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專訪|以記憶之夢圓電影之夢──專訪《好久不見》導演楊國瑞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好久不見》電影劇照/金馬影展

《好久不見》電影劇照/金馬影展

班長是如今顢頇的丈夫,而舊情人仍如往昔俊俏,女人無以面對,遂背向海。在上一世,癡肥的班長又是戀人成魚時的救命恩人,戀人又於今世上岸欲覓得一次報恩和廝守。電影序幕,佇立在海邊,手指向天的塑像是指引漁船的標誌,是楊國瑞田調過程時意外在老家附近發現的奇異雕塑,其寓意正與角色終將被天註定兩相呼應,於是電影便從三人在此聚首為始。

新加坡導演楊國瑞的首部劇情長片《好久不見》(Dreaming & Dying)已在今夏於瑞士盧卡諾影展魔幻登場,承襲著短片前作《馬俐連夢錄》(Mary Mary So Contrary,2019)所談的記憶、夢語、情愛與追尋,他直言這兩部作品終歸是愛情故事,在最初他其實無意拍得「實驗」,可其呈現出如夢的敘事風格,仍讓他的電影不易入口。

但楊國瑞並不覺得自己在拍實驗電影,也笑稱自己看不懂一些實驗電影。他最一開始是唸動畫,所以作品中的視覺特效是自己做的,可他對畫面的處理還是與風格的凝練還是帶了些動畫作品毫無限制的奇思異想。

他的奇詭不在塵世,而是存於幻境和夢土。即便以人間之情慾與愛恨作為基底,但真正欲揭示的,是攸關記憶、夢境的哲學思考,以及宿命般的前世與今生背後的存在與虛無。

《好久不見》電影劇照/金馬影展

《好久不見》電影劇照/金馬影展

《好久不見》將三角關係寄情於傳說故事,再將撩撥的情愛與慾望放進水中,任曖昧浸淫在濕濡裡,如女人遞出汁液盈滿的西瓜、幻想對話情境的海邊;男人與班長一起啜菸的池畔、成為人魚後爬向浪潮打起的礁崖;班長欲求安康而走向密林深處的野溪,及其後為將擱淺的魚放回,遂走進了溪裡。

水的意象,是連結了前世與今生的記憶,是對生命本質的召喚。欲拆解其敘事,仿若解夢,還得論及存在。

楊國瑞自早期的作品便大量援引東方哲學的思辨,如《好久不見》取自《莊子》外篇〈秋水〉之「知魚之樂」,《馬俐連夢錄》則借《莊子》的夢境筆記「莊周夢蝶」,他不斷地寫運命塵緣,而宿命的重複實難避免──那人該何以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存在?

《馬俐連夢錄》電影劇照/IMDb

《馬俐連夢錄》電影劇照/IMDb

《馬俐連夢錄》裡以男人的跳軌作為女人尋回存在的起始,來到《好久不見》是導演再次將影像和記憶拼貼,再次以「現在」回首「過去」,再次將前作拼貼到新作裡。他想說的還是記憶的牽絆,而牽絆實為緣一字,可「緣」只是一種虛構的自我,亦如夢醒後的世界也未必屬真,更甚身體的感知或許也是缸中之腦(Brain in a vat)的假象。

缸中之腦的實驗基礎是假定人之感知實為經過大腦神經傳導的訊號。倘若將大腦裝進缸中並維持其活性,在以超級電腦傳遞相同的神經訊號,那麼缸中之腦的體驗便如「真正」經驗,此刻的缸中之腦,究竟能否意識到自己早已經被控制,甚至歸於無?

此一假設實驗經常與哲學相互對照──若在假定世間一切皆是虛妄,那真實是什麼?當本體記憶、自身存在可能只是夢幻泡影,操控世間一切的豈不就是命運之神?

