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看到幾個朋友轉發的一篇貼文,內容取自於程式設計師與部落格作者保羅.格雷厄姆(Paul Graham)所寫的文章〈如何失去時間與金錢〉(How To Lose Time and Money )。我本來以為那是一篇文章的摘要,但我查了原文之後發現,他其實就只是把文章翻譯成繁體中文,然後用現代社群網站使用者習慣的分行方式改寫了一下,幾乎不存在原創性。頂多就是加入了一些中文使用者習慣的用語而已,連「刪減相對不重要的部分」或「與自己的經驗相連結」這些基本應該做的事情也都pass掉了。
我不太喜歡這種作法,有點像把別人的圖片抓下來,加個自己的浮水印重新上傳的感覺,差別是他有說原作者是誰,所以一查就會知道。這讓我聯想到之前老高抄襲/洗稿事件時的一些討論,有幾個Youtuber都說其實自己也在做差不多的事,只是程度不同、比例不同、有進行交叉比對和重新編排而已。
但在我看來,這不該被理解為單純的程度差異。當然,我們所有觀察到的、正在談論的事情都不可能「100%原創」,在創作或表達的過程中,一定需要參考某些現有的資料或表達方式,但有沒有花心思去用自己的方式重新處理的差別是顯著的,讀者或觀眾不會分不出來。
「整理」、「重構」、或者「畫重點」、「懶人包」都是有價值的。學術翻譯當然也有,因為要把某些困難的概念用中文重新表述出來本身就是困難的。但在這個AI可以幾分鐘內做出具有基本可讀性翻譯的時代,翻譯一篇用日常用語所寫的一頁短文,我不認為能夠被稱為「有生產力的創作」。
*
前言說得太多了,我更想聊的其實是那篇文章的內容和啟發。先說結論,我認為作者格雷厄姆透過一個有趣的思考角度,在文章的上半部(關於失去金錢方面)提供了很棒的提醒;但下半部的類比(關於失去時間),卻並不那麼有道理。
從他的標題〈如何失去時間與金錢〉和文章的內容,我很快聯想到查理.蒙格最擅長的「逆向思考」。譬如說,當他在二戰擔任氣象兵的時候,他問自己的問題是「假如我想讓很多飛行員送命,最簡單的辦法是什麼?」。
蒙格得到的答案是,讓飛機在寒冷的氣候中飛行,以致於飛機結凍難以操控;或者在惡劣的、找不到降落機會的天氣中飛行,直到飛行員的燃油耗盡。透過這兩個答案,他更加知道自己要在工作裡面特別注意哪些風險。
在一場著名的演講當中,蒙格效法知名脫口秀主持人強尼.卡森(Johnny Carson),對台下的聽眾講述了「讓人生變得悲慘的方法」。讓我們能知道應該要避開什麼,並從中思考為了避開那些,該怎麼做。「如果我知道自己會死在哪裡,那我一輩子都不會去那個地方」或許是蒙格為了表達這套思考方法說過最極致的一句話。
*
曾經看過無數富人最後貧窮到近乎一無所有的格雷厄姆,在售出自己創業的公司之後,思考起了這個「如何失去金錢」的問題。
他意識到,要花光那麼多的財富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除了富二代之外,每個人都曾經經歷過並不富有的生活,格雷厄姆認為,要一個人在短時間內揮霍數萬美元而不產生自我懷疑和「自我放縱警報」是非常困難的。尤其,對那些財富是逐漸累積出來而非透過繼承或中彩券的人而言,他們肯定知道這種奢侈的消費行為將為自己帶來怎樣的麻煩。
然而,這些人卻有可能在錯誤的投資裡面一下子失去大量的財富。因為當他們做出那個會讓自己失去錢財的行為時,他們並不認為自己在「花錢」,而只是把錢從一種資產轉移到另一種資產。譬如說購買股票、債券、期貨、房地產或其他更複雜的金融商品,「錢沒有不見,只是變成另一種樣子」。
格雷厄姆的這個思考是重要的。因為人們確實最容易在投資(或以為自己在投資)的時候犯下這種問題,甚至在一段時間的投資之後,失去對金錢的實感。在金融App如此氾濫的今天,這件事情尤其如此。一但我們心中的「奢侈警報」被名為「資產轉移」的魔法破除之後,千元萬元甚至更多的金錢快速地從自己的帳戶中流出,直到無法承擔的中傷發生之後,才驚覺那些錢在外面繞一圈之後,其實不會如自己想像中的回來。
但接下來,格雷厄姆把時間跟金錢做類比,他指出人們會把時間花在「假工作」上,而沒有意識到自己在浪費時間。當我們躺在沙發上看電視時,我們知道自己在娛樂、在「奢侈地使用時間」。但當我們忙於收發e-mail或開那些沒有進展的會議時,我們卻相信自己花了一整天工作,應該至少完成了什麼。
在格雷厄姆年輕的時代或許這是一個重要的提醒。但在我們這個時代,我想其實很多人都已經意識到自己在「假工作」裡面浪費時間。我很難認為這跟「奢侈警報」有相同的邏輯。
我覺得更主要的問題是,工時實在太長了,且整個社會允許它無意義地那麼長。一些不願意看事實的老闆以為愈長的工時就能帶來愈好的效益,但那是個幻覺。我們都知道沒有人能在過長的工時裡保持「趕死線」或「辦大活動」時的高效率。所以更好的做法絕對是去取捨,去只承接那些最重要的工作,讓員工能有更多的休息時間和更高的效率、創造力與成就感。
然而,就像現在的公式化開放世界遊戲總要加入一大堆填充時數用的無聊隨機任務。這種灌水看似讓遊戲時數變得更長,讓遊戲變得更「划算」。但結果卻是,讓本來可以用來做更有趣的內容被稀釋。而高工時的工作也一樣,那些無關緊要和繁瑣的事情,讓更有成就感和生產力的工作時間被大幅稀釋,讓公司的人力無法更有效率地運轉起來。
這些工作既沒有生產力又不有趣,但人們還是去做了,並因此浪費了大量的生命。但與其說是人們心中浪費的警報沒有響起,更大的問題是,許多人不認為自己有逃離這種工作環境的選擇。知道這是浪費生命,但為了薪水只好去做。在這個意義上,和浪費錢或許的確有相似的地方,雖然知道投資可能會失敗,但就像永遠在極端壓力之下被迫前進的伊藤開司,一但陷入了那種處境和思考方式,想要「逆轉人生」,除此之外,還能怎麼辦?而如何改變社會,讓更多的人可以免於這種處境,或許才是「失去時間與金錢」這一問題的癥結與解方所在。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