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談價值的創造性,就是在似曾相似之中創造與眾不同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我們閱讀尼采,不是為了追隨他,而是要追隨自己」


德國哲學家─尼采(1844-1900),原計畫將《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分為6部分出版,最後只出版了4部分,未寫的最後兩部為描寫查拉圖斯特拉的布道工作以及最後的死亡。其不同部分完成於不同的年代,出版的日期為1883年至1885年。尼采以查拉圖斯特拉的身份剖析,認為人在經歷道德、基督教信仰幻滅的虛無主義後,應該將心境轉向一種「積極的(或正面的)虛無主義」,使自己得以面對心中的價值意義,並且依此意義創建人生。


我認為這本書最有價值、最與眾不同與值得思考的地方是,尼采提出了一個假設,假設「上帝已死」。那麼人們要以什麼為信仰呢?或者說人們能夠沒有信仰嗎?能夠由自我生產屬於自己的信仰嗎?沒有了信仰的我們,對一切事物感到懷疑時,所依靠的是什麼呢?是否必須依靠自我找到一切事物的本質或原理呢?無神論是否也是一種信仰?信仰的條件是什麼呢?除了自我「相信」之外,信仰需要被驗證嗎?需要能夠說服他人嗎?我認為信仰多多少少需要一點「理性」作為基礎,並且能夠對生老病死、道德倫理、是非善惡等人生的課題有一套解釋。


而《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就是一本尼采版的「超人聖經」。認為徹底戰勝虛無主義的方法,即「超人」。「我教你們什麼是超人。人類是應當被超越的。你們曾作怎樣的努力去超越他呢?」尼采認為,生命的本質是在於不斷地自我超越,人也是「一種應該被超越的東西。」「超人」即是人類的超越者。事實上,超人是不存在的,它是一種生存的「目標」與「意義」。上帝的死亡使人類的信仰出現了空白,尼采便要用「超人」來填補這份空白。


沒有了神的存在,人們的心靈於是獲得了自我的自主性與創造性,原本依靠的一套價值,需要轉為另一套「自我」的價值去解釋。「精神是怎麼變成駱駝,駱駝再怎樣變成獅子,最後獅子怎樣變成孩子。」尼采提出經由精神的三段變化來獲得自我意志:駱駝能夠負重,象徵能夠承受世俗的一切價值;獅子能夠攫取,象徵能夠攫取自由,發展獨立、自由的精神;孩子擁有思考,象徵精神擁有自我的意志,喪失世界者會獲得他自己的世界。


獲得自主性與創造性的過程,猶如教育與人格養成的過程。小時候我們在學校學習、認識世間的普遍價值(道德、是非)與約定俗成(傳統、文化)。當學習了一定的知識背景之後,經歷事件產生價值與自我的矛盾,於是從事件中一步步地經由自我的自由來探詢與建立屬於自我的價值。「精神就是殺進自己生命中的生命;它通過自己的痛苦增加自己的知曉。」在不斷探詢自我進而創建自我價值、自我信仰的過程中,達到超人的目標與人生的意義。


「倫理思想,自古以來,它的根本就是厭世主義和觀念的理想主義。」是非善惡與道德倫理都是相對的,並沒有什麼價值是恆久不變的真理,因為事物的活動是偶然的,非合理的,所謂合理的道德的宇宙秩序是不存在的。「合理」所謂的理性,不過是事物中的部分存在,並非統一世界的原理,禁得起合理判斷的,只是世界的事物現象的一部份。


當世間的價值都是相對的,那麼還有客觀價值的存在嗎?在當前虛無主義價值瀰漫之際,學校教育與社會傳播著一種,鼓勵人人獨立思考與勇敢表達自我意見時,卻忘了「創造」自我意志的前提是─先了解這個社會、掌握社會的傳統價值(客觀價值);自我價值必須在掌握社會的傳統價值之中才能夠有改變與取代的可能。當人們想要用有限的人生經歷與知識去回應龐大的社會價值與體制時,虛無主義使人們不再相信客觀的理性、客觀的是非對錯與客觀的道德倫理。當一切皆是虛無,人生也就喪失了目標與意義。


