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21|閱讀時間 ‧ 約 0 分鐘

關於閱讀這回事(8):分類的順序與方法

知識本就有深淺,不同學科也有層次之差,分類的最主要目的是讓我們了解,自己在讀的這本書,應該屬於哪一方面,層次在哪,屬於確認自己定位用。你不會認為自己讀了超萌量子力學,就可以跑來跟我們物理人嗆自己是量力專家吧?我們也不會覺得你讀了這種圖畫書,程度爛到爆笑死。啊,就入門書,只是閒暇讀書增廣見聞,為何要在網路上找物理幼稚園生,表達自己的高明?這很丟臉欸。

上一篇提到的是概念,這篇要來經驗分享,筆者怎樣將閱讀內容分類,並逐漸融入的過程。

首先,當然要曉得自己在讀什麼書,購買的時候都可以先確認,是屬於百科、導讀、科普、專業等等不同層次。像筆者自己出過的兩本《阿共打來怎麼辦》,依照分類屬於科普(軍普),絕不能真的以為你讀完就有專業能力,這本書非但不是專業導讀的層次,連當軍事百科都不行。

由淺入深循序漸進閱讀,別跳級打怪徒增挫折

筆者會這樣說,是因為網路上看到很多人分享讀書心得,又剛好是筆者讀過的書時,往往發現分享的內容,有一點詭異。不是講得不好還是內容錯誤,是對讀者的友善程度不夠。

舉例,一本標榜簡單的導讀型書籍,心得卻提到很多專業名詞,對本科生來講當然是很正常,但一般人看到滿滿專有名詞,誰會覺得這是導讀類?導讀應該是要引導對這門知識有興趣的一般人,其程度應該只有入門,甚至是外行吧。又或是天文科普型的心得感想,卻充滿百科型的跳躍式敘說,一下講生物,另一下又跳到化學補充,雖然都是基礎知識,但很明顯的對沒概念的文科生,具有極大的障礙,閱讀不順,自然不會想買來當科普書。

所以,當你閱讀一本書時,要先確認自己正在讀哪一類,以深淺來區分,筆者不建議第一次就買專業級的書刊來讀,因為沒有累積。最好是以科普型、導讀型為主,百科類適合很輕鬆地翻閱,不適合做筆記。

編:比如像這種知識普及書籍

入門書能取得較純粹的知識,避開作者偷渡概念

這很重要,筆者必須說,網路發達後有很多教主,其行為跟圈粉模式與2度C相差無幾(編:正負2度C是陳文茜拍的環保影片,編輯我不想花時間多解釋),其誘導模式如下:

付費訂閱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