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專訪|黑暗的滑稽性──專訪《餓之必要》導演潔西卡・賀斯樂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餓之必要》電影幕後照/東昊影業

《餓之必要》電影幕後照/東昊影業

我們只嚼無糖口香糖,厭惡那位下課吃雞蛋三明治的女孩,但暗地裡,我們感到欽佩,因為她不在乎我們的想法。

老師、學生、家長關係

《餓之必要》發生在一所寄宿學校,父母對教師的完全依賴讓他們把對子女的責任交給了濫用這份信任的諾瓦克老師,她操控年輕人,讓他們與父母疏離,當家長發現大事不妙,決意拯救子女時,早為時已晚。

他們經歷了身為爸媽最大的噩夢:失去。

《餓之必要》 探討這種恐懼的存在,並思考:「當父母沒有留足夠時間陪伴孩子,他們怎麼可能會發現出狀況?」這不僅是個人問題,更是社會的問題──也可能發生在你我身上。父母不知道學校裡發生的每一件事,也缺乏時間與正確手段去理解,生活在一個讓人必須越來越努力工作的菁英主義社會,家長的失敗其實也是體制性的。

正如電影中的校長所說:「父母沒有時間照顧他們的孩子,我們必須為他們提供所有需要的關注和愛。」,但在我們的社會中,教職薪資普遍不高,且未能得到足夠的重視──它理應是一份受人尊敬且有相應報酬的工作。「父母應該完全信任教師,還是應該承擔更多責任?在以工作和社會成就為基礎的現世,這又該如何實現?」導演潔西卡・賀斯樂對於社會所賦予父母、教師的這些責任很感興趣,才決定拍下這部電影。

《餓之必要》電影劇照/東昊影業

《餓之必要》電影劇照/東昊影業

青年、意識形態與操控

如今的年輕人對未來擔憂,他們為此奮鬥、付諸行動、承擔責任,掌控自己的生活,想要做出改變,尋找生存意義,他們有意識地想拯救這個地球,從而拯救自己的未來。於是他們熱衷討論政治,或是加入激進團體,不想等到一切都太晚,做什麼都已經來不及。 在《餓之必要》中,諾瓦克老師利用孩子面對未來的恐懼和欲求改變的希望,移植了自己的意識形態,甚至她是誠摯地相信自己正在拯救孩子──老師與孩子同心協力,一起實踐遠大的理想。這也是諾瓦克老師如此具有說服力和危險的原因:當她的信仰與年輕人想改變世界的願望相遇,極端的行為就此產生。

我在 1980 年代就讀天主教女子學校,當時節食的觀念盛行,這在群體之間形成了競爭,我們只嚼無糖口香糖,對於下課吃雞蛋三明治的女孩感到厭惡。但暗地裡,我們其實感到欽佩,因為她不在乎我們的想法。

為了融入小團體,必須靠著共同的行為找到歸屬感,以及刻意設定一些「規則」進而凝聚向心力,這種微妙的動能在《餓之必要》中也隱約存在。

以優等生「班」為例,他就是那個吃雞蛋三明治的孩子,但他對歸屬感的渴望更加強烈,最後還是選擇進入團體。群體心態是很難擺脫的,在潔西卡・賀斯樂的求學經驗裡,曾經有一位朋友為了跟上節食的流行而罹患厭食症。當時,朋友住院觀察了幾週,也讓潔西卡明白飲食障礙是會嚴重到危及性命的,更遑論厭食成癮後要重新開始進食,有多麼困難。

對父母來說,看到自己的孩子絕食是最痛苦的,這種拒絕是對存活本身的抗拒,也可視為是一種政治性的,極端的被動與抵抗。

《餓之必要》電影劇照/東昊影業

《餓之必要》電影劇照/東昊影業

信仰、斷食與宗教

飲食控制一直是宗教的一部分,人們認為透過間歇性的斷食,可以提高自身靈性與覺醒的階段,甚至不同的飲食習慣還可以改變思維。此外,進行飲食控制更代表你對身體有主控權,強化了權力感,還會感覺到自己很特別。 「進食習慣同時是私人的,卻也非常社交,想像你和朋友約會聚餐,你卻什麼都不吃,這可能讓他們感覺受到攻擊,甚至激怒他們。好像你質疑了他們的生活方式。」

