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真事,一樣是職場,卻是台灣不太孰悉的職場:NBA美國職業籃球聯盟。
這是一個超高薪、超高風險的菁英競技場,能擠進窄門的人,比台灣早年的大學聯考還難,不只球員如此,教練亦然。
上一個球季(2022-2023),沙加緬度國王隊的總教練布朗(Mike Brown)拿下「年度最佳教練獎」。難能可貴的是,布朗是以全票之姿,而非相對多數拿下這個殊榮,這是聯盟史上第一人,其推崇之高、共識之強,只有唯一,沒有之一。
讓我們再次起立為布朗的「偉大」鼓掌。
但布朗在國王隊執教前的上一份工作是什麼?他在金洲勇士隊擔任助理教練,輔佐總教練科爾(Steve Kerr)。這段期間,布朗充其量只是「勇士王朝」的最佳男配角,所有的光環都在總教練柯爾身上。
繼續往上溯源,在金州勇士擔任助理教練之前,布朗在做什麼?他分別擔任克里夫蘭騎士隊(兩次)與洛杉磯湖人隊的總教練。期間,他雖然拿過一次年度最佳教練,但也因為戰績不理想而陸續被兩隊開除,負起「政治責任」。
讓我們快速整理布朗的職涯路徑圖:總教練(2015-2014騎士、湖人)→助理教練(2016-2022勇士)→總教練(2022迄今,國王)。
很明顯,勇士時期是布朗的職涯凹陷期,堂堂前總教練被開除後,跑去競爭者那兒當對手的副手,長達六年。然而,若無這段勇士經歷,布朗能否像今天那樣重返榮耀,不無疑問。
布朗是特例嗎?不,類似布朗的例子在所多有,根本是NBA職場的常態。例如Kenny Atkinson就曾是籃網隊總教練(2016-2020),但被去職後,轉而擔任快艇(2020)、勇士(2021迄今)助理教練。
既然不是個案,那就是NBA的教練「職場文化」。當總教練時,跟其他球隊的總教練鬥智,目標是我贏你輸,先護好自己的飯碗再說;但這種敵對並非永遠不變,他日落難,投靠對手帳下擔任副手,已無宿願,也不違和。
NBA教練雖然高薪,但背負戰績壓力,流動率超高,而且絕沒有「功過相抵」這回事,永遠「活在當下」。上一個球季帶隊就算打得風風火火,但如果這個球季的戰績不如預期,照樣準備捲鋪蓋走人,誰管你之前有什麼豐功偉業。
Business is Business,這就是資本主義邏輯。
按理說,NBA總教練即便被開除,但除非理財不善,否則日後的日子也絕對很好過,何必拉下面子,降貴紆尊擔任昔日競爭者的副手?
再說一次,Business is Business,工作就是工作,面子是拿來錦上添花的,對雪中送炭毫無用處。
我認為,身處這種高風險的職場文化,都體認到韌性(resilence)的重要性。再怎麼風光,都是花無百日紅,那麼你在乎的究竟是下一份工作?還是眷戀原有的頭銜?
想通了這一點,你的身段才會變得柔軟而有韌性,甚至同業之間才會多一點同理,成為圈子裡的文化。誰說職涯只能上不能下?誰說職涯一旦下了就上不來?
重點在於,你的職涯究竟是玻璃球?還是橡皮球?如果是前者,掉在地上就碎了;但後者掉到地上還會彈起來,這就是有無韌性的差別。
「步步高升」經常是我們對自己的期許,或是對好友的由衷祝福,但在現實上,這是一個毫無韌性的職涯詛咒!
相對來說,這也反映了東方社會的職場不友善。講究論資排輩、注重尊卑排場,除了惦惦裡子還要顧及面子,但這樣的結果是導致了「雙輸」。像布朗這樣的人才,想要「委身屈就」,轉投敵營,在東方企業的職場,談何容易?彼此都不容易過關。
上一篇《天方夜譚01:你有的是雙腿,不是翅膀:先控制下檔風險》提及控制下檔風險的重要性,特別用公務員的「鐵飯碗」作為說明。但進公部門的人畢竟是少數,在職場江湖行走,設法增加自己的韌性係數,其實也是控制職涯下檔風險的另一途徑。
一位朋友在中年失業了,他萬萬沒想到一場突如其來的公司股權之爭,新老闆強勢入主,帶進來的新團隊取代了舊班底。被改朝換代的他問我能怎麼辦?除了幫忙注意適合的工作機會外,我當下聯想到的就是布朗:「過渡期,先建立你的心理韌性。」
下一個機會,如果是更小的公司、或是比現在更低的職位,你接不接受?你覺得這是終點?還是中點?不要管旁人的眼光,先跟自己對話,試著釐清為什麼可以或不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