提及缸中之腦的假說,楊國瑞直言這就和電影的本質極為相似。電影是從真實裡部分取材,並且再製,而作品裡的夢境交錯,正是角色抽取部分的記憶,創造了幻夢,在各自的缸中之腦變異出新的世界。

《好久不見》電影劇照/金馬影展

《好久不見》電影劇照/金馬影展

電影裡的角色是活在各異的幻想裡,楊國瑞亦如是。「到了一個年紀之後,會希望可以留下一些記憶,但有些事情無法在追回,就只能寄情於角色之中。」他並未多言自己的記憶原型,只是輕輕地說電影裡反覆出現的第一次抽菸的對白,是他已經碎片化的記憶;當他年紀漸長,經過了時間的磨蝕,人改變了,記憶也就無法全然如初。

他在時間經過自己之後,才回望記憶,試著重組,也將一部分的自己留在了夢裡。

《好久不見》的英文片名「Dreaming & Dying」,意思是「醉生夢死」,他笑稱已有張作驥的《醉生夢死》在前才改中文片名。電影分了兩次拍攝期,只拍五天,卻時隔一年,等待資金到位的期間,他重新回顧原本的拍攝母帶,才開始寫起後半段的故事。花了一年重新決定角色的命運,一年後再見劇組,說出的第一句話就是「好久不見」。

一年後延續的緣分,在電影裡是似曾相識的對白重複搬演。楊國瑞以戲謔的方式重組、拼接影像和電影,那麼,所謂建構自我存在的記憶,或是覺察真實的世界,會不會全都是夢中幻影?正如莊子在睡醒後雖應證了方才是夢境,可他又該何以辨明現在不是夢境?那現實與夢境的交會之處又在哪裡?

鴿子決定放棄振翅,人魚決定棄拋尾鰭;男人選擇上岸,女人選擇下海;甚至是被前世幻夢牽引入溪,卻靠著手機電波連結今生的班長,為的都是在緣分轉瞬的消長之間,抓住如水般的塵緣,再見還沒來得及相愛的人,以夢圓夢。

《好久不見》電影劇照/IMDb

《好久不見》電影劇照/IMDb

有情人總是發夢。在楊國瑞的電影裡,是「其寐也魂交,其覺也形開」。角色實是將自我的渴望與思量渡進了夢裡,使一切記憶如夢似幻,成為廣袤而無界的、形而上的精氣。人之身軀、感官被視為是生物的自然演變,而夢所勾引出的潛意識是寄存於人心萬物中的註定,那麼終極而論,身體或意識若皆為天造──自我即是天造,天造即是自我。

他說:「影中人的幻想到後來就會成為他們的現實,這是因為他們決定要留在自己的夢裡。」,楊國瑞為影中人留下了選擇的餘地,讓他們自行決定活在想像夢境裡──自我認定的夢也可以是真實,即便旁人看它虛幻,但個人的幻想何嘗不是一種真實、一條生命出路。夢境雖是將煩惱顯化,而真人的菩提與涅槃即為空無,可屬於凡人的我們並無解方,姑且就將「選擇」視為神的遊戲,也為一道。