「客觀」價值還是存在的,並非一切皆以「自我」作為價值判斷的標準,自我價值永遠脫離不了客觀價值的原因在於,自我價值是建立在客觀價值之上的,沒有了客觀性的存在,自我也就喪失了價值的「根」。自我價值的創見是一種「取代」的關係,而不是「破壞」的關係;以一個更好的價值取代舊有的價值,然後在舊有的價值之中看見原有價值的不足與超越的可能。價值的創造性,就是在似曾相似之中,創造與眾不同;只有在傳統中、普遍價值中所創造的自我價值,才能夠生生不息並且影響社會的客觀價值。


人人都應該以「超越」為目標,不斷地「取代」自我過去的價值,並創建自我新的價值。其過程是痛苦的,但卻能夠在痛苦之中感受到人生深刻的踏實感與樂趣。這和我接觸哲學的過程的感覺很相似。哲學之於我就是不斷的「取代」舊有的成見與價值,在似曾相似的感覺之中,感受到「我怎麼沒想到!」的與眾不同的感覺。價值是拿來取代的,亦如理論與標準也是拿來取代的。在不斷建立與取代的過程中達到自我價值可能的最大範圍,而痛苦最終都將成為快樂的養分,成就自我最大的善與惡。

2016/7/27

    avatar-img
    48會員
    576內容數
    「我以為别人尊重我,是因為我很優秀,後來才明白,别人尊重我,是因為别人很優秀。」——魯迅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辯證人生 的其他內容
    哲學理論如此艱澀又隱晦,哲學家又為何會想要提出某些問題和理論呢?在談論哲學理論之前,答案或許可從哲學家的生活成長背景略知一二吧。《歡樂哲學課》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所誕生的一本以詼諧幽默又有點八卦的藉由探討哲學家的生平從而探究其哲學理論的哲學入門書。書中羅列了作者心中所喜愛的26位哲學家,時間
    幸福是什麼呢?是人生的目的與意義的所在嗎?幸福等於快樂嗎?幸福是個人還是群體的呢?存在於物質的還是精神的呢?幸福是能夠預期的嗎?如何能夠持續不斷的感受到幸福呢?本書作者菲德立克‧勒諾瓦從社會學、心理學、宗教學、哲學等角度,經由一連串省思辯證的過程,來試圖回答:「幸福是什麼?」這一對於每一個人
    《人的條件》(The Human Condition)為1959年漢娜‧鄂蘭於美國芝加哥大學以 "Vita Activa" 為名的系列講座;系列座談內容整理為此專書。 人類不同於其他生物的根本是什麼?孟子曰:「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孟子認為人和禽獸只差在具有仁義道德的天性。除了道
    談到莊子,我印象最深的故事是,莊子有一次談到惠施是他人生中唯一勢均力敵、旗鼓相當的好友(沒錯,就是那個對莊子說「子非魚,安之魚之樂的惠子─惠施」)原文如下: 莊子送葬,過惠子之墓,顧謂從者曰:「郢人堊慢其鼻端若蠅翼,使匠石斲之。匠石運斤成風,聽而斲之,盡堊而鼻不傷,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
    《哲學入門九堂課》是紐約大學哲學與法律教授湯瑪斯‧內格爾(Thomas Nagel),寫的一本,跳脫許多哲學入門的專有名詞與艱澀的文字,用白話的方式直接介紹哲學的基本理論的哲學入門書。哲學思考不是哲學家的專利,是身為人的一種本能,本書在促使讀者們去思考,在不提供標準答案之下,提供享受思考的過
    有句話說:「什麼是失戀?失戀過的人不用說也知道,沒失戀過的人,說了也不知道。」如果這句話成立的話,表示人在失戀後,才開始對失戀產生知道的「知識」,就算之前看再多愛情電影、小說,甚至這輩子從來沒失戀過,那麼我便無法對失戀擁有「知識」。請問各位是否在失戀後有這類的經驗;聽著過去熟悉的抒情音樂,會
    哲學理論如此艱澀又隱晦,哲學家又為何會想要提出某些問題和理論呢?在談論哲學理論之前,答案或許可從哲學家的生活成長背景略知一二吧。《歡樂哲學課》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所誕生的一本以詼諧幽默又有點八卦的藉由探討哲學家的生平從而探究其哲學理論的哲學入門書。書中羅列了作者心中所喜愛的26位哲學家,時間
