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長是如今顢頇的丈夫,而舊情人仍如往昔俊俏,女人無以面對,遂背向海。在上一世,癡肥的班長又是戀人成魚時的救命恩人,戀人又於今世上岸欲覓得一次報恩和廝守。電影序幕,佇立在海邊,手指向天的塑像是指引漁船的標誌,是楊國瑞田調過程時意外在老家附近發現的奇異雕塑,其寓意正與角色終將被天註定兩相呼應,於是電影便從三人在此聚首為始。
新加坡導演楊國瑞的首部劇情長片《好久不見》(Dreaming & Dying)已在今夏於瑞士盧卡諾影展魔幻登場,承襲著短片前作《馬俐連夢錄》(Mary Mary So Contrary,2019)所談的記憶、夢語、情愛與追尋,他直言這兩部作品終歸是愛情故事,在最初他其實無意拍得「實驗」,可其呈現出如夢的敘事風格,仍讓他的電影不易入口。
但楊國瑞並不覺得自己在拍實驗電影,也笑稱自己看不懂一些實驗電影。他最一開始是唸動畫,所以作品中的視覺特效是自己做的,可他對畫面的處理還是與風格的凝練還是帶了些動畫作品毫無限制的奇思異想。
他的奇詭不在塵世,而是存於幻境和夢土。即便以人間之情慾與愛恨作為基底,但真正欲揭示的,是攸關記憶、夢境的哲學思考,以及宿命般的前世與今生背後的存在與虛無。
《好久不見》將三角關係寄情於傳說故事,再將撩撥的情愛與慾望放進水中,任曖昧浸淫在濕濡裡,如女人遞出汁液盈滿的西瓜、幻想對話情境的海邊;男人與班長一起啜菸的池畔、成為人魚後爬向浪潮打起的礁崖;班長欲求安康而走向密林深處的野溪,及其後為將擱淺的魚放回,遂走進了溪裡。
水的意象,是連結了前世與今生的記憶,是對生命本質的召喚。欲拆解其敘事,仿若解夢,還得論及存在。
楊國瑞自早期的作品便大量援引東方哲學的思辨,如《好久不見》取自《莊子》外篇〈秋水〉之「知魚之樂」,《馬俐連夢錄》則借《莊子》的夢境筆記「莊周夢蝶」,他不斷地寫運命塵緣,而宿命的重複實難避免──那人該何以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存在?
《馬俐連夢錄》裡以男人的跳軌作為女人尋回存在的起始,來到《好久不見》是導演再次將影像和記憶拼貼,再次以「現在」回首「過去」,再次將前作拼貼到新作裡。他想說的還是記憶的牽絆,而牽絆實為緣一字,可「緣」只是一種虛構的自我,亦如夢醒後的世界也未必屬真,更甚身體的感知或許也是缸中之腦(Brain in a vat)的假象。
缸中之腦的實驗基礎是假定人之感知實為經過大腦神經傳導的訊號。倘若將大腦裝進缸中並維持其活性,在以超級電腦傳遞相同的神經訊號,那麼缸中之腦的體驗便如「真正」經驗,此刻的缸中之腦,究竟能否意識到自己早已經被控制,甚至歸於無?
此一假設實驗經常與哲學相互對照──若在假定世間一切皆是虛妄,那真實是什麼?當本體記憶、自身存在可能只是夢幻泡影,操控世間一切的豈不就是命運之神?
提及缸中之腦的假說,楊國瑞直言這就和電影的本質極為相似。電影是從真實裡部分取材,並且再製,而作品裡的夢境交錯,正是角色抽取部分的記憶,創造了幻夢,在各自的缸中之腦變異出新的世界。
電影裡的角色是活在各異的幻想裡,楊國瑞亦如是。「到了一個年紀之後,會希望可以留下一些記憶,但有些事情無法在追回,就只能寄情於角色之中。」他並未多言自己的記憶原型,只是輕輕地說電影裡反覆出現的第一次抽菸的對白,是他已經碎片化的記憶;當他年紀漸長,經過了時間的磨蝕,人改變了,記憶也就無法全然如初。
他在時間經過自己之後,才回望記憶,試著重組,也將一部分的自己留在了夢裡。
《好久不見》的英文片名「Dreaming & Dying」,意思是「醉生夢死」,他笑稱已有張作驥的《醉生夢死》在前才改中文片名。電影分了兩次拍攝期,只拍五天,卻時隔一年,等待資金到位的期間,他重新回顧原本的拍攝母帶,才開始寫起後半段的故事。花了一年重新決定角色的命運,一年後再見劇組,說出的第一句話就是「好久不見」。
一年後延續的緣分,在電影裡是似曾相識的對白重複搬演。楊國瑞以戲謔的方式重組、拼接影像和電影,那麼,所謂建構自我存在的記憶,或是覺察真實的世界,會不會全都是夢中幻影?正如莊子在睡醒後雖應證了方才是夢境,可他又該何以辨明現在不是夢境?那現實與夢境的交會之處又在哪裡?
鴿子決定放棄振翅,人魚決定棄拋尾鰭;男人選擇上岸,女人選擇下海;甚至是被前世幻夢牽引入溪,卻靠著手機電波連結今生的班長,為的都是在緣分轉瞬的消長之間,抓住如水般的塵緣,再見還沒來得及相愛的人,以夢圓夢。
有情人總是發夢。在楊國瑞的電影裡,是「其寐也魂交,其覺也形開」。角色實是將自我的渴望與思量渡進了夢裡,使一切記憶如夢似幻,成為廣袤而無界的、形而上的精氣。人之身軀、感官被視為是生物的自然演變,而夢所勾引出的潛意識是寄存於人心萬物中的註定,那麼終極而論,身體或意識若皆為天造──自我即是天造,天造即是自我。
他說:「影中人的幻想到後來就會成為他們的現實,這是因為他們決定要留在自己的夢裡。」,楊國瑞為影中人留下了選擇的餘地,讓他們自行決定活在想像夢境裡──自我認定的夢也可以是真實,即便旁人看它虛幻,但個人的幻想何嘗不是一種真實、一條生命出路。夢境雖是將煩惱顯化,而真人的菩提與涅槃即為空無,可屬於凡人的我們並無解方,姑且就將「選擇」視為神的遊戲,也為一道。
最後,我問楊國瑞──導演會成為影中人的命運之神嗎?他卻告訴我,如果答案是肯定的,但或許宿命到了明天也會變得不同,因為人總是會變,所以夢也會變。
採訪、撰文/黃曦
責任編輯/謝佳錦
劇照提供/金馬影展
* 原文刊於金馬影展官方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