙的關鍵心態,讓數位寫作者寫出自己真的有熱情,有系列感,有原創觀點的原子短文」)

框架2 - 讀書但不讀書的內容

目錄閱讀法另一個能顯著改善你思考品質的框架,

是讓你在讀書的時候,不會被書籍的細節給淹沒。

使用目錄閱讀法,我們不受正文的直接影響,

而是用結構化的方式引導自己的思考。

許多不擅長閱讀的人,都是覺得書的文字太多,

他們很難從文字中得到對自己有用的觀點資訊。

而他們犯的閱讀錯誤,就是讀了太多書的內容。

透過目錄閱讀法,你的注意力會停留在目錄的層級。

目錄其實才是作者要傳達的主要內容,

而書本的細節,都只是為了說明支撐目錄想要傳達的觀點。

在你讀書時,記得不要去讀書的內容,

而是去思考書的內容,

是如何補充說明的書的目錄,

以及目錄中想傳達的觀點。

(了解作者的思路,你能從作者身上學到很多。請閱讀:【跟隨思路法:在Obsidian中深入閱讀系列文,深刻體驗喜愛作者的思路吧】)

框架3 - 書的結構就是內容

不知道你有沒有聽過一種觀點,

有部分的人認為,不需要閱讀書本,

因為書本的內容其實在網路上都找得到。

這些人落入了一個學習的大陷阱,

就是碎片化學習並不能替代系統化的學習。

其實,你買一本書,並不是買書的內容。

你買的,是這本書鑲嵌知識,

串起一個系統的的那個結構。

書的內容不是內容,書的結構裁示內容。

你需要仔細品味結構與內容之間的密切關係,

夠過理解目錄的結構,

更好地把握書籍的精髓。

(如果你還是由網路上的隨機內容決定你要讀什麼,那你真的需要開始學習系統閱讀的方法。請閱讀:【沈澱20年,幫助我完成高強度知識工作的3個系統閱讀方法】)


今天的小短文,介紹了實踐目錄閱讀法改善你思考品質的3個框架。

你對高效閱讀有興趣嗎?

