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的規劃總趕不上變化,但順勢變化後,我不得不調整該處理事情的優先順序,但卻發現,這個變化幫助了我在面對之後的事情更加順暢。
這是連兩週的反思,卻有點異曲同工之妙。一週是為了加緊腳步,卻掉入了舊習,離開了清淨,而一週是平靜的節奏,卻讓我看到顧守好清淨的困難,也離開了清淨。分享生活體悟:
趕、急的時候,就容易有自己的預設立場,容易和別人的想法產生衝突。若和人合作,等待時的不耐或是進度不如預期時,常會讓自己無法靜心,一心掛念此事,反而亂了兼顧其他事情的節奏。只要自己的心不安,很多莫名雜七雜八的念頭就會跑回來干擾。其實這些因心不安生出來的雜草,都是無濟於事,可以不需裡會,但這些雜草會出現則是因為自己曾很認真看待他們,曾絞盡心思的想過,也常常替身心帶來很大的負擔,甚感疲倦。
心不安,往往是將心寄放在自己所想的、想認知或自己的表現上,若和自己想的不同,就開始打結,情緒起了波動,耗住了時間,也打亂了作息。而我就又不小心踏入了,身體也感到沉重不適。我有點自責,還依稀猶存年初類似的感受,花了我近一個月的時間才慢慢恢復心境,步上軌道,想起那時師父要我們以感念之心來唸經文,隨著經文的音調進入心靈裡,慢慢的感覺到清空,我便常常這樣做來清淨自己,保持那份清淨,才漸漸抽離那些雜思、倦怠、失去動力的自己。我趕緊靜靜地對著內心唸起聖號,也就慢慢平靜放鬆下來。
而接下來的一週,似乎就讓我有機會考驗自己,真有將清淨顧守好嗎?清淨音是祥和的、仁慈的、穩定的。若有情緒起伏,說話的音自然跟著起伏帶有情緒,也一起將自己的認知一傾而吐,批判著對事情的看法。我們會有情緒往往都是因為這些內在既存的認知,引導我們對事情有不同的見解,進而可能產生衝突。
當時,我發現一些事情的做法,可能會導致之後有些人情緒不好,那時我有點心煩,該怎麼應對,而我當下的反應與回話,語調高了,情緒也高了。當我聽到別人給我的回應,平淡柔和的說著:事情這樣就這樣吧。這音調既平和又淡然,似乎將心境顧得好好的而說出來的話,相較上一句的我,我的音似乎已升了好幾個音,不僅又粗又硬。我簡直楞住了。有管好自己的心境嗎?還是任由自己的情緒和認知帶著走了?這件事就帶給我幾個感觸:有時候在不確定怎麼做怎麼說時,靜靜的不回話,將心顧好反而是最重要的;而在確保要說的每一句話時,都是把心顧好的時候,說出來的話都是平和、平順。
而為什麼要這樣呢?這樣的自己是不是很沒有主見、沒個性…?但就那句讓我楞住的回話裡,我深深感受到的是那種全然接受,放下自己會對事情評論的認知,反而心平氣和。他選擇顧好心境,也等於他選擇不以情緒、認知來面對這件事情,而這樣的結果不僅對自己好、也對周遭的人好、對事情的發展都是好的。而我也開始更謹慎注意自己想說的話,聽自己的音,更重要顧好自己的心境。當哪天拿起自己的情緒和認知的機會愈來愈少時,那時的心境一定是非常開闊,人的大器與沉穩不就是這樣來的,包容的愈多,放下的也愈多,看淡也愈多。
這週的寫作也帶給我很深刻的體會:(有興趣的話,可以點閱標題連結看全文)
一篇是心經啟示中7.我真的沒能力嗎?[心經啟示1-5] (原文連結):
這是我學習啟示後,如同轉換不同的心境,讓心慢慢的沉靜、沉穩下來,重新塑造我學習的心靈環境,開始有自己的學習節奏,慢慢看到自己在前進、在挑戰自己。
另一篇是道德經第十二章 為腹(原文連結):
是否也曾想過我們的五官、感官、行為,每天接收到的訊息、感受到的環境感知,每個言行舉止是在幫助我們的心回歸清淨裡面,還是愈來愈不平靜。它們是受什麼支配呢?想法、慾望、還是清淨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