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厭世是自我調侃的方式_但我仍然堅守工作崗位。~共勉之~
本粉專有一群觀眾是因為 #厭世教師 的圖文系列幹譙教育現場各種光怪陸離而開始追蹤的,但這一篇可能會有點逆風。前陣子有一篇「新課綱釀行政大逃亡 教學組長壓力超標 排課排到開學前一天」的報導,「又在冷飯重炒」#行政逃亡 這件事。
當然,#教學組長 這個職位因為新課綱的 #多元選修、#班周會、#彈性學習時間 等課程安排,課表很難排、有時同業工會又會來跟你抱怨「課表不漂亮」,加上時不時有 #數位精進、#雙語教育、#國際教育......等等計畫,真的沒有調適好的話,通常一年的時間就會耗損掉,然後下一年又要找新的教學組長人選。
但是,就行政大逃亡這件事來說,這跟新不新課綱其實沒有絕對的關係,很多時候是心態的問題。
目前在教育現場的中生代,大概是六、七年級生,這個年齡層的同業工會在念書時,基本上是國立編譯館的年代,常常會遇到一套教材教好幾年沒有更換的老師,可能就會產生一種刻板印象──我如果要追求穩定,當老師是個不錯的選擇,上下班時間規律、環境單純、準備好一套教材就可以用好久......。但是,教育的本質或者說教改的需求,就是要順應潮流及國家對人才的需求,與時俱進去訂定新的課綱,現在的時局瞬息萬變,光以網路來說,20年前還在撥接網路的年代、後來無線網路環境的普及、搜尋引擎及各種app的蓬勃發展,疫情期間迫使老師們數位運用能力再升級、到現在半導體材料的進步、AI運用科技的大爆發......我們該教給學生什麼,可能明年因為新的趨勢及發明就會有劇烈的變動,所以為何課綱平均十年一改也是可以想像的。
如果沒有認清上述這時局的同業工會們,還抱著「我只是來教書」甚至我只是想「跟以前我學生時代的老師一樣唸唸課本」就好的人來說,就會覺得整體教育環境的變化太大,無法適應。例如國文老師不是像以前一樣只有教國文,現在的國文老師除了教國文、往往還要開選修課、加深加廣課程,可能還要上 #本土語。以老夫來說,老夫一個學期要準備的課程內容,本科加選修合開課程足足就有八種之多,更何況老夫還是兼任行政。
講到行政,從「教師」轉換成「行政」的身分,心態要調整的部分就更多了,專業的內容以前師培的階段至少會教,但行政卻完全沒有任何一門課會教這種東西。「#工作不是沙發,#追求舒適要做什麼」,既然叫做工作,就是會有「強迫」的部分,當行政時不要抱著「我很快就下來了」的逃避心態,要去了解自己經手的每一件業務,一開始慌亂是正常的。試想,我們初任教師時不也是戰戰兢兢的,每一節上課前都要一字一句仔細地擬教學計劃表,連上課第幾分鐘要安插的笑話哏都要寫上去,其實當行政一開始何嘗不是如此?行政前輩交接時聽起來很簡單的事,其實前輩也是從一開始的跌跌撞撞,慢慢地磨出一些「眉角」。初任就是要繳一些學費,多看、多問,做錯了被退件或是被唸,也是常有的事,退件了修正後再送就好了,臉皮厚一點XD 現在的課程注重的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對話、交流,當行政也是一種與長官、與同仁的對話、交流。當了行政之後就會發現很多事情要從全年級、全校的格局通盤考量,而不是以一個教師經營一個班級或一堂課來思考,就能體會以前為什麼行政要這樣運作;也許不是最佳的選擇,但至少是考量過各方面意見後,「比較可行」的選擇。體驗過不同的位子也比較能夠了解校園的運作情況,也比較能夠減少「為何行政就是不願意多支持老師一點」、「為什麼就不能把我的課排好看一點,這很難嗎」......等等怨懟的想法。
各行各業都差不多,沒有人天生喜歡工作,但工作就是這樣,想得到生活必需的薪水,就要強迫自己付出相對的專業/時間/勞力/心力。除了薪水之外,#試著從工作中去找到能讓自己有成就感的部分,這可能是看到執行率達標經費不用繳回、也可能是你賣力準備的課程內容,大部分的學生可能睡成一團或嫌太累,但只要有一兩位學生給你很棒的回饋,也就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