    幸福是什麼呢?是人生的目的與意義的所在嗎?幸福等於快樂嗎?幸福是個人還是群體的呢?存在於物質的還是精神的呢?幸福是能夠預期的嗎?如何能夠持續不斷的感受到幸福呢?本書作者菲德立克‧勒諾瓦從社會學、心理學、宗教學、哲學等角度,經由一連串省思辯證的過程,來試圖回答:「幸福是什麼?」這一對於每一個人
    《人的條件》(The Human Condition)為1959年漢娜‧鄂蘭於美國芝加哥大學以 "Vita Activa" 為名的系列講座;系列座談內容整理為此專書。 人類不同於其他生物的根本是什麼?孟子曰:「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孟子認為人和禽獸只差在具有仁義道德的天性。除了道
    談到莊子,我印象最深的故事是,莊子有一次談到惠施是他人生中唯一勢均力敵、旗鼓相當的好友(沒錯,就是那個對莊子說「子非魚,安之魚之樂的惠子─惠施」)原文如下: 莊子送葬,過惠子之墓,顧謂從者曰:「郢人堊慢其鼻端若蠅翼,使匠石斲之。匠石運斤成風,聽而斲之,盡堊而鼻不傷,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
    《哲學入門九堂課》是紐約大學哲學與法律教授湯瑪斯‧內格爾(Thomas Nagel),寫的一本,跳脫許多哲學入門的專有名詞與艱澀的文字,用白話的方式直接介紹哲學的基本理論的哲學入門書。哲學思考不是哲學家的專利,是身為人的一種本能,本書在促使讀者們去思考,在不提供標準答案之下,提供享受思考的過
    有句話說:「什麼是失戀?失戀過的人不用說也知道,沒失戀過的人,說了也不知道。」如果這句話成立的話,表示人在失戀後,才開始對失戀產生知道的「知識」,就算之前看再多愛情電影、小說,甚至這輩子從來沒失戀過,那麼我便無法對失戀擁有「知識」。請問各位是否在失戀後有這類的經驗;聽著過去熟悉的抒情音樂,會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尼采在批判價值的同時,又肯定價值;展露價值的同時,又在漠視價值。 因為一整個就是進程而已,尼采不希望我們經由哲學追求真理,而終於抵達崇高無上的價值後,卻因此止步不前。 因為價值裡,有生生不息,。 但是講出來之後,彷彿就被做成雕像,讓其他生命活不出自己,所以只好再批判自己一次。 這種結果,就是有智慧。
    Thumbnail
    書中融合了納蒂科·林德布勞多年修行的智慧和他對現代生活的深刻反思。引導讀者探討生活的真諦,學會放下執著,追求內心的平靜與智慧。這本書之所以值得一讀,是因為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佛教哲理的書,更是一本關於生活智慧的指南。
    Thumbnail
    查理,年屆102歲,與作者展開了七年的豐盛友誼。他散發著勇於冒險、樂觀、永不服輸的精神。他在人生的最後,選擇記住的是其中的「快樂版本」,自造幸福的完全實踐者。本文分享了查理的人生哲學,與作者一同回顧著查理和美國,百年來的歷史變遷。
    Thumbnail
    哲學×人類學×社會學 我們不再生活在同一個地球上法國出版後一個月銷量破萬冊! 化繁為簡的哲學大師訪談錄,追隨者書架上最後一本拉圖著作, 也是共存於蓋婭的我們認識拉圖的最佳導引。 💡好評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洪廣冀|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 林新惠|小說家 陳宗文|國立政治大學
    Thumbnail
    第一本接觸的哲學家著作,是笛卡兒的《沉思錄》,知名的「我思故我在」名言,便是出於這本書。 內容看起來簡單好懂,篇幅也不長,感覺適合入門新手,但後來又看了數遍,覺得要透徹理解還是有些難度,需要有點耐心。
    Thumbnail
    《尼采與哲學》是在教導我們把批判性當工具,植入事件內部,找到價值,再藉由批判性橫向連通、縱向貫穿,再找到思維的系譜,最後看見永恆的邏輯。 而批判與價值都只是路上的風景,肯定價值後再漠視價值,只為不要讓價值所迷惑,還要活著,強烈地活著。
    Thumbnail
    這本《如果尼采是獨角鯨》光書名就很吸睛。尼采雖是偉大的哲學家,但晚年深陷憂鬱,最後發瘋,進了精神病院,人生可說是悲劇收尾。這本書的作者賈斯汀.葛雷格因此提出一個有趣的問題:如果尼采是隻不那麼會「思考」,「智識」沒那麼高的獨角鯨,他(或該說牠)的人生會不會過得更舒心、愜意呢?
