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2/01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尋找自己的事(二):住在內心的恐懼

很久以前,有一場鮮明的夢境,至今仍然歷歷在目。


在那個昏暗、彷彿洞穴般的場景裡,爸爸媽媽笔直地站在我面前,臉上毫無表情。突然,一股力量將我拉離開他們。他們的身影變得越來越微小,而我呼喊得越大聲,那股力量則將我越拉越遠。直至完全看不見父母的那一刻,我眼睛頓時睜開臉上的肌肉仍停留在夢中歇斯底裡的緊張感,夢中的淚水也在猛然驚醒的瞬間滑落。夢境如此清晰,情緒在夢和現實之間久久徘徊。這個夢境並未隨時間淡忘,卻深深地存在腦海中。


長大後,我明白這感覺不僅僅是一種單一的情緒。在經歷種種事情後,我意識到自己最害怕、最恐懼、最不想面對的是關於「分離」、「被遺留」的不安與焦慮。無法理解如何面對的我,每次碰到這令人恐懼的事情,都像是一次次的打擊。可是,從小的教育並沒讓我們審視各自內心的恐懼,也未學習如何面對。也許,大人們認為純真的小孩無需理解和面對這些吧!至直踏上成為大人的過程中,我們才開始碰碰撞撞地去摸索該如何面對自己。有些人很幸運,找到學習和釋放的方法;有些人卻陷入無法找到出口的困境。


不久前,有個機會讓我清楚地看見自己內心深處的的「內在小孩」。離開家一年多,思鄉之情、人際關係、融入當地的不自在一直影響著我的情緒。直到那天,我終於大哭一場,意識到內在的我過度依賴外在因素。即使生活上看似獨立,工作、學習、生活都井井有條,我卻忽略了那個害怕孤獨 、害怕被拋下、害怕在人潮熙攘的繁花世界中卻找不到心靈連結的自己。


這一年,我默默地哭過很多次,但我並未完全察覺,繼續注視著外界的種種牽絆。


在環境熟悉的日子裡,我也曾感到焦慮、被困住、煩燥,但透過冥想和外界的支持,那些內在情緒很快被安撫。然而,長期獨自在海外生活, 與外在的連繫感比在香港的時候過往大大減少,孤獨的內在小孩漸漸露出頭。我發現,習慣從外界獲取能量的我,面對孤獨的內在小孩需要更多的是自己給予心靈的聆聽、照顧、陪伴和支持,是內在的療癒。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