最後,我問楊國瑞──導演會成為影中人的命運之神嗎?他卻告訴我,如果答案是肯定的,但或許宿命到了明天也會變得不同,因為人總是會變,所以夢也會變。

《好久不見》電影劇照/金馬影展

《好久不見》電影劇照/金馬影展

採訪、撰文/黃曦
責任編輯/謝佳錦
劇照提供/金馬影展

原文刊於金馬影展官方網站


!釀電影金馬六〇專題,請往此去!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釀電影,啜一口電影的美好。
4.8K會員
2.0K內容數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2025/04/19
​奧地利導演約瑟夫・哈德(Josef Hader)繼柏林入圍競賽片《放生員工請注意》後,再次以《女警撞到夫》入圍柏林影展大觀元單元。《女警撞到夫》不僅是一部對現代社會深刻觀察的作品,更是一篇反鄉村浪漫化寫實宣言,電影將由東昊影業代理,於 4/25 正式上映。
Thumbnail
2025/04/19
​奧地利導演約瑟夫・哈德(Josef Hader)繼柏林入圍競賽片《放生員工請注意》後,再次以《女警撞到夫》入圍柏林影展大觀元單元。《女警撞到夫》不僅是一部對現代社會深刻觀察的作品,更是一篇反鄉村浪漫化寫實宣言,電影將由東昊影業代理,於 4/25 正式上映。
Thumbnail
2025/04/04
「我覺得我們兩個都有同樣的共識,演員是很脆弱的。在各個部門裡,最脆弱的應該就是演員了,因為我們使用的不只是腦力或體力,而是更多的感受,因此,離開角色的過程也同樣適用於沒有工作的時候。我必須還原自己是一個人,還原本來的生活和興趣,主動思考自己想用怎樣的方式理解世界,這和角色相遇、道別是同樣重要的。」
Thumbnail
2025/04/04
「我覺得我們兩個都有同樣的共識,演員是很脆弱的。在各個部門裡,最脆弱的應該就是演員了,因為我們使用的不只是腦力或體力,而是更多的感受,因此,離開角色的過程也同樣適用於沒有工作的時候。我必須還原自己是一個人,還原本來的生活和興趣,主動思考自己想用怎樣的方式理解世界,這和角色相遇、道別是同樣重要的。」
Thumbnail
2025/03/30
一直到十三年後因為《狗陣》入圍一種注目單元,真正走上紅毯,回到當年《翻滾吧!阿信》去坎城時到過的海灘,我才想起來自己曾經有這樣一個願望。而演員很多時候得要相信自己,但演員同時也經常懷疑自己,擁有不安全感,擁有脆弱。但在這個過程你只能自己成長、相信,相信自己願意將生活放進表演,相信自己想要表達的心。
Thumbnail
2025/03/30
一直到十三年後因為《狗陣》入圍一種注目單元,真正走上紅毯,回到當年《翻滾吧!阿信》去坎城時到過的海灘,我才想起來自己曾經有這樣一個願望。而演員很多時候得要相信自己,但演員同時也經常懷疑自己,擁有不安全感,擁有脆弱。但在這個過程你只能自己成長、相信,相信自己願意將生活放進表演,相信自己想要表達的心。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楊國瑞為影中人留下了選擇的餘地,讓他們自行決定活在想像夢境裡──自我認定的夢也可以是真實,即便旁人看它虛幻,但個人的幻想何嘗不是一種真實、一條生命出路。夢境雖是將煩惱顯化,而真人的菩提與涅槃即為空無,可屬於凡人的我們並無解方,姑且就將「選擇」視為神的遊戲,也為一道。
Thumbnail
楊國瑞為影中人留下了選擇的餘地,讓他們自行決定活在想像夢境裡──自我認定的夢也可以是真實,即便旁人看它虛幻,但個人的幻想何嘗不是一種真實、一條生命出路。夢境雖是將煩惱顯化,而真人的菩提與涅槃即為空無,可屬於凡人的我們並無解方,姑且就將「選擇」視為神的遊戲,也為一道。
Thumbnail
所有的一切,彷彿都有絲線牽引;所有的夢境,彷彿都是真實的斷壁殘垣。
Thumbnail
所有的一切,彷彿都有絲線牽引;所有的夢境,彷彿都是真實的斷壁殘垣。
Thumbnail
單論劇本,《分手的決心》雖沒有如前作般張狂或野心十足,然劇情張力與情感密度未必較弱,在外放風格中內收的嘗試更讓人耳目一新。六年過去,朴贊郁大師功力依舊,依然懂得如何創造氛圍,寫著慾望的凝視,說著復仇的故事,這便造就朴贊郁作品如此令人癡迷,帶領觀眾往迷霧更深處奔去。
