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習慣堆疊讓新的習慣容易執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當我們開始一項新的習慣時,我們也許會設立像是以下的目標:每天超慢跑30分鐘,於是開始興高采烈的執行,前幾天都還可能找出時間來超慢跑,例如早上起床後,有時候比較晚起床,就會在下班後跑一下。然後,生活或是工作中的意外插進來了,有時是公司突然需要加班,有時是晚間的好友聚餐,這些突發事件,會讓你忘記執行新的習慣。等到你想起來時,已經被你荒廢了一段時間,然後就會默默的放下這項習慣的養成了。我們要如何克服這一個問題呢?

《原子習慣》的作者James Clear建議,在形成新的習慣時,「提示」很重要,提示就如同我們開車時的交通號誌一樣,當我們看到紅燈就會踩煞車,看到綠燈就會踩下油門前進,一點都不用思考的介入。而好的提示,需要的條件是具備「時間+地點」,書上給了一個模板:

「我會於〔時間),在〔地點〕進行〔行為〕。」

例如:

- 讀書:我會於晚間六點,在臥室讀西班牙文二十分鐘。

- 運動:我會於傍晚五點,在健身房運動一小時。

這樣只要時間一到,你就可以在特定的地方開始執行新的習慣行動。但這樣的作法仍有其缺點,就是一開始你需要設定鬧鐘提醒自己,而且當時間到的時候,我們未必人剛好會在那一個地點。最好的方式,就是由史丹佛大學教授BJ Fogg所提出的「習慣堆疊」,就是將新的習慣,設計在原有的習慣之後。習慣堆疊的公式如下:

「做完〔目前的習慣〕之後,我會執行〔新的習慣〕。」

以剛剛的兩個例子,可以改成:

- 讀書:當我一上到捷運車廂時,我會拿出電子書閱讀器看書20分鐘。

- 運動:脫下上班穿的鞋子之後,我會立刻換上運動服開始做瑜伽20分鐘。

這種作法就是將新的習慣與舊的習慣連結在一起,讓原本的舊習慣成為你新習慣的「提示」,這樣一來,就不用刻意去記住執行新習慣的時間與地點。要注意的是,這個舊習慣要「明確」,以Fogg教授的說法,要明確到舊習慣的最後一個「動作」。比如,上述的例子,如果一開始設定的是:

讀書:在上班的通勤過程中,看書20分鐘。

這個「通勤過程」就比較籠統,通勤過程有走路的捷運站、等候捷運、坐上捷運、下捷運、出站、走路到辦公室等過程。如果沒有設定一個明確的「動作」,我們很可能會在等捷運時拿出手機看一下簡訊,然後車子來一上車就繼續滑手機,忘記了看書這件事,等一直走到公司後再想起來閱讀這件事。因此,Fogg教授建議,最好找出擔任「提示」習慣中的「最後一個動作」,以上面這一個例子而言,當我們將「上班通勤的過程」這種就為籠統的說法,改成最後一個動作「上捷運車廂」就會明確許多。因此,只要我們一踏上捷運車廂站定或坐定之後,就可以拿出電子書閱讀器轉開閱讀。因為捷運行駛的時間很固定,因此我們閱讀的時間也能受到保障。

