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4/15閱讀時間約 13 分鐘

實行誰的旨意?(馬可福音3:13-35)

一、上週回顧:當信仰厭倦時

上週的題目「當信仰倦態時」。為什麼會有信仰倦態?就像工作倦怠一樣,我們的理想與現實起衝突,卻無法調適內心的衝突,久而久之就會產生職業倦怠。信仰也在理想與現實間起衝突,要協助教會事工又要處理工作,久而久之產生信仰倦怠。

無論是信仰倦怠或工作倦怠,都源自現代社會追求「績效」而產生。工作需要績效,工作時間增加,所以休息與工作的時間無法平衡;信仰需要績效,辦很多活動,所以生活與信仰無法平衡。

所以我們陷入一個「高貴的謊言」中,這個謊言就是:我們相信拼命工作才是有價值的人、我們相信沒有收益就是浪費時間。

如德國哲學家尤瑟夫·皮柏(Josef Pieper)所說:

「完全工作是一種歷史上的邪惡勢力。······惡魔令人的價值混亂,導致我們不再為了生活而工作,反倒為了工作而活。」(《終結職業倦怠:工作為何將人榨乾,又該如何建造更優質的生活?》,喬納森.馬萊西克(Jonathan Malesic),博客來電子書)

我們為了工作而活,努力追求績效、成就,努力追求成功、賺錢,卻失去人存在的價值,迷失生命的方向與意義。

所以舊約神學家布魯格曼(Walter Brueggemann)說得很好,他說:

「安息日是『一種反抗行為』。」(《跟耶穌學安靜:戒除空虛的忙碌,活出輕省負軛的人生》,約翰.馬克.寇默(John Mark Comer),博客來電子書)

安息日是反抗追求績效、成就,不要自己當上帝,而是將自己的重擔交給上帝。如同上週的經文,耶穌說:

「安息日是為人而設的;人不是為安息日而生。」(可2:27,現代中文譯本,2019版)

所以有兩個回家功課:「當工作倦怠時,我如何藉著主日禮拜,重新得力?」、「當信仰倦怠時,我如何專注敬拜上帝,重燃信心?」盼望,今天我們能專心敬拜上帝,讓上帝的靈感動,重新得力。

二、十二使徒不懂事:耶穌選錯人?

今天經文一開始,耶穌揀選十二個人,稱他們為使徒,又對他們說:

「14我揀選你們,要你們常跟我在一起,也要差遣你們出去傳道;15你們將有趕鬼的權柄。」(可3:14-15,現代中文譯本,2019版)

為什麼揀選十二個人?我們可以理解是為了恢復以色列的十二支派,代表一個新的開始。不過,揀選幾個門徒沒那麼重要,重要是為什麼要揀選門徒?

揀選的目的:1.常跟耶穌在一起。2.差遣傳道。3.趕鬼權柄。這三點不僅僅提醒使徒,也提醒我們每一個基督徒:

  1. 我們被揀選要跟耶穌在一起,就是常常敬拜、禱告、親近上帝的意思。
  2. 我們被揀選要傳道,就是在生活中活出見證、傳揚上帝福音的意思。
  3. 我們被揀選有趕鬼的權柄,就是看見社會不公義的事情,要勇敢斥責的意思。

不過,這都是理想,現實不是如此。

如果我們注意看耶穌揀選的門徒,其中有一位叫「出賣耶穌的加略人猶大」(可3:19,)不僅僅猶大出賣耶穌,彼得還被耶穌稱為撒旦(可8:33)。使徒們還在路上爭論誰最偉大(可9:34),較明顯的是雅各和約翰在爭權奪位,要求坐在耶穌的左右邊(可10:37)。

所以耶穌揀選的使徒,即使常常跟耶穌在一起,受差遣去傳道,還有趕鬼的權柄,但耶穌所組織的團隊沒有好到哪裡。

我在牧會以前有錯誤的價值觀,我認為教會的長執、會友沒有見證,一定是牧師沒有帶好。但牧會以後,發現牧師根本沒能力讓長執、會友的信仰變好,也沒能力讓他們在生活裡面活出見證。

