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7/20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走過大半地球,才發現想做的事很簡單:綠色和平曾意婷

才從金門實地探勘考察回來,緊接著下個月要帶30多名高中生到基隆外海淨灘,訪談間,從環境保護到一路求學經過,樁樁件件知無不言,話匣子一開,故事與笑聲連串起落,不曾停歇。

從荒野保護協會到綠色和平組織,身分從志工、正職到跨界專案人員,對意婷來說,深深愛著的是「正做著有意義的事」的存在感。時常穿著短褲,連話語都很俐落,經年下來上山下海的的宣講、田野、實作,曬出一身古銅膚色。好奇如此活動量怎麼會想留這麼長的馬尾?「喔,這個啊,想說留長了,可以捐髮。」意婷爽朗地說。

高中校園日常,埋下社會參與種子

「熱心公益」是意婷從高中以來就奠定的形象特色,在同學眼中,她總是對班級事物第一個挺身而出的人。細想來由,高二國文老師常在課堂上拋出一般認為頗敏感的公民議題,促使同學展開思考,日復一日不自覺的潛移默化,或許默默為意婷埋下熱心於社會參與的種子。

意婷來自鳳山,國中時被分在「升學班」,雖然課業繁重但尚能應付從容,班上成績排名都在前段。直到高中意外壓線考進第一志願,才真正體會到「人外有人」的壓力,像是闖入一個全新的挑戰世界。意婷回想,當時即使非常非常努力,學業排名跟國中相比硬是下滑許多。雪上加霜的是,除了學業成績,藝能科總也有各式作業,縫紉、繪畫都變成要被評分的任務。學校課程結束後,緊接著補習行程,意婷只好在正課期間,偷偷在桌底下完成術科作業。原應是陶冶性情的藝術,在升學體制下卻變成一項需要「應付」的作業。所幸,意婷的努力與疲累,父母都看在眼裡,並沒有施加給她額外的壓力,反倒安慰她,自己有努力就好了。

在刻不容緩的生活型態中,「國文課」雖然還是要考試,但一篇篇課文彷彿故事,反而成為相對能放鬆的時光。為了這回採訪,意婷特地從家裡翻箱倒櫃,找出目前尚且保留的高中國文「遺跡」。當年張愛玲的〈金鎖記〉仿作練習於焉「出土」!而今看來,這樣有點類似挖空照樣造句的作業讓同學自由抽換詞彙,循著名家框架依樣畫葫蘆,就能寫出看起來很厲害的文字。相較於從零開始自己寫的作文,這類型的寫作練習讓意婷更有成就感。談著聊著,我們也才發現,當時不覺得如何的課堂日常,在日濡月染之下,似乎真的留下了一些日後潛移人文審美的素養線索。直到現在,意婷平日仍有抄寫有感新詩的習慣,偶爾也會仿作新詩,享受親自挑選美麗詞彙的過程。

一切的起點:「這裡是我的家,我要好好保護它。

意婷2020年開始到校園演講後,曾有同學詢問:「老師,請問你是什麼時候開始想做環境保護的工作的?」意婷腦海中浮現的是,紐西蘭第一站落腳於冰河重鎮的民宿。住宿期間,她跟著民宿主人到海岸邊撿漂流木,要扛回家中當柴火燒。撿拾過程中,主人看到一根細吸管順手拾起,說到:「這裡是我的家,我要好好保護它。」極細微的動作,卻甚為觸動意婷,啟迪她對於「保護家園」的環保意識。

在異鄉的生活,不停遇到各民族的人們,使意婷認識到「語言」並不阻礙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有了離鄉的對照,使族群的輪廓更為明晰,建立自我的民族認同。此外,澳洲對於「身體」的觀念相對台灣開放得多,例如,不以「瘦」為唯一的審美標準,讓一直自認體態不夠苗條的意婷終能放下對於自我的成見,在身體同上獲得解放,對自己的樣子感到驕傲。這次大旅行帶給意婷全新的視野,更有踏出舒適圈的信心,也同時儲備了下一次出走的勇氣與資金。