我們每個人都隸屬在有特定原則、規範的群體之中,面對不同的事情所抱持的信念可能多少都有迷信的元素。如果要理解諾瓦克老師和學生之間所建立的信仰,就必須理解信仰中「主觀」的特質,而他們的飲食宗教便是激進信仰的一個例子。

《餓之必要》電影劇照/東昊影業

《餓之必要》電影劇照/東昊影業

童話與原型

傳統的童話通常在幫助孩子(以及成年人)建立道德座標與是非對錯。片中的諾瓦克老師和學生則質疑大多數人的價值觀。他們相信自己的真相,儘管他們會為此挨餓,但信念不會因此而動搖。《餓之必要》的一大靈感來自德國童話《花衣魔笛手》,跟著笛手離開的孩子最終都將死去, 除了一位那天生病、無法加入隊伍的孩童。除了《花衣魔笛手》,潔西卡也受俄羅斯童話不同於歐洲童話的道德觀啟發,騙子和惡棍常常是故事裡的英雄。將童話視作創作的基底,讓導演能以更遠觀的方式創造普遍性:淡化角色的心理和社會細節,讓他們成為原型而非個體。

這樣強化美學的故事所凸顯的普遍性如場景、服裝、制服,觀眾無法從中拆解故事發生的地點或時間,英語只是寄宿學校普遍會使用的語言,正如它也是一種通用的電影語言。導演將自己放在更遠的位子,回頭看見社會的存有所產生的荒謬,發現人的所作所為和信念都是滑稽、荒謬或徒勞。

