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2/20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觀察角59】

我的咖啡演化史

 

與咖啡初遇,約在三十年前。是在職場處所,一方面是獨立部門,再方面是遠離公司本部的場所,於是與三五位同是年輕人的夥伴跟上當時的咖啡熱浪潮。那時還沒有便利商店咖啡,要在辦公室喝咖啡,就得自己煮。我們分工準備器材:有帶來小瓦斯爐的,有帶水壺的,有帶濾壓壺的,也還要磨豆機、打奶泡杯。咖啡杯都自備,咖啡豆輪流出錢購買,甜點是沒有的。於是,天高皇帝遠的部門,有了咖啡間和咖啡時間。每到下午兩點多,夥伴們停下工作,聚在咖啡間研究咖啡豆、煮咖啡技術、及其他更多的八卦,旁邊收音機飄出中廣流行音樂伴著每個杯子飄出的咖啡香味。

 

不久之後,為了提高自己的咖啡品味,我自己就買了塞風壺酒精燈,也預備一台手磨哪啡豆盒,把家中的流理台權充咖啡吧,假日在家享受手動研磨咖啡。塞風壺固然精美有咖啡藝術感,但沖煮過程也需多付上心力:水和咖啡粉的比例配合,蒸氣衝入上球變成滾水的煮泡時間,移開酒精燈後分離雙球的技巧,等等都是咖啡藝術學習升等時要一一克服的。煮好了塞風壺出來的黑咖啡,不加牛奶,坐在沙發上細口品味,很有感覺的假日時光。

 

咖啡文化盛行台灣,是十多年後一點一點開始的。辦公室有咖啡供應成了公司水準的參考值之一。我所在的辦公室,還不到公司免費供應咖啡的程度,要自己投幣才有得喝。公司福委準備的咖啡豆,大部分是大賣場買來的,不錯卻普普的風味,不求特色咖啡館等級,只要有得喝就好。有時在投幣金額和咖啡粉及水的比例上,還要斤斤計較,公司就是公司,不是要人來享受的咖啡店,就湊合著,不同的是,要拿回自己的座位喝,不可聊天。

 

培養二十多年的咖啡功夫,隨著時代自然有很大的演變。我在咖啡豆購買來源上,偏好選擇莊園單品咖啡了。買過藍山,特貴,但我的咖啡品味等級不夠,品嘗不出太特別處。聽說藍山咖啡都被日本買斷,在台灣能買到標示藍山的咖啡也不知是真是假。我喜歡肯亞的、奈及利亞的,不知是否潛意識認為咖啡始祖由非洲來。南美的巴西、雅買加咖啡豆和印尼咖啡豆也常買,但想到對咖啡農的剝削,我就轉買有公平貿易標章的咖啡豆,確實就貴了些,只好務實回來買混豆的公司品牌咖啡了。

 

咖啡豆選擇購買的轉變,也改變我烹煮設備。網購了一台義式磨卡咖啡壺,又買了品牌磨豆機,就開始品嘗Espresso。濃縮咖啡確實比較重口味,刺激性也強,為了避免「咖啡中毒」,就用濃縮咖啡調成拿鐵,量剛好也無負擔。這樣喝了數年,親戚突然送了一台二手義式咖啡機,這下就真的有進入咖啡殿堂之門的感覺。這台義式濃縮咖啡機可打奶泡,喜歡的話還可自練拉花,比較簡易的半自動機器。使用下來,固然有些咖啡氣氛升級感,但製作程序不若義式咖啡壺簡單實用。所以「新機不好用,舊壺不可棄。」

 

現在大型咖啡連鎖店幾乎處處可見,便利商店咖啡更是深入社區巷弄,個人咖啡工作室一間間冒出,就連我住的純公寓區門口斜對面的一樓,都有一小間文青咖啡館,白天晚上店裡店外都坐著人。雖然如此,我還是堅持在家做自己品牌的咖啡,雖然不是頂級技術的作品,但喝得健康,喝得快樂,喝得自己覺得走品味而飄飄然,就是很幸福的咖啡天堂了。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