透過習慣堆疊,讓舊有的習慣成為新習慣的「提示」,在不用費力去記住何時執行新習慣的情況下,輕鬆的執行新的習慣,新的習慣就會更容易養成。

圖片來源: Dall.E 生成

圖片來源: Dall.E 生成



avatar-img
18會員
420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Roger學長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習慣就是身體不斷重複後的自動化,這是人體一個避免過度使用腦力的保護機制,因為思考的過程會耗掉很多能量,為了節能,我們就將日常一些動作經過不斷的重複之後將其程式化。舉例來說,早上起床刷牙,你會用同樣的手去拿牙刷,擠牙膏,然後開始從某顆牙開始刷起,接下來是下一顆,直至將所有的牙齒刷完。在刷牙的過程之中,
《原子習慣》的作者James Clear,將習慣分成四個階段:提示、渴望、回應與獎勵,這四個階段在習慣的養成過程中,缺一不可。缺乏提示,行動不會開始;缺乏渴望,則不會產生足夠的動機來執行行動;當行動太難,或我們缺乏足夠的能力來執行這項行動時,則行動也不會發生,就沒有了回應;而行動如果沒有獲得獎勵,就
你有沒有思考過,習慣在生活中有什麼作用?根據《原子習慣》一書的作者James Clear的說法,習慣是「多次重複後的自動化行為」。當習慣還沒有養成時,我們的大腦需要花費很多精力做決策。想像你剛搬到一個陌生城市要出門上班,一開始面對的就是如何從住家到辦公室,你也許會花費幾天的時間,嘗試不同的交通工具與
《原子習慣》一書中,作者James Clear將改變的發生分成三個層次:第一層是改變「結果」,這一層的重點是改變成果,例如減重、出書、獲得冠軍等,通常我們設定的目標多半與這個層次的改變有關。第二層是改變「過程」,這一層次的重點是改變我們原有的習慣與系統:例如養成清理書桌雜物的習慣讓工作順暢,我們所建
長久以來,我們一直被教育做事情前要先設立目標,有了目標之後再開始行動。習慣的養成也是一樣,但是《原子習慣》的作者James Clear提醒我們,成果與我們設立的目標沒有太大關係,卻與我們遵循的系統息息相關,系統與目標有何不同? Clear表示,目標是我們想要達到的成果,而系統是讓我們達到那些成果的
為何好習慣那麼難以養成?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結果滯後」,也就是我們的行為與結果之間缺乏即時的反應。例如,我們設下一個目標減重3公斤,並告訴自己要養成每天晨跑30分鐘的習慣。於是我們在第二天早上興沖沖的穿上慢跑鞋,順利完成30分鐘的跑步,然後是第三天、第四天⋯。一週後,站上體重計,卻發現體重沒有變化,
習慣就是身體不斷重複後的自動化,這是人體一個避免過度使用腦力的保護機制,因為思考的過程會耗掉很多能量,為了節能,我們就將日常一些動作經過不斷的重複之後將其程式化。舉例來說,早上起床刷牙,你會用同樣的手去拿牙刷,擠牙膏,然後開始從某顆牙開始刷起,接下來是下一顆,直至將所有的牙齒刷完。在刷牙的過程之中,
《原子習慣》的作者James Clear,將習慣分成四個階段:提示、渴望、回應與獎勵,這四個階段在習慣的養成過程中,缺一不可。缺乏提示,行動不會開始;缺乏渴望,則不會產生足夠的動機來執行行動;當行動太難,或我們缺乏足夠的能力來執行這項行動時,則行動也不會發生,就沒有了回應;而行動如果沒有獲得獎勵,就
你有沒有思考過,習慣在生活中有什麼作用?根據《原子習慣》一書的作者James Clear的說法,習慣是「多次重複後的自動化行為」。當習慣還沒有養成時,我們的大腦需要花費很多精力做決策。想像你剛搬到一個陌生城市要出門上班,一開始面對的就是如何從住家到辦公室,你也許會花費幾天的時間,嘗試不同的交通工具與
《原子習慣》一書中,作者James Clear將改變的發生分成三個層次:第一層是改變「結果」,這一層的重點是改變成果,例如減重、出書、獲得冠軍等,通常我們設定的目標多半與這個層次的改變有關。第二層是改變「過程」,這一層次的重點是改變我們原有的習慣與系統:例如養成清理書桌雜物的習慣讓工作順暢,我們所建
長久以來,我們一直被教育做事情前要先設立目標,有了目標之後再開始行動。習慣的養成也是一樣,但是《原子習慣》的作者James Clear提醒我們,成果與我們設立的目標沒有太大關係,卻與我們遵循的系統息息相關,系統與目標有何不同? Clear表示,目標是我們想要達到的成果,而系統是讓我們達到那些成果的
為何好習慣那麼難以養成?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結果滯後」,也就是我們的行為與結果之間缺乏即時的反應。例如,我們設下一個目標減重3公斤,並告訴自己要養成每天晨跑30分鐘的習慣。於是我們在第二天早上興沖沖的穿上慢跑鞋,順利完成30分鐘的跑步,然後是第三天、第四天⋯。一週後,站上體重計,卻發現體重沒有變化,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一旦從事一個習慣的阻力減少了,它就更容易被實現。換句話說,當便利性上升,你就有更高的機率去遵循你的習慣。 當決定在哪裡實踐新習慣時,最好選擇一個你日常規律中的必經地點,因為當一個想被建立的習慣與你的日常生活適性度高的時候,它更可能成形。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如何在生活中培養習慣以提升效率,但隨著時間推移,這些習慣可能帶來過度的壓力和反效果。文章建議定期審視背景、選擇合適的參照對象、適時調整進度、看長期效果、避免短期目標後無所適從。最後作者透過放鬆步調、調整習慣,減少壓力,逐漸找回平衡。每個人的極限不同,應根據自身情況調整,必要時慢下腳步。