《餓之必要》就是從這樣的觀點來講述的:誇張到荒謬絕倫的時候,題材黑暗的電影反而會帶出一種更幽默的觀看方式。

《餓之必要》電影劇照/東昊影業

《餓之必要》電影劇照/東昊影業

文字、劇照提供/東昊影業
責任編輯/黃曦
核稿編輯/張硯拓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電影能將一切對錯都視為無物,就像一張沒有路線規劃、不必按圖索驥的地圖。就連「拍電影」這件事也沒有標準答案:攝影機沒有一定的機位、下燈沒有一定的角度,這是一份感性總是大過於理性的工作。但攝影師的身份要兼具想像與技術,這對余靜萍來說不無痛苦,卻也讓她有更多空間可以毫無限制地創作。
「那時候我還很年輕,其實也講不清楚這一切,但在當時我的生命狀態是一群人的預言,每個人都急著和我說接下來的我會怎樣,世界會怎樣。但明明人是獨一無二的,卻被決定在已成定局的脈絡裡,我在當時理不清自己,就像個鬧脾氣的孩子,想要醜化宿命這件事。」現在,蕭雅全才決定好再回答一次──命運是什麼?抵抗又是什麼?
《年少日記》作為導演卓亦謙的首部劇情長片,橫空出世般地入圍 2023 金馬獎多項大獎,在這之前,他寫了十幾個劇本都開發不成,中間也曾想過乾脆不當編劇了,因為創作狀態還有些毛躁,生命中難以梳理的過去也纏得太緊。 說起來可能有點難受,《年少日記》的劇本原型是一封來自朋友的遺書,這份向死的意念是卓亦謙生
吳慷仁與陳澤耀在戲外,為了電影,真的什麼都拋得掉:星味、帥皮囊、食物和時間;戲裡則是為了兄弟對方,什麼也都不計較,包括尊嚴、愛情、身份證件、金錢,和人窮必惡的必然,兩個角色在困境之中,仍為彼此而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我後來就只是把我的爸媽當成普通人,才理解他們當然會有懦弱、失敗的一面,雖然有些裂縫是沒有辦法被彌補的,但就像子圓一樣,我不用非得要原諒誰,爸媽和我都沒有錯。」祝紫嫣說電影裡的傷口結痂了,那些疤痕就是生命為她刻下的記憶。
楊國瑞為影中人留下了選擇的餘地,讓他們自行決定活在想像夢境裡──自我認定的夢也可以是真實,即便旁人看它虛幻,但個人的幻想何嘗不是一種真實、一條生命出路。夢境雖是將煩惱顯化,而真人的菩提與涅槃即為空無,可屬於凡人的我們並無解方,姑且就將「選擇」視為神的遊戲,也為一道。
電影能將一切對錯都視為無物,就像一張沒有路線規劃、不必按圖索驥的地圖。就連「拍電影」這件事也沒有標準答案:攝影機沒有一定的機位、下燈沒有一定的角度,這是一份感性總是大過於理性的工作。但攝影師的身份要兼具想像與技術,這對余靜萍來說不無痛苦,卻也讓她有更多空間可以毫無限制地創作。
「那時候我還很年輕,其實也講不清楚這一切,但在當時我的生命狀態是一群人的預言,每個人都急著和我說接下來的我會怎樣,世界會怎樣。但明明人是獨一無二的,卻被決定在已成定局的脈絡裡,我在當時理不清自己,就像個鬧脾氣的孩子,想要醜化宿命這件事。」現在,蕭雅全才決定好再回答一次──命運是什麼?抵抗又是什麼?
《年少日記》作為導演卓亦謙的首部劇情長片,橫空出世般地入圍 2023 金馬獎多項大獎,在這之前,他寫了十幾個劇本都開發不成,中間也曾想過乾脆不當編劇了,因為創作狀態還有些毛躁,生命中難以梳理的過去也纏得太緊。 說起來可能有點難受,《年少日記》的劇本原型是一封來自朋友的遺書,這份向死的意念是卓亦謙生
吳慷仁與陳澤耀在戲外,為了電影,真的什麼都拋得掉:星味、帥皮囊、食物和時間;戲裡則是為了兄弟對方,什麼也都不計較,包括尊嚴、愛情、身份證件、金錢,和人窮必惡的必然,兩個角色在困境之中,仍為彼此而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我後來就只是把我的爸媽當成普通人,才理解他們當然會有懦弱、失敗的一面,雖然有些裂縫是沒有辦法被彌補的,但就像子圓一樣,我不用非得要原諒誰,爸媽和我都沒有錯。」祝紫嫣說電影裡的傷口結痂了,那些疤痕就是生命為她刻下的記憶。
楊國瑞為影中人留下了選擇的餘地,讓他們自行決定活在想像夢境裡──自我認定的夢也可以是真實,即便旁人看它虛幻,但個人的幻想何嘗不是一種真實、一條生命出路。夢境雖是將煩惱顯化,而真人的菩提與涅槃即為空無,可屬於凡人的我們並無解方,姑且就將「選擇」視為神的遊戲,也為一道。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本片的架構其實在預告中就顯露了,所以故事與反轉相較更多的比重在喬許哈奈特的從容應付,重罪犯面對包圍陣仗的同時安撫女兒的鏡頭語言很特別,少女敏銳觀察出爸爸的心不在焉,讓感官放大的要角(一個專注在追星一個專注在躲避)另有一番真摯呈現。
Thumbnail
 飲食習慣真的是從小養成的,因此父母師長的責任就特別重要,為了孩子一輩子的健康,真的必須多花點心思注意我們吃進了多少的東西啊!
Thumbnail
利用恐懼教小孩,就是在孩子身上灌輸仇恨。這是反生命的。 尼爾是英國夏山學校的創辦人,他提倡應該讓孩子自由發展,不該為了滿足大人的需求而活。在《夏山學校》這本書中(寫作這本書時,夏山學校已經運作了40年),他提到: 「... 體罰就是恨肉體,肉體就是代表身體以及它所有的需要。假如你愛你自己的肉
