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愛的藝術》談愛的問題不是對象問題,而是能力問題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關於失戀、分手,我們常常會說:「下一個會更好、下一個對象會更適合自己。」但是,憑什麼下一個會更好?我們之所以相信未來會更好或下一個會更好的理由,到底只是一種生存式的期望,還是我們真的從過去學到了些什麼?而這個「什麼」或許是一種經驗、一種感覺、一種自我知識上的成長,使得今天的我比昨天的我擁有更接近想望的能力。本書作者─德國哲學家暨心理學家弗羅姆(Erich Fromm 1900-1980)提出一個顯而易見,卻不容易實踐的問題,我們都知道什麼是愛,但是愛的能力到底是什麼呢?


我認為愛最可貴的是愛的「動機」,一種理想上是無條件式的動機(多少還是會受社會環境的價值所影響),而使愛成為可能的這個動機的「基礎」,決定了愛的性質(時間性、普遍性、藝術性等)。所以,愛是由動機而產生的主動的活動,而不是被動的。例如:愛人的人與被愛的人哪一個才是擁有愛的人呢?只有主動的去愛的那一方才真的擁有愛。於是,單戀算不算是一種愛,單戀的人有沒有可能失戀呢?有這方面經驗的人我想都會同意,單戀也是一種愛,它同樣讓愛人的人在過程中獲得了照顧、責任、尊重以及了解等愛的能力的實踐與分享的快樂,即便對方只有被愛的接受而沒有愛的給予。


但是,我們真的擁有百分之百主動的引發愛的動機的可能嗎?俗話說:「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人們因為有「緣」所以再一起。緣難道是我們可以掌握的嗎?而緣的背後所表現的,不就正是因為我在對的時間、對的地點、又剛好誘發了動機,所以才遇見了對的人。而我之所以會在這樣的時間、地點、遇見他,全然和我的目標、年齡、能力、價值觀、選擇等有所關係,如同物以類聚,今天在同一間公司上班或同一間學校上課,不過是因為我們的能力相似、生活範圍相近。除非是因為非自願的因素所導致,例如:當兵也許是男生在一生之中,除了國中的常態編班之外,最後一處能夠打破階級的階段,讓我們得以與不同階級的人互動、交流、生活,雖然某部分來說還是有物以類聚的因素,年齡(18~35歲)、性別(男性)、居住地還是差不多(中部大部分在成功嶺受訓、北部則在金六結),但是相較於自我選擇的工作、居住環境、對象,算是比較被動的結果。愛的動機雖然並非百分之百的主動,但是我們依然能夠百分之百的主動去掌握我們所能夠掌握的,而這就是愛的能力展現的所在。


根據內政部婚姻狀況統計資料,台灣2015年30-39歲未婚人口男性比例高達47%,女性比例高達33%,表示有愈來愈多人選擇晚婚或不婚。我想各位身旁多少都有這種人;條件很好,工作穩定、高學歷、年薪高、或有房有車等,但是卻苦無對象,為什麼呢?撇開不婚的人,那些想婚的人為什麼沒有辦法去愛呢?這便是愛的能力的問題。


下一個會比上一個還要好的原因,並非對方的條件更好、更完美、更理想,而是雙方彼此是否皆有愛人以及被愛的「能力」。這種能力,弗羅姆稱之為「愛的藝術」。藝術的能力,有天生的、也有後天努力的,相同的是,要想專精任何一種藝術的必要條件是─專注。我想大多數的人都同意愛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因為沒有了愛便會讓我們感到不安。但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又花了多少時間去學習愛的能力呢?有人說,學生時代一定要談個戀愛,因為一出了社會,愛也就不再單純了。或許這句話的意思是,一出了社會,我們就忘了愛的能力了。似乎我們總認為愛只是對象的問題、被愛的問題,而不是愛人那一方的問題。這將導致一個結果,就是當愛的動機被啟動時,我的愛是「墜入式」的愛,而非「屹立式」的愛,誤認為短暫而狂歡式的愛是成熟的愛,但那其實是「因為我需要你,所以我愛你」的不成熟的愛;而非「因為我愛你,所以我需要你」的成熟的愛。


愛如果作為一種藝術、一種能力,似乎便是能夠一生持續追求的,而經由能力的熟悉與成長,讓我們的生命更加的蓬勃,因著愛的給予而接受了更多的愛。愛的學習不在愛情片、情歌、言情小說之中,而在自身的行動,唯有真實的去愛、被愛,才能建立合理的信念,並以此作為判斷及思考的基礎。先從自愛開始吧(不是自私),因為能夠過好一個人的生活、獨立的獲得愛,我相信一樣能夠過好兩個人的生活。