因為長執、會友是獨立個體,牧師不是希特勒,無法勉強我們的信仰,無法要求一定要來禮拜、讀經、祈禱、服事。

還有一點,牧師無法看透人心,也無法改變人心,只有上帝有能力改變人心。牧師只能盡自己的能力,努力教導聖經、關懷、服事做工,剩下來的就交給上帝。

所以回頭看耶穌揀選的使徒,雖然常常與耶穌在一起、傳道、趕鬼,但他們不一定了解耶穌的教導、活出上帝的旨意。

因此,我愈來愈能體會美國牧師奧伯格所說的:

「成熟的偉大標記之一,就是接受這個事實:人人有其『瑕疵』。」(《褥子團契》,奧伯格(John Ortberg),p14)

也可以體會西班牙牧師荷西所說的:

「上帝不會呼召已經裝備好的人,而是祂會裝備那些受祂呼召的人。」(《月光下的十字架》,荷西.路易斯.那瓦荷,p48)

耶穌不是呼召完美的門徒,祂是揀選、裝備有「瑕疵」的門徒。

所以在教會裡面,我們要學習放下,知道人人都有瑕疵,無論是牧師、長執、會友,我們都在信仰的道路上學習。而且我們要了解,常常跟隨耶穌的門徒、在教會盡心服事的人,未必認識耶穌的身份與教導。

三、風往哪吹:耶穌瘋了?還是被鬼附了?

下一段經文,連耶穌的親人也不一定認識耶穌的身份與教導。經文說耶穌回到家,為了幫助人,耶穌與門徒連吃飯的時間也沒有,

「耶穌家裡的人知道了這種情形,出來要阻止他,因為有人說:『他發瘋了!』」(可3:21,現代中文譯本,2019版)

耶穌的親人以為耶穌信上帝信到發瘋、不理性、走火入魔。

我們多少都有偏見,認為過度熱衷信仰的人不理性或過度迷信。或者初代教會為信仰殉道的人,我們都認為瘋了才會這麼做。

這是一種偏見,所以神學家加爾文:

「殉道者的死是為信仰作見證,而不像一些狂熱的極端份子(走火入魔),乃是一種堅定不移、理智地表現對神的熱誠,為神而死。(《加爾文基督教要義》,約翰加爾文,p54)

信仰是理智地、堅定不移的熱誠,不是極端份子。例如台灣追求民主的過程,有一位自焚的鄭南榕,我們會說他為民主走火入魔嗎?他瘋了嗎?

所以信仰與迷信最大的分別,信仰是理智、堅定不移,知道自己所信的是什麼;迷信是非理性的,不明白自己所信的,甚至容易聽信謠言。

耶穌的親人聽信謠言,沒有理性評估耶穌的身份,所以要阻止耶穌發瘋。第二個謠言,就是從耶路撒冷來的經學教師,他說:

「他被別西卜附身!他是靠鬼王趕鬼的!」(可3:22,現代中文譯本,2019版)

耶穌被鬼附身,這個謠言是最大的諷刺。

如果往前看3章11節,那些被汙靈附身的人一看見耶穌,俯伏在耶穌面前說:「你是上帝的兒子!」鬼知道耶穌的身份是「上帝的兒子」,人卻認為耶穌「瘋了」、「被鬼王附身」,這兩個對比很諷刺,人比鬼還不如,甚至人比鬼還恐怖。

謠言最恐怖的地方,就是將事實「扭曲」。

先來看一張圖,請問A點與B點的亮度有沒有一樣?

