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11|閱讀時間 ‧ 約 24 分鐘

從《新天堂樂園》談影像單一價值的危險

    raw-image



    你有多喜歡電影?喜歡到能夠不斷看著重播的電影?《新天堂樂園》主角是一位放映師,從小就在電影院長大(小孩看電影不用錢),甚至偷偷看著電影是如何被剪接的(電影從來不放接吻的畫面),以及偷偷帶著被剪掉的膠片回家對著燭火自導自演,配音想像著會動的畫面。後來小男孩當了放映師,談了一場戀愛,卻發覺,看了那麼多的愛情電影,卻一點也不了解愛情,這導出了我想問的問題,電影到底是提供了一個給我們想像的畫面,還是我們的想像被畫面給限制住了?


    片中有幾幕畫面帶到觀眾在欣賞電影時,隨著愛情電影哭泣、隨著恐怖電影恐懼、隨著溫馨電影感動等,電影似乎輕易的影響了人們的感官,即便只有視覺和聽覺。甚且離開了電影院,有時候我們還會想像自己是戲裡頭的主角,碰巧遇到喜歡的人,然後最好喜歡的人也碰巧喜歡我,最後一起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想像」,如電影般的想像,不僅是想像畫面,更想像了一種價值;一種不同於現實,缺乏「時間感」的價值、過度簡化生活的價值,似乎生活就只剩男女主角幾個認識、告白、交往的鏡頭。


    為什麼說:「演戲的是瘋子,看戲的是傻子」。影像為了呈現讓觀眾有不同以往的感受,不管是為了達到吸引觀眾目光或者因應短時間內劇情及情緒起伏的變動等目的,做為一種影像傳播媒介的性質,誇大的肢體、直白的語言、緊湊的劇情等,往往是最能夠快速吸引觀眾,以及讓觀眾迅速投入而產生共鳴的方式。如果說人生只濃縮到剩兩個小時,那麼我們如何對他人「清楚地」訴說這兩個小時,而且還要吸引人。


    所以,我認為如果不做一個看戲的傻子,前提是,必須分清楚影像的性質。同樣是故事性,影像不同於文字在於,文字只提供閱讀的方式,經由視覺去想像畫面,所以同一本書,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人閱讀之下,會有不同的「想像」畫面。而影像,提供具視覺與聽覺的畫面,但是並沒有「想像」,因為似乎所有的情緒,都被寫入腳本裡頭,大家一起看電影,在有人笑的時候笑、有人哭的時後哭。相對於文字的感受性,影像相對單一,而缺少個人的「性格」。這導出另一個問題,在視覺化的當代,大多數人是以影像做為媒介時,我們的感知是否趨向單一價值呢?


    只從影像建立「影像式」的價值會有危險的原因是,除了形成單一價值之外,當我們某種感知在影像中得到慰藉時,似乎會錯以為,現實的那個感知,也同樣得到了慰藉。然後便少了在現實中創造其他感知的動力或者可能性。簡單來說,我會想像我和戲裡頭的女主角談了戀愛,她輕盈的飄了起來,從天而降剛好飄到我的胸懷裡,然後我感到很「幸福」。但是回過頭來,現實並沒有產生這樣幸福的感覺,或者說,我們終究會發現,幸福也許不是單向的(藉由影像被動的接收),幸福不是突然出現又消失的(通常發生在看連續劇最後一集和看完的時候),幸福不是在沒有「時間感」、沒有與他人的「不確定性」中產生的。很多時候,我們誤以為,幸福的感覺是看到愛情片時的感覺,這時候我們以為我們擁有過幸福,而那似乎填滿了我們追求幸福的動機,導致在現實中對追求幸福不再那麼積極,或覺得幸福就應該是「什麼什麼樣子」。這是我認為影像的缺陷,以及我們不知不覺變傻子的原因。


    影像除了快速傳達訊息,以及充分運用其他感官感知之外,某部分也是形成當代共同歷史記憶很重要的管道與方式。假設921地震或911事件沒有了影像的傳播,這件事情影響很大的話,我們依然會知道,只是當談起921地震時,我們不會只產生同樣的畫面或恐懼,而是會談,我那時候再做什麼,產生每個人對921的不同想像與感知。影像的普及性,的確對於「想像」的公平性有平等的影響,在偏鄉的人,一樣可以看星際大戰得到影像的刺激感受,但這是否也變相造成某種除了單一價值之外,產生單一的感知或單一的感官接受方式呢?


    資訊的平等,如果說就等於價值觀的平等的話,也許那是指,當我們所有人都從同一個影像媒介去得到資訊時會產生同樣的或相似的價值。因為影像是導演說他想說的故事,而如何避免單一價值的人生在於,我們的人生,永遠是我們必須自己在現實中說自己的故事。

    2016/4/6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