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是間歇跑訓練】而是【世界主流的有氧訓練】
經過訓練的人可以【更輕鬆應付困難運動】。
【受過此訓練的人慢跑速度可能等於一般人的衝刺速度】
你可以想像,
自己輕鬆寫意的跑在隊伍前方,
而後面的一群人卻氣喘如牛拼命地想追上來,
這就是知識帶來的差距。
在運動中乳酸是能量轉換的參與者,這個過程中【生成與消耗同時進行】。
由於一般檢測只能得知乳酸的高低,因此測量自身的乳酸濃度就成了評量的基準。
乳酸閾值(Lactate Threshold,LT)在人體中有兩個重要的指標,分別為LT1 & LT2。
人體運動中會使用大量的有氧系統,『LT1有氧閾值』就是人體進入有氧的明顯指標。
隨著強度的提升,體內乳酸的生成與消除逐漸達到平衡,
而這狀態稱為『最大乳酸穩定狀態』(Maximal Lactate Steady State,MLSS)。
若繼續增加運動強度人體就會進入無氧系統,這節點就被稱為『LT2無氧閾值』,
這時乳酸的產生會大於消除產生代謝性的酸中毒,而肌肉也就逐漸失去收縮的能力。
由於乳酸需透過血液檢查測量這點太不便利,
民間最適合一般訓練者的方法為【檢測心律與自體感受】。
透過統計人體以最大心律的50%~85%為有氧系統,我們可由此觀察是否正在有氧,
並結合自體感受是否出現肌肉痠痛、無法說出5句完整的話等指標,判斷是否進入LT2。
訓練中的關鍵是『提高自己的MLSS』
MLSS是運動中乳酸生成和代謝的最佳平衡,
這個平衡等於人在有氧系統中以速度最快or能力最強的方式運動,
因此它是有氧訓練中燃脂效率最好,同時也是提升運動員體力的關鍵之一。
當人體在MLSS狀態下訓練會提升
刊登在Frontiers的研究指出,受過訓練的精英跑者LT2可以比一般跑者高出17%。
也就是說在相同的身體條件下,菁英跑者可以增加的速度、持續時間與運動強度都大於一般跑者。
在MLSS狀態下訓練除了提高【三種抵抗乳酸的能力】
找到MLSS的方法很簡單,就是在持續運動中的3分鐘後每分鐘增加速度。
過程中務必記錄自己的心律,並觀察是否出現當下的肌肉痠痛或是感到上氣不接下氣等『非常強烈的疲勞』。
如果出現以上的情況就代表你跨越了LT2進入無氧系統,
所以必須降低速度or強度重新回到有氧的系統。
因此每個人初始MLSS和LT2都不一樣,但同一個人的極限也會因訓練而提高。
所以我們必須在【有氧的範圍內逐漸提高運動強度】,
而每一次訓練都非常接近自己的LT2,
藉此推高在有氧系統中的極限提升的乳酸代謝能力。
以下訓練方式以【跑步機】【風扇車】為例
綜合以上原理,
在乳酸閾值跑訓練時,不是以降低血液中的乳酸為目的,
而是【提高對乳酸的耐受性和恢復能力】,在有氧中盡量推遲進入無氧的時間點(LT2)。
運動的初期使用的是無氧系統(90~120秒),
因此訓練時間設定在3分鐘以上,而上限取決於個人能力(通常60分鐘為極限),
更重要的是休息與訓練的時間比例必須在1:5~1:3,
這樣才能在不受傷的前提下得到進步。
長時間&距離的項目必須穩定輸出能量且更著重【乳酸的耐受性】。
第一步是測試出當天的MLSS並維持至無法繼續的時間(60分鐘內)。
例如目標是半馬完賽(21km) ,若想在2個小時內完成換算成時速必須大於10.5。
假設最佳MLSS為15km/h維持30分鐘,那就需要完成3組7km的訓練。
而每一次訓練都必須在『找到MLSS的基礎上』調整速度或是時間並且記錄,
以便推算你比賽時真正的狀態。
若一開始的MLSS速度就低於10.5km/h,也可以用此方法慢慢推進,
但不建議將組數高於3組。
以格鬥賽或是籃球賽為例,
這類運動更著重時間內表現高於對方,且比賽中的休息較短,
因此更注重的是當下【乳酸恢復的能力】。
為了反應真實,
平時的訓練時間就會相對短(可設定為5~15分鐘)但一開始強度必須提高至MLSS。
例如籃球賽一節時間為10分鐘共4節,最低標準就是MLSS維持10分鐘。
在這條件之下,每次訓練都要『嘗試推高MLSS』,
因此訓練強度在有氧範圍內無上限,
唯一要關注的是心律是否接近甚至超越85%,
直到【當下出現肌肉痠痛立刻降低強度】。
在休息後,下一組須以相同或更高強度測試是否能適應,若沒有就再重複至訓練結束。
訓練的大原則是在有氧的範圍內增加強度,所以是接近無氧閾值LT2但不跨越。
過程中必須以當天狀況而定,切忌不以過去最佳成績設定強度,
隨時微調訓練內容或強制休息,保持長期的訓練效果不受傷。
而這期內容可能與【間歇跑】的概念混淆。
請深刻了解【與間歇跑的訓練、休息】有何差異,
避免訓練衝突導致【在訓練後跑得更慢】或【比賽更無力】。
有任何問題請留言或私訊【My Instagram】。
或是在Google表單中留下你的想法與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