意婷表示,第一志願厲害的同學們是高中的壓力源,但也在畢業後,因為看著同學們在各領域嘗試不同的可能,促使她大學畢業後,即使連高鐵都沒搭過,仍有勇氣出走到紐澳打工換宿。第一次大旅行後,意婷進入公部門工作,而高中同學們無論在財富或社會地位都有很亮眼的表現,刺激她不能安於現狀,隱隱的叛逆促使意婷也想往更遠的前程探尋,而不急著在尚屬青春的年歲裡將人生定型,在25歲那年,第二次出走。

第二次大旅行,意婷走訪了歐洲與南、北美洲,看著在一般人眼中較「落後」、現代化設施不多的地區,反而將古遺跡保存得非常完整,讓她不禁在途中反思現代文明與環境之間的關係。在兩次的旅行途中,意婷更加確定自己想為環境出一份力,然而環境議題有極高的專業性,不僅要精通當地語言,並理解其人文背景與地理環境,才有可能向當地民眾推廣。幾經思考後,意婷決定回到家鄉扎根,真的走過了大半世界,才發現,一直走也很乏味,沒有定錨與根據地,心總是不夠安定,也必須在定點耕耘,才有遇見志同道合夥伴的機會。

文學不限於國文課,而作為日常陪伴

若說人生如一條漫漫河流,意婷的主河道圍繞著環境議題,卻也有著屬於文學的支流。從幼時,母親總會叮嚀「要帶一本書在身上」,養成意婷的閱讀習慣。閱讀的主題隨著生命階段更替,有不同的喜好,高中時期偏愛文學性強的小說作品,出社會後閱讀的領域拓寬許多,開始讀實用的工具書,如時間、情緒管理,以及大量閱讀散文、生活哲學書籍等等,不變的是文學與自我生活的相互對話。《北非諜影》中,有句台詞:「你的氣質裡,藏著你曾讀過的書、走過的路、愛過的人。」採訪當天,意婷帶了幾本私藏愛書,其中有謝旺霖的《轉山》,引發她思考人是否生來就喜歡刺激、挑戰,並有冒險精神?佐野洋子在癌末寫就的《無用的日子》則提醒她應該享受每一天所帶來的期待。從意婷讀的書與感想中,能夠感受到她對生命的熱愛與積極性。

說起來,國文課是意婷啟程以前很久的事情,採訪當天,我們臨時「抽考」意婷還記得哪些高中國文課內容?問起〈項脊軒志〉,只記得是一個人在房子裡,認真勤學;〈桃花源記〉?則是一個漁人迷路的故事。顯然把上課內容都還給老師了!她也非常坦率直言,高中時對文言文不夠熟悉,以至於憶起孔孟思想時,連結到的都是要背誦、考試的記憶。雖然對大部分課文印象模糊,唯獨深深被《竇娥冤》中竇娥為理想、證明清白而死感動,上完課後,特意去圖書館找完整的原文讀完。此外,跟著高中校刊社在校園發起的新詩詩集團購,而開始認識、喜歡新詩,隨著網路發展,愈來愈多機會在網路上也能讀到新詩,例如Facebook的「晚安詩」粉絲專頁,每天都會分享一首新詩。縱使意婷現今的工作內容並不需要書寫,文學已經成為她日常生活裡的養分來源之一。

意婷目前是綠色和平的校園推廣講師,平日穿梭於各校園間,開設工作坊與學生一起討論環境議題,希望將環境意識向下扎根。意婷與「綠色和平」的緣分始於2016年,當時報名擔任志工,調查市面上身體清潔用品的成份,並在2018年接觸荒野保護協會,參與淨灘、山林行腳、棲地工作等,有許多跟熱愛環境的人交流的機會,並在過程中確認自己願以「環境議題」為一生志業。

意婷不斷探索生命,從家鄉出走,走了大半圈地球後歸返,才發現想做的事情其實很簡單,愛護家園而已。國文課有沒有可能也是這樣呢?經歷文言/白話、有用/無用之爭,但無論呈現的形式與選文為何,都是在尋找一種自我與世界對話的方式,國文課能不能在長長的人生中,作為一種生命滋養,與文學連接的敲門磚?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