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1|閱讀時間 ‧ 約 8 分鐘

【怎麼讀文言文3】怎麼看懂文言文寫成的句子?

2024/9/19更新:發布此文時,猜詞義一節的第三點「看字的部首」,舉例時誤將「林」字解釋為形聲字(「林」是會意字)。現已移除該舉例,並以「柚」字替代。造成讀者困擾,筆者深感抱歉!我們已深切檢討,日後將更謹慎地審稿與校對。

上回我們提到看懂文言文有兩個階段:看懂「寫什麼」、看懂「怎麼寫」。這回,將針對「看懂寫什麼」這部分,說明如何看懂文言文的句子。

我們提過一個重要的觀念:「詞不離句、句不離篇」,心裡先有這個原則後,接下來就是依序看懂詞→句子→段落→整篇文章。

要討論「如何看懂文言文的句子」,就得先討論「如何看懂句子裡的詞」。句子的最小單位是「詞」。一般我們閱讀時,眼睛會先掃過一個個字,在腦中辨認每個詞的意思,再將這些詞串連成完整的一句話,可見「看懂詞」是理解文章的第一步

這個詞是什麼意思?猜詞義的方法

遇到不懂的字詞,先努力猜猜看吧!

「詞」是組成句子的基本單位,認得的詞夠多,才能讀懂一句話的意義。同學們在讀文言文時常有這些問題:

「沒看過這個詞」

「知道這個詞,但這個詞在這裡是什麼意思?」

要解決以上問題,我們的方式是:

「勇敢的猜吧!」

我知道你心裡覺得我在唬爛,但等下,先別急著走,且聽我細說分明。

請先仔細回想上次你讀小說或讀書的經驗,當你讀到一半時,突然看到一個看不懂的字或看不懂的詞,你是怎麼反應的?相信大部分人會先接著看後面的句子,如果看下去發現剛剛不懂的字/詞並不影響閱讀,或許就直接忽略它,或是等看到一個段落後,再去查他是什麼意思。通常只有那個不懂的字/詞會影響閱讀,或者它一再出現時,才會特別去查它。

你有沒有發現,為什麼很多時候明明句子裡有不懂的字/詞,但卻不會妨礙理解整篇文章的意思呢?因為通常人在閱讀時,遇到看不懂的字/詞,會有下列狀況:

  1. 繼續往後看,發現能夠模模糊糊的猜出前面那個不懂的字/詞是什麼意思。
  2. 繼續往後看,發現就算看不懂前面那個字/詞,還是看得懂整篇文章。
  3. 繼續往後看,發現雖然不懂那個字/詞並不妨礙閱讀,但它一直出現,好煩喔,我乾脆去查它的意思好了。
  4. 繼續往後看,發現看不懂那個字/詞,就看不懂文章,但又猜不到它的意思,所以只好去查。

注意到了嗎?以上狀況,除了4以外,你都可以在「不查字典」的情況下直接看懂文章。尤其是在你手邊沒有字典可查(或懶得查)的情況下,常常可以用1的方法大概猜出不懂字/詞的意思。

「猜詞義」是閱讀時一個很重要的練習,我們不可能認得世界上所有的字,更不可能記得所有詞義。當遇到一個不懂的字/詞時,先用上下文去推論它的意思,往往能猜出一個大概,當閱讀到一個段落後,再回頭查字典,確認自己猜得對不對。有過「猜」的動作,可以加深你對那個字/詞的印象,比直接查字典還要有效。

當你有了一定的基礎(大概國三國文程度,學過幾年的文言文)後,自學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靠大量閱讀累積詞彙量,並培養語感。而閱讀時,反覆的「猜詞義→查字典確認意思」就是深刻記憶新詞彙的好方法。請注意,雖然僅靠「猜」的確常常能看懂文章,但一定要有「查字典確認」的動作,才不會猜錯了還渾然不知,或始終只對那個字/詞有模糊籠統的印象。

那麼,到底該怎麼「猜詞義」呢?以下提供幾個方式,讓同學可以掌握訣竅!