《集體錯覺:為什麼我們寧可欺騙自己,也不敢跟別人不一樣?》,陶德.羅斯(Todd Rose),p184)

如果用線擋住兩旁(如下圖),會發現A點與B點其實一樣亮。

《集體錯覺:為什麼我們寧可欺騙自己,也不敢跟別人不一樣?》,陶德.羅斯(Todd Rose),p185)

美國心理學家陶德的研究認為:

「大腦不但有濾鏡,還有修圖功能,我們對他人或對群體的推斷,往往跟上面棋盤方格一樣扭曲。」(《集體錯覺:為什麼我們寧可欺騙自己,也不敢跟別人不一樣?》,陶德.羅斯(Todd Rose),p186)

大腦有修圖軟體,例如成語「情人眼裏出西施」,或是父母都認為自己的小孩是天才兒童。這些都無傷大雅,最擔心的是大腦的修圖功能,透過謠言扭曲事實。

例如說耶穌瘋了、被鬼附,這些謠言讓大腦產生修圖功能,扭曲耶穌是上帝兒子的事實。可能耶穌的親人會誤解,可能跟隨耶穌的門徒會誤解。

所以哲學家康德才說:

「人性本是扭曲的素材,不可能從中產生直截。」(《法律是什麼?法哲學的思辨旅程》,長谷部恭男,p95)

人性本來就容易被謠言帶風向,風往哪吹我就往哪跑,媒體怎麼報我就怎麼信。誰掌控話語權、媒體、文字,誰就能掌控人心。

日本社會心理學家松田美佐:

「想要平息謠言,僅僅澄清事實的真相是不夠的,我們還需要削弱其迷思性和故事性。」(《跑得比真相更快的謠言:要判讀的是訊息,還是人心?點出正確知識道路的「資訊傳播心理學」》,松田美佐,p138)

四、以正視聽:誰能把武士綁起來?

所以下一段經文,耶穌不僅僅釐清真相,還要削弱迷思性和故事性。

耶穌用比喻對眾人說,撒旦怎能驅逐撒旦,國家與家庭如果自相紛爭,國與家必然破碎。所以撒旦的國若是自相紛爭,撒旦國終必滅亡。(可3:23-26)

這個比喻就是說:我不可能被鬼附身,也不可能靠鬼趕鬼。

耶穌又用另一個比喻,他說:

「沒有人能夠進武士的家,奪取他的財物;他必須先把武士綁起來才能夠洗劫他的家。」(可3:27,現代中文譯本,2019版)

武士指誰?如果武士是指耶穌,意思就是說撒旦要比耶穌強,才能搶他的家。如果武士是指撒旦,意思就是說耶穌要比撒旦強,才能搶他的家。

所以這個比喻就是說:無論誰要綁住武士,一定要比武士還強,所以不可能用鬼趕鬼,一定要比鬼還厲害。

耶穌用理性釐清謠言,用比喻削弱謠言的迷思性與故事性。

不過耶穌接下來的話不好理解,耶穌說:

「28我實在告訴你們,人所犯一切的罪和所說一切褻瀆的話都可得到赦免;29但是褻瀆聖靈的人永遠得不到赦免,因為他所犯的是永遠的罪。」(可3:28-29,現代中文譯本,2019版)

要理解這段話,首先要釐清「什麼是褻瀆聖靈?為什麼褻瀆聖靈是永遠的罪?」

褻瀆聖靈的關鍵在3章30節,因為有人說:「他是汙靈附身的。」(現代中文譯本,2019版)

何謂褻瀆聖靈?

簡單來說,就是把上帝的身份或主權,扭曲成魔鬼撒旦的身份與主權。耶穌是上帝的兒子,怎麼可以說被鬼附身;耶穌靠上帝的主權趕鬼,怎麼可以說是靠別西卜的主權趕鬼。所以惡意扭曲上帝的主權,就是褻瀆聖靈的意思。

例如,早期英國有褻瀆聖靈的法律,如果褻瀆聖靈會被抓去關。在1922年的真實案例,有人將耶穌比喻成小丑被判入獄,直到2008年英國才正式廢除「褻瀆聖靈」的法律條文。(如果有興趣可以上維基百科打「褻瀆」兩個字,就會出現此案例。)

所以褻瀆聖靈等於毀謗上帝的主權,顛倒是非的意思。

不過,為什麼褻瀆聖靈是永遠的罪?

