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2/02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品鑑練習曲01之「朋友送的茶」-肥龍找茶筆記

  之前有一篇聊到我因為上了茶藝線上課而入手一套品鑑杯,東西買了就是要使用,不然就浪費哩~

  今天來分享我使用品鑑杯,使用朋友以前來訪時送的茶葉,就依據下列條件來泡茶吧。

泡茶條件

  • 茶葉5克左右
  • 100攝氏度的沸水
  • 150C.C.的品鑑杯+普通白瓷湯匙
  • 浸泡時間5分鐘

客觀呈現

茶乾

  朋友送的茶禮盒這次使用的標榜台灣高山茶,我們就客觀的表現來討論這款茶吧。首先,先來看看茶乾的狀態是很乾淨的,沒有甚麼小枝小葉,可以說是揉捻地很圓滿的球狀茶乾

秤重,觀察茶乾

湯色

  再來看看泡出的茶湯,可以看到都是很細小的渣渣,幾乎沒有碎枝或是碎葉;用白瓷湯匙將茶湯攪拌一下,湯渣能聚集在底部可以更好地觀看茶湯的水色。

  茶湯水很透亮這點是基本,茶是要喝入肚裡的,如果泡出的茶湯混濁或有異味等狀況,那就很不建議再入口嘗試了。

  這次茶湯是很漂亮的亮黃色,可惜照片無法照出來一個細節,因為我沒有使用茶濾的習慣,茶湯可以看到一點點的白毫在茶湯中。鮮嫩的茶葉本來就會有絨毛,理論上經過揉捻的茶葉白毫大多脫落乾淨了,在茶湯中可見一點毫毛,說明這款茶葉品質還算不錯,夠嫩!

P.S.傳統白茶就是因為製茶工藝保留了白色的毫毛而成為特色。

葉底

  經過5分鐘的浸泡,球狀茶乾幾乎都舒展開了,揉捻程度適中。翻看一下葉底可見一心二葉或一心三葉,符合我對高山茶採摘嫩葉的狀況,只要夠嫩,第三葉也是能製茶的。

主觀心得

  必須得先說,品味是需要時間的積累以及感官訓練的,我沒受過相關品鑑師的訓練,單純從一個日常就有在泡茶的茶生活文化實踐者立場來做分享。

香-茶乾香

  我事前有做過溫器的步驟,在茶藝茶席手法中也有所謂的「搖香」,透過茶具的餘溫來發散茶乾的香味,這時候可以先聞聞茶乾的香味。

  恩~清新的茶葉香,沒有雜味,也沒有聞到特殊的香味,中規中矩的茶葉香。

香-掛香

  前面有提到用白瓷湯匙將茶湯攪拌一下聚集湯渣,這之後可以聞聞湯匙殘留的茶香,由臺灣創造的聞香杯品茶文化,就是大大地強化聞杯底掛香的這個細節。但我們目前沒有聞香杯,聞聞白瓷湯匙留下的茶香也是一樣的道理,離開有溫度的茶湯,香氣是否會因為降溫而有變化?

  恩~淡淡的餘香,晃一下湯匙,味道就淡了很多。想到有一種說法是,掛香越持久,茶湯品質越好,我的看法是見仁見智啦。

香-葉底香

  最後可以再聞聞泡完茶湯的茶葉底,味道與茶乾、茶湯差不多,沒有太多變化,依舊是一股淡淡的清香。

  曾有聽說不肖業者在茶葉中加了香精,增添香氣。我猜想,若是加了香精的茶葉,這茶乾香-掛香(杯底香)-葉底香應該會有明顯的變化。

品茶味

  還記得之前看到臺灣知名茶藝前輩蔡榮章老師分享他的心得有提到泡茶或茶藝,最終要回歸茶湯滋味的本質,其他茶具、技法、擺設都是額外的。我很認同這樣的品茶心法,喝茶喝的是茶湯,不是喝茶具或是喝擺設。

  這次品鑑練習的茶湯,在適口溫度下品飲,入口沒有感覺澀感,尾韻能感受輕微回甘。


  我前面說到:「品味是需要時間的積累以及感官訓練的!」。用文字寫出品茶的心得也是一樣要訓練,品茶生活是很主觀的感受,願肥龍找茶筆記的分享能帶給你品茶的興趣。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