Thumbnail
大人世界中,「一個你每天都得相見,但卻令你很痛苦的人」,是家常便飯,我的答案是:敬而遠之。 但若"這個人",是學生,而你,又是一名教師的話。 基於教學及輔導的專業及責任,當然不能敬而遠之,那怎麼辦? 多數老師的答案是,爭奪權力,展現權威,用霸氣令學生懾服。 但研究顯示,這樣也許維持了
Thumbnail
每個導師多多少少都有些必須堅守的原則,然而這些原則背後的意義為何,總有它的故事。
Thumbnail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AeR_2xjx2Y 每天都一定要吃巧克力的女孩娜娜,早上吃、中午吃、晚上吃! 任何食物都要配上巧克力才會吃得開開心心。 學校老師告訴娜娜「你吃了什麼!就會變成什麼!」, 所以娜娜竟然為了把自己變成巧克力,就趕快回家吃
Thumbnail
一部以感情線為主軸,但教育制度的問題卻貫穿且深刻影響每一位角色的韓劇。 南行善—人如其名、內心善良的大嬸女主角,照顧不責任的姊姊之女兒。
Thumbnail
校刊社前來詢問卡拉老師專訪可否提前,為了躲避其他老師的追問,卡拉選擇先讓自己喜愛的孩子們進行訪問,沒想到訪問的過程卻像是犯罪嫌疑人進到警局做筆錄。關於校園竊盜案,為何是學生先遭到懷疑?關於老師向庫恩小姐提出的指控,是否能公開直接的證據?孩子們犀利的問題直指老師,卡拉只能針對問題一一進行答覆,必要時還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警告:電影有食用嘔吐物、催吐、病態節食等影像 這是一部諷刺素食、宗教、家庭失能、進步價值、群體化,及菁英主義的完美恐怖電影。上mod 真是太好了,很適合睡前看:D 這部片最精彩的是童話原型的化用,完美把《哈梅爾的吹笛手》與邪教的成形結合在一起,不禁想到2008的《惡魔教室》,當心智未成熟的孩子/
Thumbnail
孩子吃飯總是虎頭蛇尾,最後只好由我這個老媽子一口一口餵進他們的嘴,可是心中實在很不願意,動手拿湯匙挖飯、放進嘴裡,這是手部精細動作的訓練,所以為了要讓他們全程自己吃飯,也是費煞腦筋。
Thumbnail
本片的架構其實在預告中就顯露了,所以故事與反轉相較更多的比重在喬許哈奈特的從容應付,重罪犯面對包圍陣仗的同時安撫女兒的鏡頭語言很特別,少女敏銳觀察出爸爸的心不在焉,讓感官放大的要角(一個專注在追星一個專注在躲避)另有一番真摯呈現。
Thumbnail
 飲食習慣真的是從小養成的,因此父母師長的責任就特別重要,為了孩子一輩子的健康,真的必須多花點心思注意我們吃進了多少的東西啊!
Thumbnail
利用恐懼教小孩,就是在孩子身上灌輸仇恨。這是反生命的。 尼爾是英國夏山學校的創辦人,他提倡應該讓孩子自由發展,不該為了滿足大人的需求而活。在《夏山學校》這本書中(寫作這本書時,夏山學校已經運作了40年),他提到: 「... 體罰就是恨肉體,肉體就是代表身體以及它所有的需要。假如你愛你自己的肉
Thumbnail
大人世界中,「一個你每天都得相見,但卻令你很痛苦的人」,是家常便飯,我的答案是:敬而遠之。 但若"這個人",是學生,而你,又是一名教師的話。 基於教學及輔導的專業及責任,當然不能敬而遠之,那怎麼辦? 多數老師的答案是,爭奪權力,展現權威,用霸氣令學生懾服。 但研究顯示,這樣也許維持了
Thumbnail
每個導師多多少少都有些必須堅守的原則,然而這些原則背後的意義為何,總有它的故事。
Thumbnail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AeR_2xjx2Y 每天都一定要吃巧克力的女孩娜娜,早上吃、中午吃、晚上吃! 任何食物都要配上巧克力才會吃得開開心心。 學校老師告訴娜娜「你吃了什麼!就會變成什麼!」, 所以娜娜竟然為了把自己變成巧克力,就趕快回家吃
Thumbnail
一部以感情線為主軸,但教育制度的問題卻貫穿且深刻影響每一位角色的韓劇。 南行善—人如其名、內心善良的大嬸女主角,照顧不責任的姊姊之女兒。
Thumbnail
校刊社前來詢問卡拉老師專訪可否提前,為了躲避其他老師的追問,卡拉選擇先讓自己喜愛的孩子們進行訪問,沒想到訪問的過程卻像是犯罪嫌疑人進到警局做筆錄。關於校園竊盜案,為何是學生先遭到懷疑?關於老師向庫恩小姐提出的指控,是否能公開直接的證據?孩子們犀利的問題直指老師,卡拉只能針對問題一一進行答覆,必要時還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警告:電影有食用嘔吐物、催吐、病態節食等影像 這是一部諷刺素食、宗教、家庭失能、進步價值、群體化,及菁英主義的完美恐怖電影。上mod 真是太好了,很適合睡前看:D 這部片最精彩的是童話原型的化用,完美把《哈梅爾的吹笛手》與邪教的成形結合在一起,不禁想到2008的《惡魔教室》,當心智未成熟的孩子/
Thumbnail
孩子吃飯總是虎頭蛇尾,最後只好由我這個老媽子一口一口餵進他們的嘴,可是心中實在很不願意,動手拿湯匙挖飯、放進嘴裡,這是手部精細動作的訓練,所以為了要讓他們全程自己吃飯,也是費煞腦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