一、古代漢語通常「一個字即一個詞」

一般來說,古代漢語「一個字即一個詞」,一個字就是一個意思。專有名詞如:人名、官名、年號等除外。閱讀文言文時,先有這個觀念,能幫助猜出每個詞的意思。

舉例來說,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有一句「卻看妻子愁何在」,這裡的「妻子」其實是兩個詞:「妻」指老婆,「子」指小孩。如果不先有「一個字一個詞」的概念,很容易誤以為這裡的「妻子」指的只有老婆。

二、試著造詞

可嘗試把單獨的字造成兩個字以上的詞,再一個個套進去文章裡,看是否合理。

例如:《論語》中,學而「時」習之的「時」,我們可以試著用白話文造成兩個字的詞:時間、時常、時候……,接著,再一個個套入句子中,看哪個詞比較合理,可以發現「時常」明顯較合理。

三、看字的部首

漢字有相當大比例為形聲字(由形符與聲符組成),因此遇到形聲字時,常常可從形符猜出這個字與什麼有關,例如:木字旁的字大部分跟樹有關,如柚、楨、梅。

四、從上下文推論

上回我們提過語境的重要,字詞不是真空的,一定要連同上下文一起看,才能真正理解這個詞在這句話裡是什麼意思。同理,我們更能從上下文看得懂的部分去推論這個詞的意思。

舉例來說,高中國文有一篇〈支公好鶴〉:

支公好鶴,住剡東岇山,有人遺其雙鶴。少時翅長欲飛,支意惜之,乃鎩其翮。
鶴軒翥不復能飛,乃反顧翅,垂頭,視之如有懊喪意。
林曰:「既有凌霄之姿,何肯為人作耳目近玩?」養令翮成,置使飛去。(白話翻譯請見註1)

假設你不懂「翮」的意思,但你知道在「鎩其翮」後,鶴不能飛了。「翮成」後,鶴又能飛了,因此你可以猜到「翮」大概是翅膀的意思。

另外,有發現嗎?「翮」這個字也是個形聲字(註2),它的右半邊是「羽」,你若是用看部首的方式來猜,也很容易猜到它的意思大概跟「羽毛」有關係。

讓我們揭曉答案:「翮」為羽毛中的硬管,在這裡指羽毛。

從這個例子可見,即使你從來沒看過「翮」這個字,還是可以藉由上下文推論,或者用部首去猜到它的大概意思。

總結這回的重點:閱讀的第一步就是辨認每個詞的意思,這過程中的重要練習就是嘗試猜詞義。

這裡再次提醒,無論你用什麼方法猜詞義,請牢記:語境很重要!!!字詞一定要和上下文搭的上才有意義。這就好比硬要將「學而時習之」的「時」猜成時鐘,整句話便變得不合邏輯。在猜詞義時,要從整個句子的角度,來看這個詞在這句話裡的意思是什麼,才不會得出奇怪的文意。

另外,假如你嘗試猜過,仍然猜不出詞義,就不要糾結看不懂的詞是什麼意思,用上下文去推論「整段」的意思就好。很多時候,看文章的當下(例如考試時),只要看得懂整篇文章八成的意思就可以了,等之後能查字典時再查清楚它的意思就好,千萬不要卡在一個小地方鑽牛角尖。

下回,我們將把視野拉大一些,討論如何看懂「句子與句子間的關係」。另外,對於文言文的初學者來說,熟讀國文課本超級重要,為什麼呢?我們也將於下次一起說明,那我們就下回見啦!



註1:支公(支遁,字道林,東晉高僧)喜歡鶴,住在剡縣東邊的岇山,有人送他一對鶴。不久後鶴長好了翅膀想要飛走,支遁捨不得鶴,就剪了牠們翅膀上的羽毛。

鶴舉翅想高飛卻不再能飛,於是回頭看著翅膀,垂頭喪氣,看牠們好像很沮喪的樣子。

支道林說:「既然有飛上雲霄的資質,怎麼肯被人當作觀賞的玩物呢?」支遁調養鶴,讓牠們的翅膀長成,就讓牠們飛走。

註2:《說文解字》解釋「翮」這個字是「从羽,鬲聲」,可見它的形符是「羽」,聲符是「鬲」。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穿越的古文課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