Thumbnail
單論劇本,《分手的決心》雖沒有如前作般張狂或野心十足,然劇情張力與情感密度未必較弱,在外放風格中內收的嘗試更讓人耳目一新。六年過去,朴贊郁大師功力依舊,依然懂得如何創造氛圍,寫著慾望的凝視,說著復仇的故事,這便造就朴贊郁作品如此令人癡迷,帶領觀眾往迷霧更深處奔去。
Thumbnail
「 如果有一天我走了,你會像馬達那樣找我嗎?」 《蘇州河》20周年經典重映,婁燁和周迅的成名作品。 以創作者角度,透過鏡頭美學、劇情背後意義、導演背景等,欣賞與解析這部既紀錄片又實驗片的奇幻愛情經典。
Thumbnail
「 如果有一天我走了,你會像馬達那樣找我嗎?」 《蘇州河》20周年經典重映,婁燁和周迅的成名作品。 以創作者角度,透過鏡頭美學、劇情背後意義、導演背景等,欣賞與解析這部既紀錄片又實驗片的奇幻愛情經典。
Thumbnail
躲進夢裡,就能找到對方嗎?躲進時光的鎖鏈裡,就能望見過往的榮光嗎?《幻愛》運用了許多朦朧的畫面,朦朧是美的,亦可以視作夢幻;更甚者,朦朧抹去了「真實」,好似在訴說,所有的真實都是如此不堪,唯有斂下眼,才能抵擋時代的狂潮。
Thumbnail
躲進夢裡,就能找到對方嗎?躲進時光的鎖鏈裡,就能望見過往的榮光嗎?《幻愛》運用了許多朦朧的畫面,朦朧是美的,亦可以視作夢幻;更甚者,朦朧抹去了「真實」,好似在訴說,所有的真實都是如此不堪,唯有斂下眼,才能抵擋時代的狂潮。
Thumbnail
台北電影節。目前看完寫好的三部作品《記得雨,不記得你》、《一日談》、《鳥是海與樹的孩子》
Thumbnail
台北電影節。目前看完寫好的三部作品《記得雨,不記得你》、《一日談》、《鳥是海與樹的孩子》
Thumbnail
《想見你》首兩集無疑能視為台灣影劇的創新突破,它也相當適合作為劇本寫作時的參考榜樣,是內容及形式上都有出色表現的亮眼作品。同時已襲來一股嶄新的影劇風貌,是台灣影視的再次開創者。
Thumbnail
《想見你》首兩集無疑能視為台灣影劇的創新突破,它也相當適合作為劇本寫作時的參考榜樣,是內容及形式上都有出色表現的亮眼作品。同時已襲來一股嶄新的影劇風貌,是台灣影視的再次開創者。
Thumbnail
文/J.T喬;圖/福斯提供 -從50分鐘的影像世界中窺探真正的思念 -從主創團隊的幕後相處就能得知感情這麼好的他們將帶來多有感的故事 -時序從2019跌進1998再回到現在,明白以愛推進的感動
Thumbnail
文/J.T喬;圖/福斯提供 -從50分鐘的影像世界中窺探真正的思念 -從主創團隊的幕後相處就能得知感情這麼好的他們將帶來多有感的故事 -時序從2019跌進1998再回到現在,明白以愛推進的感動
Thumbnail
我們從來就不曾擁有一個不被迷惘牽絆著的生命狀態,就如同我們從來無法將自己隔絕於過去與未來堆砌而成的意念深河的推移中。我們只能夠做的,只有接受缺憾的必然,接受自己在這洪流中的無可如何,我們唯一擁有的,是追求幸福的意念,因為有追求幸福的意念,兩件不同的事可以被當作同一件事,醜陋的河水可以變成美麗的湍流。
Thumbnail
我們從來就不曾擁有一個不被迷惘牽絆著的生命狀態,就如同我們從來無法將自己隔絕於過去與未來堆砌而成的意念深河的推移中。我們只能夠做的,只有接受缺憾的必然,接受自己在這洪流中的無可如何,我們唯一擁有的,是追求幸福的意念,因為有追求幸福的意念,兩件不同的事可以被當作同一件事,醜陋的河水可以變成美麗的湍流。
Thumbnail
今年初夏,我在參與女影台灣競賽獎初審的時候,一再被撼動。其中一類的原因,是驚訝於學生作品的「成熟」,這成熟可能來自技法,來自敘事的操控和演員調校,也可能來自對創作/記錄的思考,和甚至意義的辯證。接著夏天過去,影展將近了,我也冒出和這些作者們聊聊的想法,尤其想讓她們彼此交匯,說說對各自作品的感受。
Thumbnail
今年初夏,我在參與女影台灣競賽獎初審的時候,一再被撼動。其中一類的原因,是驚訝於學生作品的「成熟」,這成熟可能來自技法,來自敘事的操控和演員調校,也可能來自對創作/記錄的思考,和甚至意義的辯證。接著夏天過去,影展將近了,我也冒出和這些作者們聊聊的想法,尤其想讓她們彼此交匯,說說對各自作品的感受。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