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犯錯了,該怎麼處罰才好?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在一次的輔導研習中,我向講師(精神科醫師)提出了一個問題:

「 我們應該在孩子犯錯之後,給他什麼處罰才不會傷害到孩子、又能達到處罰的目的? 」

(在學校身為輔導老師,曾遇過家長會處罰孩子罰寫,但孩子超討厭寫、邊寫邊玩、邊寫邊偷懶,最後拖到睡覺時間,早上又起不來,賴床又被罵被罰了,到底該怎麼處罰才好?)


大家可以先想想看,處罰孩子是為了什麼?

我想我們都是希望孩子知道錯了、以後不要再犯了。


一、在處罰之前:要讓孩子知道自己做錯了、錯在哪。

問孩子:你知不知道你錯在哪裡?

(孩子常常不知道大人在氣什麼、為什麼要被處罰,因為他們根本不知道自己錯了! 大人懶得解釋給孩子聽,或也沒時間好好聽孩子講。)

當我們在問孩子錯在哪時,要釐清事實、問清楚事發過程的細節,才知道孩子有沒有什麼委屈,問清楚孩子才會知道真的是他不對。

(或者有時候根本孩子沒錯,是大人的錯也不無可能!)

如果孩子回答的不對,就直接告訴他。


二、講對了自己錯在哪,再問他:你覺得你應該接受什麼處罰?/ 你覺得爸爸/媽媽/老師(主詞自行替換)應該怎麼罰你?

(有些情節不嚴重的狀況是可以選擇不處罰的,這裡講的是孩子犯了較嚴重的錯時,要給予處罰的狀況。)

處罰要在孩子可以接受/承受的範圍內,罰寫100次課文就比較不妥。(寫不完、寫到發脾氣、導致隔天舊事重演)

所以先讓孩子自己說他願意承受怎麼樣的處罰。


醫師建議可以這樣做:

1. 身體勞動:例如掃廁所三天、用抹布擦地板幾天等等。

這項處罰對家庭有貢獻(讓家裡變得乾淨)、也能讓孩子得到本體覺刺激(肌肉、關節出力),會是比較好的選擇。

2. 限制孩子喜歡的事:例如三天不能玩平板手機等。


PS身為學校的輔導老師的我,同時也兼有其他課務,難免遇到學生犯錯的狀況,多數情況我只要求學生把事情講清楚、問他錯在哪、該道歉的道歉,完了就結束了,少數遇到讓我受不了覺得應該要處罰的狀況時,大概就是讓學生下課留下來打掃教室、或是收平板,我不喜歡讓學生坐著不能下課,因為在教室坐了一節課,身體非常需要活動、眼睛也需要休息,所以我會讓他們打掃教室!自然教室的實驗桌,拿抹布好好一張一張擦乾淨,或是把弄濕的地板拖乾,把平板一台一台放進充電車裡也很不錯,因為平板有重量,而且放置時要蹲在地上,腿部、手部肌肉關節都需要出力,一舉兩得處罰到又可以得到本體覺刺激!


本體覺刺激是什麼?對孩子有多好?就下回再說吧~~

孩子犯錯了,該怎麼處罰才好?

孩子犯錯了,該怎麼處罰才好?