2016/11/27

    avatar-img
    48會員
    576內容數
    「我以為别人尊重我,是因為我很優秀,後來才明白,别人尊重我,是因為别人很優秀。」——魯迅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辯證人生 的其他內容
    在還未意識到自由意志之前,就我們的直覺而言,我們相信人有選擇的自由,相信人們應該為自己的所作所為負責。但是當科學不斷發現人類在行動之前、在意識之前,似乎早已決定了意識的走向,我們如何再相信我們的直覺呢?這是否表示人們並沒有選擇的自由呢?(包括我打的這篇文章都是決定好的?)本書試圖搶救與科學衝
    科學革命是如何發生的呢?從地心說到日心說、從牛頓力學到愛因斯坦相對論與量子力學,是什麼使得科學不斷進步呢?又是什麼使得科學產生出新的信念(commitments)呢?本書從科學哲學的角度,提出科學革命的核心概念─「典範移轉」;科學隨著典範(paradigms)的移轉,而產生新的信念、新的理論
    盛夏的午後,在《哲學新媒體》發現了這個活動,看一看報名資格:「全國各大學各學系有志於哲學學術研究的大二以上到碩一同學」,擴充解釋就是「大二以上不管任何科系畢業或正在(要)念研究所等,對哲學有興趣的人都可以報名喔~」。本次活動為第二屆,因為今年寒假舉辦第一屆時報名踴躍,遂有了暑假的第二梯次。而
    《漢娜鄂蘭─真理無懼》是一部描述猶太裔哲學家─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於1961年以《紐約客》雜誌撰稿人的身分,至耶路撒冷參與審判當年二戰時負責籌畫運送猶太人至死亡集中營,被猶太人稱為「納粹劊子手」的阿道夫‧艾希曼(Adolf Eichmann)。鄂蘭曾於二戰時被送進法國的集
    「我們閱讀尼采,不是為了追隨他,而是要追隨自己」 德國哲學家─尼采(1844-1900),原計畫將《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分為6部分出版,最後只出版了4部分,未寫的最後兩部為描寫查拉圖斯特拉的布道工作以及最後的死亡。其不同部分完成於不同的年代,出版的日期為1883年至1885年。尼采以查拉圖
    哲學理論如此艱澀又隱晦,哲學家又為何會想要提出某些問題和理論呢?在談論哲學理論之前,答案或許可從哲學家的生活成長背景略知一二吧。《歡樂哲學課》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所誕生的一本以詼諧幽默又有點八卦的藉由探討哲學家的生平從而探究其哲學理論的哲學入門書。書中羅列了作者心中所喜愛的26位哲學家,時間
    在還未意識到自由意志之前,就我們的直覺而言,我們相信人有選擇的自由,相信人們應該為自己的所作所為負責。但是當科學不斷發現人類在行動之前、在意識之前,似乎早已決定了意識的走向,我們如何再相信我們的直覺呢?這是否表示人們並沒有選擇的自由呢?(包括我打的這篇文章都是決定好的?)本書試圖搶救與科學衝
    科學革命是如何發生的呢?從地心說到日心說、從牛頓力學到愛因斯坦相對論與量子力學,是什麼使得科學不斷進步呢?又是什麼使得科學產生出新的信念(commitments)呢?本書從科學哲學的角度,提出科學革命的核心概念─「典範移轉」;科學隨著典範(paradigms)的移轉,而產生新的信念、新的理論
    盛夏的午後,在《哲學新媒體》發現了這個活動,看一看報名資格:「全國各大學各學系有志於哲學學術研究的大二以上到碩一同學」,擴充解釋就是「大二以上不管任何科系畢業或正在(要)念研究所等,對哲學有興趣的人都可以報名喔~」。本次活動為第二屆,因為今年寒假舉辦第一屆時報名踴躍,遂有了暑假的第二梯次。而
    《漢娜鄂蘭─真理無懼》是一部描述猶太裔哲學家─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於1961年以《紐約客》雜誌撰稿人的身分,至耶路撒冷參與審判當年二戰時負責籌畫運送猶太人至死亡集中營,被猶太人稱為「納粹劊子手」的阿道夫‧艾希曼(Adolf Eichmann)。鄂蘭曾於二戰時被送進法國的集
    「我們閱讀尼采,不是為了追隨他,而是要追隨自己」 德國哲學家─尼采(1844-1900),原計畫將《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分為6部分出版,最後只出版了4部分,未寫的最後兩部為描寫查拉圖斯特拉的布道工作以及最後的死亡。其不同部分完成於不同的年代,出版的日期為1883年至1885年。尼采以查拉圖