歡迎追蹤我的帳號,看更多高效閱讀術相關的短文。

raw-image



avatar-img
543會員
1.8K內容數
Outline as Content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王啟樺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我在【目錄閱讀法:想要過手不忘,不再做閱讀的無用功,這是你現在就該開始學習抄寫書籍目錄的3個理由】討論了為什麼抄寫書籍目錄是非常高效的閱讀方法。 這種方法被稱為「目錄閱讀法」,是一種簡單而有效的學習策略。 目錄閱讀法幫助你,通過抄寫書籍的目錄,來更好地記憶和理解你所閱讀的內容。
我在文章【卡片盒筆記法:不再徒勞無功,高效累積知識複利,你需要這3個寫好卡片筆記的原則】提到寫好卡片筆記,你需要堅持的三個原則。 其中我強調卡片要簡潔以及一目瞭然,其背後的目的, 是為了節省你比時間更珍貴的資源:注意力。 並不是時間幫助你做得更多, 而是注意力才能幫助你做得更多。
我在文章【卡片盒筆記法:不再寫出無法重用的筆記,構建長期可靠的第二心智,你需要系統解決這3卡片寫作的挑戰】討論了用好卡片盒筆記法,你需要持續解決的卡片寫作挑戰。 根據我寫過10000+張卡片的經驗, 卡片很容易寫成難以重用的方式。 如果沒有注意下面3個原則,那麼寫卡片筆記的時間精力就白費了::
這裡教你如何利用「卡片=想法+脈絡」的觀念,讓你的卡片庫枝繁葉茂,更能反映你的思考和知識。
我在文章【日更的技術:不再等待靈感,而是每天鍛鍊寫作肌肉,你需要這3個關鍵步驟】提到了像上健身房一樣鍛鍊每天寫作的三個步驟。 而要持續維持寫作的習慣,還需要有正確的心態。 剛開始寫作,總是希望快速看到結果, 但你要記得,寫作其實是持久戰。 這裡是三個成為規律寫作者需要的寫作心態: 心態1
對於勤於筆耕的數位寫作者來說,有一個習慣可以提高你的生產力:卡片入庫。 但隨著數量的增加,如何有效地組織和編號這些卡片,將成為你無法迴避的挑戰。 對此,許多人問:卡片編號是否僅僅是一個有序的編排工具? 或者,它還能夠體現出更多的資訊和價值呢? 以數位寫作者的角度,我想與你分享三大卡片編號時所
我在【目錄閱讀法:想要過手不忘,不再做閱讀的無用功,這是你現在就該開始學習抄寫書籍目錄的3個理由】討論了為什麼抄寫書籍目錄是非常高效的閱讀方法。 這種方法被稱為「目錄閱讀法」,是一種簡單而有效的學習策略。 目錄閱讀法幫助你,通過抄寫書籍的目錄,來更好地記憶和理解你所閱讀的內容。
我在文章【卡片盒筆記法:不再徒勞無功,高效累積知識複利,你需要這3個寫好卡片筆記的原則】提到寫好卡片筆記,你需要堅持的三個原則。 其中我強調卡片要簡潔以及一目瞭然,其背後的目的, 是為了節省你比時間更珍貴的資源:注意力。 並不是時間幫助你做得更多, 而是注意力才能幫助你做得更多。
我在文章【卡片盒筆記法:不再寫出無法重用的筆記,構建長期可靠的第二心智,你需要系統解決這3卡片寫作的挑戰】討論了用好卡片盒筆記法,你需要持續解決的卡片寫作挑戰。 根據我寫過10000+張卡片的經驗, 卡片很容易寫成難以重用的方式。 如果沒有注意下面3個原則,那麼寫卡片筆記的時間精力就白費了::
這裡教你如何利用「卡片=想法+脈絡」的觀念,讓你的卡片庫枝繁葉茂,更能反映你的思考和知識。
我在文章【日更的技術:不再等待靈感,而是每天鍛鍊寫作肌肉,你需要這3個關鍵步驟】提到了像上健身房一樣鍛鍊每天寫作的三個步驟。 而要持續維持寫作的習慣,還需要有正確的心態。 剛開始寫作,總是希望快速看到結果, 但你要記得,寫作其實是持久戰。 這裡是三個成為規律寫作者需要的寫作心態: 心態1
對於勤於筆耕的數位寫作者來說,有一個習慣可以提高你的生產力:卡片入庫。 但隨著數量的增加,如何有效地組織和編號這些卡片,將成為你無法迴避的挑戰。 對此,許多人問:卡片編號是否僅僅是一個有序的編排工具? 或者,它還能夠體現出更多的資訊和價值呢? 以數位寫作者的角度,我想與你分享三大卡片編號時所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檢視閱讀的目的 讓讀者有能力判斷這本書的整體 判斷是否值得深讀,進入分析閱讀階段 檢視略讀的步驟 閱讀書名頁或序 釐清本書類別 了解作者動機 閱讀目錄 了解本書架構 檢閱索引 依靠常識找出重點詞彙 閱讀出版者的介紹 通常作者會在此摘要書的內容 判斷是否想更仔細讀這本書 在
Thumbnail
因為從大一暑假開始看課外書,大概已經滿了一年了,這幾年來閱讀有帶來些成長,想要列出幾點提高閱讀速度的方法 這裡說的書是課外書,而且是以工具書為主,也就是知識型和方法類的書 案例和故事 在書中,方法和觀念是最重要的,而故事或案例則是用來解釋或輔助說明,那麼如果你已經對這些方法和觀念有理解透徹
Thumbnail
​​艾德勒 Mortimer J. Adler 《如何閱讀一本書》中提到:「所謂的讀書家是指主要從印刷字獲得資訊和知識的人。」 如果依據這個定義,我應該也是一位讀書家。​​ 讀書家會有什麼特質呢?我想第一個應該是要喜歡閱讀吧。再來,因為閱讀會積累了很多想法,有時候又會由一個想法跳躍去另一個想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書籍《深讀的技術》,提供了各章節的重點摘要與作者的心得感想。同時分享了另外兩本有關讀書方法的好書。內容涵蓋主動型讀書法、被動型讀書法、讀完後如何與書相處等多個主題。