    Thumbnail
    《悉達多.流浪者之歌》,距今近一百年前的小說,讀起來仍然歷久彌新。原因於我們在主角悉達多身上,可以看見各個時期的自己,如同看向河水看見過往自我種種悔恨,最終體悟到了人生的哲學。所以,不妨來一起看看這本書的短評吧。
    如今,在眾多的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德勒茲之名以及他創造的許多概念,諸如「根莖」、「逃逸之線」、「無器官身體」、「戰爭機器」、「流變」等,都是無法繞過的。若我們不想淪為誤用理論名詞或斷章取義之人,回歸文本的總是重要的。相對於二手的引介作品,原典還原的論證、研究關懷以及概念本身的複雜與厚實,在尚未被普遍化
    Thumbnail
    尼采在批判價值的同時,又肯定價值;展露價值的同時,又在漠視價值。 因為一整個就是進程而已,尼采不希望我們經由哲學追求真理,而終於抵達崇高無上的價值後,卻因此止步不前。 因為價值裡,有生生不息,。 但是講出來之後,彷彿就被做成雕像,讓其他生命活不出自己,所以只好再批判自己一次。 這種結果,就是有智慧。
    Thumbnail
    書中融合了納蒂科·林德布勞多年修行的智慧和他對現代生活的深刻反思。引導讀者探討生活的真諦,學會放下執著,追求內心的平靜與智慧。這本書之所以值得一讀,是因為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佛教哲理的書,更是一本關於生活智慧的指南。
    Thumbnail
    查理,年屆102歲,與作者展開了七年的豐盛友誼。他散發著勇於冒險、樂觀、永不服輸的精神。他在人生的最後,選擇記住的是其中的「快樂版本」,自造幸福的完全實踐者。本文分享了查理的人生哲學,與作者一同回顧著查理和美國,百年來的歷史變遷。
    Thumbnail
    哲學×人類學×社會學 我們不再生活在同一個地球上法國出版後一個月銷量破萬冊! 化繁為簡的哲學大師訪談錄,追隨者書架上最後一本拉圖著作, 也是共存於蓋婭的我們認識拉圖的最佳導引。 💡好評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洪廣冀|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 林新惠|小說家 陳宗文|國立政治大學
    Thumbnail
    第一本接觸的哲學家著作,是笛卡兒的《沉思錄》,知名的「我思故我在」名言,便是出於這本書。 內容看起來簡單好懂,篇幅也不長,感覺適合入門新手,但後來又看了數遍,覺得要透徹理解還是有些難度,需要有點耐心。
    Thumbnail
    《尼采與哲學》是在教導我們把批判性當工具,植入事件內部,找到價值,再藉由批判性橫向連通、縱向貫穿,再找到思維的系譜,最後看見永恆的邏輯。 而批判與價值都只是路上的風景,肯定價值後再漠視價值,只為不要讓價值所迷惑,還要活著,強烈地活著。
    Thumbnail
    這本《如果尼采是獨角鯨》光書名就很吸睛。尼采雖是偉大的哲學家,但晚年深陷憂鬱,最後發瘋,進了精神病院,人生可說是悲劇收尾。這本書的作者賈斯汀.葛雷格因此提出一個有趣的問題:如果尼采是隻不那麼會「思考」,「智識」沒那麼高的獨角鯨,他(或該說牠)的人生會不會過得更舒心、愜意呢?
    Thumbnail
    《悉達多.流浪者之歌》,距今近一百年前的小說,讀起來仍然歷久彌新。原因於我們在主角悉達多身上,可以看見各個時期的自己,如同看向河水看見過往自我種種悔恨,最終體悟到了人生的哲學。所以,不妨來一起看看這本書的短評吧。
    如今,在眾多的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德勒茲之名以及他創造的許多概念,諸如「根莖」、「逃逸之線」、「無器官身體」、「戰爭機器」、「流變」等,都是無法繞過的。若我們不想淪為誤用理論名詞或斷章取義之人,回歸文本的總是重要的。相對於二手的引介作品,原典還原的論證、研究關懷以及概念本身的複雜與厚實,在尚未被普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