    哲學理論如此艱澀又隱晦,哲學家又為何會想要提出某些問題和理論呢?在談論哲學理論之前,答案或許可從哲學家的生活成長背景略知一二吧。《歡樂哲學課》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所誕生的一本以詼諧幽默又有點八卦的藉由探討哲學家的生平從而探究其哲學理論的哲學入門書。書中羅列了作者心中所喜愛的26位哲學家,時間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愛情是人生中最深刻的情感體驗之一,然而,當一段戀情結束時,我們常常面臨強烈的失落感。失戀不僅僅是情感的痛苦,它還可能對我們的自我價值感、生活方式和未來的期望產生深遠的影響。本文旨在分析失戀的過程,提供有效的策略來恢復自我,並重新找到愛的希望。
    Thumbnail
    在戀愛中對於自我的迷失,但同時也發現了更多真正的自己。從過去的經歷中汲取智慧,希望在未來的愛情中能夠更加理性和投入。與我一起,讓我們一起學習如何在愛情中找到自己。
    Thumbnail
    事物本無好壞,不固化任何經歷,保持更開放的視角,你可以從任何境況到找到其積極意義。
    Thumbnail
    在人生中的低谷時刻,失戀、喪親等相關失去的體驗是大多數人都會經歷的。然而,這些挫折也是我們成長的機會,成為我們生命體驗的一部分。這篇文章分享了一些從失戀中成長與轉變的心得與體悟,並提供了建議與希望。有關失戀、關係溝通和自我認同的內容,可以幫助讀者找到支持和鼓勵。
    Thumbnail
    什麼才是愛情的本質? 會不會其實我們喜歡的那個人,只是自己美好的幻想? 為了成為一位能配得上他的人,經常也將自己改造得面目全非,像這樣逐漸將自己丟失的過程,真的能稱得上是喜歡?或是愛情中必要的犧牲嗎?
    Thumbnail
    可能我需要練習一下,上次可以這樣,不代表下次也可以這樣。
    Thumbnail
    看這個系列,原來是要想像前女友和先生的想法或處境。   繼續看下去後,想到自己,雖然我是主動提分手的,但會主動分手也是感受不到被愛啊!是誰提的都一樣,原因只有一個:「不被愛」,還有「愛人」或「被愛」也是同一件事,只是方向不同罷了。   ▓來說說「愛」,原來我有被愛   不是要說對於戀愛對
    分手後,可以悲傷難過,但你絕對不能忘了自己,要相信:「所有失戀都是在為真愛讓路」,你是值得被愛的,那個對的人正朝著你前行。
    Thumbnail
    愛情是人生中最深刻的情感體驗之一,然而,當一段戀情結束時,我們常常面臨強烈的失落感。失戀不僅僅是情感的痛苦,它還可能對我們的自我價值感、生活方式和未來的期望產生深遠的影響。本文旨在分析失戀的過程,提供有效的策略來恢復自我,並重新找到愛的希望。
    Thumbnail
    在戀愛中對於自我的迷失,但同時也發現了更多真正的自己。從過去的經歷中汲取智慧,希望在未來的愛情中能夠更加理性和投入。與我一起,讓我們一起學習如何在愛情中找到自己。
    Thumbnail
    事物本無好壞,不固化任何經歷,保持更開放的視角,你可以從任何境況到找到其積極意義。
    Thumbnail
    在人生中的低谷時刻,失戀、喪親等相關失去的體驗是大多數人都會經歷的。然而,這些挫折也是我們成長的機會,成為我們生命體驗的一部分。這篇文章分享了一些從失戀中成長與轉變的心得與體悟,並提供了建議與希望。有關失戀、關係溝通和自我認同的內容,可以幫助讀者找到支持和鼓勵。
    Thumbnail
    什麼才是愛情的本質? 會不會其實我們喜歡的那個人,只是自己美好的幻想? 為了成為一位能配得上他的人,經常也將自己改造得面目全非,像這樣逐漸將自己丟失的過程,真的能稱得上是喜歡?或是愛情中必要的犧牲嗎?
    Thumbnail
    可能我需要練習一下,上次可以這樣,不代表下次也可以這樣。
    Thumbnail
    看這個系列,原來是要想像前女友和先生的想法或處境。   繼續看下去後,想到自己,雖然我是主動提分手的,但會主動分手也是感受不到被愛啊!是誰提的都一樣,原因只有一個:「不被愛」,還有「愛人」或「被愛」也是同一件事,只是方向不同罷了。   ▓來說說「愛」,原來我有被愛   不是要說對於戀愛對
    分手後,可以悲傷難過,但你絕對不能忘了自己,要相信:「所有失戀都是在為真愛讓路」,你是值得被愛的,那個對的人正朝著你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