Thumbnail
瞭解如何培養新習慣是一件重要的事情。本文介紹了精確行動的重要性,並提供了有關如何設定行為改變目標,以及行動設計學領域的建議。通過精確化行為、增加提醒、習慣疊加和清除卡點等步驟,讀者將學會如何以最佳方式培養新習慣。
Thumbnail
日常生活發現習慣容易中斷,後來發現自己中斷有一個很關鍵的原因: 「不知道這習慣是為了什麼?只因看到大家都說這是好習慣,所以才執行。」
Thumbnail
作者:詹姆斯.克利爾 版權為作者所有,內容僅個人心得與摘要 這本書會告訴你怎麼利用四個步驟建立更好的習慣?
大約從四月中開始,我嘗試建立一些習慣 這些習慣其實我之前也都曾經想要做過,大多都是我心血來潮做一下,但可能維持個幾天就又因為懶惰 或是覺得做這些也沒用而放棄 這次不一樣了,我下定決心要改變
Thumbnail
我們常常會自然而然地去做一些事,也常聽到跟「習慣」相關的句子,例如:習慣成自然、習慣就好、你這個壞習慣要改掉…等。查閱字典對「習慣」的解釋是:「長期養成,一時不容易改變的行為模式或地方風尚。」而在網路書店查詢跟「習慣」相關的書名,竟有數百本之多,包括全球銷售超過1500萬本以上的《原子習慣》,可見習
Thumbnail
人人都知道要養成好習慣,問題就在養成習慣太難了,所謂的好習慣就比如說, 為了健康每天去跑步5公里、早睡早起有良好的作息、想要財富自由,開始去記帳等等。 問題是養成習慣太難了,三不五時就半途而廢! 有沒有什麼簡單的方法,不需要意志力,無腦能輕鬆持之以恆呢?
Thumbnail
你是不是也曾經想要開始運動,但總是找不到時間,或者覺得看不見成果,就放棄了? 別擔心,如果你真的想把運動融入生活中,建立一個可持續的運動習慣,以下幾點或許能夠幫助你。
Thumbnail
習慣就是「自我改善」這件事的複利。如同錢財透過複利加倍,習慣的效果也在你重複執行的過程中加倍。隨便挑一天來看,習慣的效應似乎很小,但幾個月、甚至幾年下來,它們就可能造成極巨大的影響。唯有兩年、五年,或者十年之後回頭看,好習慣的價值與壞習慣的代價才變得極為明顯。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一旦從事一個習慣的阻力減少了,它就更容易被實現。換句話說,當便利性上升,你就有更高的機率去遵循你的習慣。 當決定在哪裡實踐新習慣時,最好選擇一個你日常規律中的必經地點,因為當一個想被建立的習慣與你的日常生活適性度高的時候,它更可能成形。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如何在生活中培養習慣以提升效率,但隨著時間推移,這些習慣可能帶來過度的壓力和反效果。文章建議定期審視背景、選擇合適的參照對象、適時調整進度、看長期效果、避免短期目標後無所適從。最後作者透過放鬆步調、調整習慣,減少壓力,逐漸找回平衡。每個人的極限不同,應根據自身情況調整,必要時慢下腳步。
Thumbnail
瞭解如何培養新習慣是一件重要的事情。本文介紹了精確行動的重要性,並提供了有關如何設定行為改變目標,以及行動設計學領域的建議。通過精確化行為、增加提醒、習慣疊加和清除卡點等步驟,讀者將學會如何以最佳方式培養新習慣。
Thumbnail
日常生活發現習慣容易中斷,後來發現自己中斷有一個很關鍵的原因: 「不知道這習慣是為了什麼?只因看到大家都說這是好習慣,所以才執行。」
Thumbnail
作者:詹姆斯.克利爾 版權為作者所有,內容僅個人心得與摘要 這本書會告訴你怎麼利用四個步驟建立更好的習慣?
大約從四月中開始,我嘗試建立一些習慣 這些習慣其實我之前也都曾經想要做過,大多都是我心血來潮做一下,但可能維持個幾天就又因為懶惰 或是覺得做這些也沒用而放棄 這次不一樣了,我下定決心要改變
Thumbnail
我們常常會自然而然地去做一些事,也常聽到跟「習慣」相關的句子,例如:習慣成自然、習慣就好、你這個壞習慣要改掉…等。查閱字典對「習慣」的解釋是:「長期養成,一時不容易改變的行為模式或地方風尚。」而在網路書店查詢跟「習慣」相關的書名,竟有數百本之多,包括全球銷售超過1500萬本以上的《原子習慣》,可見習
Thumbnail
人人都知道要養成好習慣,問題就在養成習慣太難了,所謂的好習慣就比如說, 為了健康每天去跑步5公里、早睡早起有良好的作息、想要財富自由,開始去記帳等等。 問題是養成習慣太難了,三不五時就半途而廢! 有沒有什麼簡單的方法,不需要意志力,無腦能輕鬆持之以恆呢?
Thumbnail
你是不是也曾經想要開始運動,但總是找不到時間,或者覺得看不見成果,就放棄了? 別擔心,如果你真的想把運動融入生活中,建立一個可持續的運動習慣,以下幾點或許能夠幫助你。
Thumbnail
習慣就是「自我改善」這件事的複利。如同錢財透過複利加倍,習慣的效果也在你重複執行的過程中加倍。隨便挑一天來看,習慣的效應似乎很小,但幾個月、甚至幾年下來,它們就可能造成極巨大的影響。唯有兩年、五年,或者十年之後回頭看,好習慣的價值與壞習慣的代價才變得極為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