avatar-img
5會員
11內容數
分享一些學校、生活、家庭裡的小故事,提供一點方向給路過的你。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我還是老師。 的其他內容
在把腎臟當作禮物寫在生日卡片裡送給媽媽後(2022.11.29),我們開始了一連串繁瑣的事情... 原來沒有我想得那麼簡單。
今天是入院的第一天。 想跟大家分享我為什麼決定要捐腎給媽媽。
在把腎臟當作禮物寫在生日卡片裡送給媽媽後(2022.11.29),我們開始了一連串繁瑣的事情... 原來沒有我想得那麼簡單。
今天是入院的第一天。 想跟大家分享我為什麼決定要捐腎給媽媽。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獎懲制度一直都是雙面刃,當我們採用此方法不外乎希望孩子能「主動」去做他本應該做之事。   問題是,既然是「應該做的事」何必有賞有罰?   到底我們是希望孩子「他律」還是「自律」呢?
Thumbnail
這篇文章講述家長面對小孩說難聽話的困擾,以及採取的教育方式。從嚴厲的懲罰到轉變為鼓勵誠懇的教導,希望能夠改善小孩的言行舉止。
Thumbnail
許多家長總是急欲「解決」孩子的問題,卻鮮少想過是否可以轉換思考角度,或是對孩子的行為有多一些好奇與理解。 捫心自問,其實很多時候並不真的是為了孩子著想,而是想要透過矯正孩子的行為來掩飾自己內心的不安,比如別的孩子可以做到,為什麼我的孩子就不行?抑或是孩子一定要在某個時刻做什麼事情才能讓自己
Thumbnail
在現今社會,許多家長在孩子犯錯後,為了怕孩子被貼標籤,往往選擇護短,甚至對受害人/檢舉人找碴。殊不知,犯錯是讓孩子學會負責的機會,若父母保護過當,會讓孩子形成用護短和找碴來面對錯誤的腦迴路。 這樣的態度不僅會對孩子不利,當孩子將這樣的教養方式複製到下一代,就會形成代際循環。
Thumbnail
【教育與指責】   只要是學生犯錯,總是會有人大聲嚷嚷,要加重處分,讓其不敢再犯,而一般人也是保持這樣的想法,原因很簡單,這樣的處理方式最簡潔有力,並且可以讓人看到有在做事,也可以讓犯錯的人得到教訓,何樂而不為?   若是仔細一想,就會發現問題很多,通常得到教訓和處罰時,我們真的是會痛定思痛?
Thumbnail
本專欄是由智諭心理治療所的執行長、臨床心理師所創立,會在每週五定期發布育兒的專業知識,並針對早期療育、人際及專注力訓練、情緒及行為管理、親子 / 親職諮詢等各種育兒議題提供專業知識內容。 若您對育兒感興趣,在心理課程健保難排,而自費服務收費又高的現在,歡迎訂閱我們,獲得更多協助唷!👉https:/
Thumbnail
此篇文章探討青少年接觸詐騙的現象與原因,並提出了協助涉罪青少年的方法,以及家長應對犯罪議題的建議。家長應以孩子的眼光看待孩子,尊重他們的成長過程和感受,並建立良好的溝通管道,協助孩子重新評估行為的價值判斷。
Thumbnail
本專欄是由智諭心理治療所的執行長、臨床心理師所創立,會在每週五定期發布育兒的專業知識,並針對早期療育、人際及專注力訓練、情緒及行為管理、親子 / 親職諮詢等各種育兒議題提供專業知識內容。 若您對育兒感興趣,在心理課程健保難排,而自費服務收費又高的現在,歡迎利用每月 99 元訂閱我們,獲得更多協助唷!
Thumbnail
育兒這件事應該是在引導他們正確的觀念以及建立自我思考,而不是只論事件的對錯而已,畢竟哪個孩子不犯錯呢?
Thumbnail
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其實無論是孩子或是家長,彼此都正在經歷一場學習之旅。 而在教養的過程中,我們時常會看到一個狀況: 許多人直覺認為應建立一套獎懲分明的機制,才能夠形塑孩子的正向性格,但在對孩子進行懲罰後,卻發現他開始對你感到害怕,不僅見到你就緊張,甚至開始迴避你。親子之間好像生疏了。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獎懲制度一直都是雙面刃,當我們採用此方法不外乎希望孩子能「主動」去做他本應該做之事。   問題是,既然是「應該做的事」何必有賞有罰?   到底我們是希望孩子「他律」還是「自律」呢?
Thumbnail
這篇文章講述家長面對小孩說難聽話的困擾,以及採取的教育方式。從嚴厲的懲罰到轉變為鼓勵誠懇的教導,希望能夠改善小孩的言行舉止。
Thumbnail
許多家長總是急欲「解決」孩子的問題,卻鮮少想過是否可以轉換思考角度,或是對孩子的行為有多一些好奇與理解。 捫心自問,其實很多時候並不真的是為了孩子著想,而是想要透過矯正孩子的行為來掩飾自己內心的不安,比如別的孩子可以做到,為什麼我的孩子就不行?抑或是孩子一定要在某個時刻做什麼事情才能讓自己
Thumbnail
在現今社會,許多家長在孩子犯錯後,為了怕孩子被貼標籤,往往選擇護短,甚至對受害人/檢舉人找碴。殊不知,犯錯是讓孩子學會負責的機會,若父母保護過當,會讓孩子形成用護短和找碴來面對錯誤的腦迴路。 這樣的態度不僅會對孩子不利,當孩子將這樣的教養方式複製到下一代,就會形成代際循環。
Thumbnail
【教育與指責】   只要是學生犯錯,總是會有人大聲嚷嚷,要加重處分,讓其不敢再犯,而一般人也是保持這樣的想法,原因很簡單,這樣的處理方式最簡潔有力,並且可以讓人看到有在做事,也可以讓犯錯的人得到教訓,何樂而不為?   若是仔細一想,就會發現問題很多,通常得到教訓和處罰時,我們真的是會痛定思痛?
Thumbnail
本專欄是由智諭心理治療所的執行長、臨床心理師所創立,會在每週五定期發布育兒的專業知識,並針對早期療育、人際及專注力訓練、情緒及行為管理、親子 / 親職諮詢等各種育兒議題提供專業知識內容。 若您對育兒感興趣,在心理課程健保難排,而自費服務收費又高的現在,歡迎訂閱我們,獲得更多協助唷!👉https:/
Thumbnail
此篇文章探討青少年接觸詐騙的現象與原因,並提出了協助涉罪青少年的方法,以及家長應對犯罪議題的建議。家長應以孩子的眼光看待孩子,尊重他們的成長過程和感受,並建立良好的溝通管道,協助孩子重新評估行為的價值判斷。
Thumbnail
本專欄是由智諭心理治療所的執行長、臨床心理師所創立,會在每週五定期發布育兒的專業知識,並針對早期療育、人際及專注力訓練、情緒及行為管理、親子 / 親職諮詢等各種育兒議題提供專業知識內容。 若您對育兒感興趣,在心理課程健保難排,而自費服務收費又高的現在,歡迎利用每月 99 元訂閱我們,獲得更多協助唷!
Thumbnail
育兒這件事應該是在引導他們正確的觀念以及建立自我思考,而不是只論事件的對錯而已,畢竟哪個孩子不犯錯呢?
Thumbnail
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其實無論是孩子或是家長,彼此都正在經歷一場學習之旅。 而在教養的過程中,我們時常會看到一個狀況: 許多人直覺認為應建立一套獎懲分明的機制,才能夠形塑孩子的正向性格,但在對孩子進行懲罰後,卻發現他開始對你感到害怕,不僅見到你就緊張,甚至開始迴避你。親子之間好像生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