Thumbnail
上一篇提到,可以將一本書先概括性的做筆記,過些日子回過頭來,看完自己摘要後,重讀一遍時,每一章節都做短一點的筆記,然後就可以停,不需要進一步。不是說一定不要,你真的很愛,要反覆看,每一行的紀錄,也是個人自由,這邊講的是一般情況。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作者如何將書籍章節中重要的知識進行條理化整理,並提出效率化閱讀的方法,適用於任何領域的知識學習。
這本書跟[只有讀「書」能抵達的境界]同一個作者,不過是比較早的作品。我是想試試「作者月」,如果讀同一個作者的書,會不會比較了解作者的想法。再來就是覺得自己閱讀的速度不快,還要一邊輸出寫筆記,寫出來的也很凌亂,想知道有什麼可以幫助自己的方法,筆記整合或是增加思考...等。 本書提到以下三件事以及我的
Thumbnail
閱讀書籍: 讀書變現的創作法則 書中提出四個盲點: 從頭到尾閱讀才算讀完 追求速度和數量,不注重效果 只看專業書,不看其他書 看完書沒有任何行動 這四項都是假觀念,只要書中的觀念能應用在生活中,就是有閱讀到書籍,並且,不必一定要花費大量時間一次看完,可以分多次觀看,長久的小進步大於突然的
Thumbnail
我們都知道,想要"言之有物"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大量閱讀充實自己,豐富自己的內在,但是最近有不少人問我,現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被灌輸要大量讀書,但是讀的這些東西,究竟要如何內化,成為我們可以信手拈來的分享內容? 今天這篇文章,作者提出一些方向,讓大家可以透過閱讀建立觀點。
Thumbnail
檢視閱讀的目的 讓讀者有能力判斷這本書的整體 判斷是否值得深讀,進入分析閱讀階段 檢視略讀的步驟 閱讀書名頁或序 釐清本書類別 了解作者動機 閱讀目錄 了解本書架構 檢閱索引 依靠常識找出重點詞彙 閱讀出版者的介紹 通常作者會在此摘要書的內容 判斷是否想更仔細讀這本書 在
Thumbnail
因為從大一暑假開始看課外書,大概已經滿了一年了,這幾年來閱讀有帶來些成長,想要列出幾點提高閱讀速度的方法 這裡說的書是課外書,而且是以工具書為主,也就是知識型和方法類的書 案例和故事 在書中,方法和觀念是最重要的,而故事或案例則是用來解釋或輔助說明,那麼如果你已經對這些方法和觀念有理解透徹
Thumbnail
​​艾德勒 Mortimer J. Adler 《如何閱讀一本書》中提到:「所謂的讀書家是指主要從印刷字獲得資訊和知識的人。」 如果依據這個定義,我應該也是一位讀書家。​​ 讀書家會有什麼特質呢?我想第一個應該是要喜歡閱讀吧。再來,因為閱讀會積累了很多想法,有時候又會由一個想法跳躍去另一個想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書籍《深讀的技術》,提供了各章節的重點摘要與作者的心得感想。同時分享了另外兩本有關讀書方法的好書。內容涵蓋主動型讀書法、被動型讀書法、讀完後如何與書相處等多個主題。
Thumbnail
上一篇提到,可以將一本書先概括性的做筆記,過些日子回過頭來,看完自己摘要後,重讀一遍時,每一章節都做短一點的筆記,然後就可以停,不需要進一步。不是說一定不要,你真的很愛,要反覆看,每一行的紀錄,也是個人自由,這邊講的是一般情況。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作者如何將書籍章節中重要的知識進行條理化整理,並提出效率化閱讀的方法,適用於任何領域的知識學習。
這本書跟[只有讀「書」能抵達的境界]同一個作者,不過是比較早的作品。我是想試試「作者月」,如果讀同一個作者的書,會不會比較了解作者的想法。再來就是覺得自己閱讀的速度不快,還要一邊輸出寫筆記,寫出來的也很凌亂,想知道有什麼可以幫助自己的方法,筆記整合或是增加思考...等。 本書提到以下三件事以及我的
Thumbnail
閱讀書籍: 讀書變現的創作法則 書中提出四個盲點: 從頭到尾閱讀才算讀完 追求速度和數量,不注重效果 只看專業書,不看其他書 看完書沒有任何行動 這四項都是假觀念,只要書中的觀念能應用在生活中,就是有閱讀到書籍,並且,不必一定要花費大量時間一次看完,可以分多次觀看,長久的小進步大於突然的
Thumbnail
我們都知道,想要"言之有物"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大量閱讀充實自己,豐富自己的內在,但是最近有不少人問我,現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被灌輸要大量讀書,但是讀的這些東西,究竟要如何內化,成為我們可以信手拈來的分享內容? 今天這篇文章,作者提出一些方向,讓大家可以透過閱讀建立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