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27|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論語漫讀(31):思而不學則殆—孔子的經驗之談

 電子書:《論語漫讀》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第二)。

raw-image


孔子說,『只知道學而不思考,就會迷惑;而只思考而不學習就會疲怠』。『罔』是迷惑的意思了。『殆』有兩個含義,一是危殆,一是疲怠。結合孔子另一句話,解釋為疲怠更合理。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衛靈公第十五),說自己終日廢寢忘食思考問題,但卻沒有效果,還不如直接向他人學習。

 

學而不思的表現之一就是道聽塗說,孔子認為應當摒棄這種不好的德性。

 

子曰:『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陽貨第十七)。

 

『塗』通『途』。在路上聽見了,就在路上傳說,亦即人云亦云。聽來的,可能是傳聞,也可能是知識學問,都要自己先思考辨別一下,過過腦子,看可信不可信,看對不對,不要輕信他人之言。即便道聽的『聖人之言』,也要思考理解了才能內化於心,外化於行。

 

孔子這句話很有道理,是他的經驗之談。只知道學習,死記硬背,沒有思考,就是死知識。學習的過程要有思考,要弄清楚事件和事件之間,概念和概念之間的聯繫,這樣才能將前人的知識和經驗內化,變成自己的知識。不僅要知其然,而且還要知其所以然。這樣才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靈活運用。才能夠從諸多現象中總結歸納出規律,從已知資訊推導出進一步的認識。

 

另一方面,光思考而不瞭解學習前人的經驗成果,那也是無米之炊。前人的經驗成果花費了許多人的大量心血,沒有必要再自己去探索思考驗證一遍。那麼多知識積累,一個人單靠自己的思索,縱是天才,窮其一生也不能掌握九牛之一毛。既無必要也無可能。只有在掌握了前人最新知識的情況下,無法向他人學習了,沒辦法了,才靠思考來產生新的知識。

 

孔子還說過一句話,像是借鑒他人學問之意。

 

子曰:『吾猶及史之闕文也,有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衛靈公第十五)。闕,空缺。

 

孔子說,『在過去的史書上,我還能看見存疑的文字,就好像將自己的馬借給他人騎乘調教。今天這樣的治學精神卻沒有了!』。大概過去的史官在記述事情時,對自己不瞭解或有疑問的環節, 略過或存疑,有待他人補充。就好像新得的馬,自己馴服不了,借給厲害的人來馴服一樣。

 

子夏對學與思有深切的體會。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學問廣博學而又能篤守其志其道,還能於切身處發現問題,就近處開始思考而不斷推進,就能在這過程中尋得仁道。子夏不只是學習前人的知識,還結合自己的生活中,去發現問題和展開思考,去驗證前人的知識和獲得新的知識。

 

但孔子的『思』呢,或者說中國古人的思維模式卻有著重大缺陷。既不是演繹的,也不是歸納的,而是比擬的。既不求證實,也不求證偽。比如說,孔子宣導『忠孝節』,那他的理由是什麼呢?他是從自然現象中比擬出來的。《周易•序卦傳》中說:『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禮儀有所錯』。 《周易•繫辭上》則說,『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周易的序卦傳和繫辭都是孔子所作。中醫則是比擬思維之集大成,吃啥補啥之類。

 

但也不能說中國古人完全沒有邏輯思維,但缺乏系統地闡述,在建立知識體系時可能偶爾無意識地用到,但卻不是主要和嚴格地按邏輯思維來建立知識體系。不過,知識體系的一致性,這個最低的要求還是有的。《孟子•離婁上》中有一段就反映古人對知識體系一致性的要求。淳於髡曰:『男女授受不親,禮與?』孟子曰:『禮也』。曰:『嫂溺,則援之以手乎?』孟子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權也』。淳於髡問孟子,既然男女授受不親,那嫂子落水了該不該救援。孟子被抵到牆角,只好用『權』來支吾,就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具體處理的意思。韓非子的著名的寓言故事『自相矛盾』也反映了不能相互衝突的思維。

 

2018年1月20日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江上小堂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