我們基督徒認為救恩來自耶穌,耶穌可以赦免我們的罪。我若會褻瀆聖靈,代表我根本不相信耶穌的救恩,也不相信耶穌可以赦免我的罪。所以對耶穌來說,你既然不信耶穌才會褻瀆,你就永遠無法得到赦免,就是永遠的罪。

馬可福音的時代,趕鬼的事情很平常,有很多宗教都可以趕鬼。不過,馬可想要強調耶穌的身份,所以耶穌靠誰趕鬼很重要。

因此,耶穌的門徒、親人是否理解耶穌的身份?他們是聽信謠言,還是能明辨是非?耶穌是發瘋,還是信仰堅定?祂是上帝的兒子,還是被鬼王附身?

五、親戚麥計較:誰是耶穌的親人?

所以下一段經文,耶穌的親人來見耶穌的時候,耶穌就問身邊的人說:

「誰是我的母親?誰是我的兄弟?」(可3:33,現代中文譯本,2019版)

如果只看這節經文,我們會認為耶穌不孝順,如同台灣俗語「信基督教,死沒人哭」。不過,我們要延續上一段經文的故事。

耶穌故意問「誰是我的親人?」,是要讓親人、門徒、跟隨耶穌的人知道,祂不是瘋了,也不是被鬼附,祂來的目的是要實踐上帝國的旨意。所以耶穌環視坐在周圍的人,說:

「34你們看,這些人就是我的母親,我的兄弟!35凡實行上帝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兄弟、姊妹,和母親。」(可3:34-35,現代中文譯本,2019版)

實行上帝旨意的人才是耶穌的親人、門徒、基督徒,那些不實行上帝旨意的人,就是褻瀆聖靈的人。

有一位從聖方濟會還俗的神父布仁南.曼寧(Brennan Manning)說的很好:

「信仰其實不是我們所信的總和,亦非說話或思考方式;信仰是一種生活方式,僅能透過生活的實踐,將它表達出來。」(《有身體的教會:在疏離的數位時代擁抱群體生活》,邁克.福斯特(Michael Frost),博客來電子書)

如同耶穌的十二門徒,雖然常跟耶穌在一起,聽耶穌的教導、有趕鬼權柄,不過門徒在生活中沒有實踐信仰,同樣用世俗想法定義耶穌、爭權奪位。耶穌的親人或跟隨的人,同樣容易受謠言影響,一不小心會扭曲上帝的旨意。

有一位加州大學哲學家胥維茲蓋伯(Eric Schwitzgebel)在2008年做一個哲學實驗,他想要確認哲學系的師生,是否比一般系所的師生還要有道德倫理。經過四場哲學研討會後,發現哲學系的師生在講師分享的時候容易竊竊私語、把垃圾留在座位的比例也比較高。另外,也發現圖書館倫理學的書籍比一般哲學書籍容易遺失。因此,對道德倫理特別有興趣的人,不代表比其他人更容易實踐道德。(《哲學哲學雞蛋糕》,朱家安,p85-86)

同樣的,對基督信仰感興趣的人,不見得會實踐信仰;在講台傳講上帝之愛的牧師,不見得會實踐愛人如己;熱衷參與教會服事的人,不見得在生活中熱於助人。

所以法國牧師夏爾提醒我們基督徒:

「真切的生活,是在日常裡無論從事什麼活動,都不忘實踐正義、愛、真理、自由、良善等更高層次的美德。」(《簡單,也是一種哲學》,夏爾.瓦格納(Charles Wagner),p28)

我們要時時提醒自己是基督徒的身份,因為人的大腦有修圖功能,容易受世俗謠言影響,忘記自己是上帝兒女。所以無論我們做什麼事,都要謹記,「在生活中要實踐信仰」。

這禮拜的回家功課:「我要如何時時提醒自己基督徒的身份?」、「我在生活中要如何實踐信仰?」

盼望,我們的信仰不是只活在言語、思想中,還要實踐在生活中。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