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29|閱讀時間 ‧ 約 23 分鐘

隊友的超能力

週日早上我們一家四口打算出門走走。而前一晚半夜因為在調整baby M的作息,讓我早上非常的睏。幾經掙扎,放棄了大好的補眠機會,決定還是一起出門走走。路上我們先停了鄰居家拿了東西。

不知道是否因為早上吃了有一點糖份的優格的緣故,S從準備出門時就開啟了唐三藏模式。身為一個睡眠不足人士,聽到那些不斷重複的話語就像緊箍咒一樣讓我無法招架。我只好開啟活屍模式。

S知道要去鄰居家先拿東西時就問了幾次那是什麼。我回了「coupon」、「折價卷」、「買奶粉的東西」等等,似乎都不能讓她滿意。當我拿完一回到車上,她又緊追著問我拿了什麼。我當下理智線就斷了。

對,我睏起來理智線就是這麼短。

逼問一個睡眠不足的人折價卷的定義是什麼根本就是一種身心虐待。(我寫的時候也是微睏)(其實是好像沒清醒過)

我不耐煩的說:「折價卷!妳不是已經問過了!」

S:「媽媽,妳在生氣嗎?」

我:「……對不起,媽媽沒睡飽就會很沒耐心。我現在要休息一下,我沒辦法一直回答問題。」

S:「那等妳休息好了就會跟我說嗎?」

我:「對。」

隊友的一個超能力是當我在時,他便能在S面前隱形。對話完後我就得到了隊友的隱形斗篷了(僅限於到達目的地之前)。

/

「我沒睡飽就會很沒耐心,沒辦法一直回答問題。」讓孩子知道我生氣是我的問題而不是她的問題。

在了解正向教養前,我直覺的回應會是「妳很吵」「妳嘴巴可以閉起來一下嗎?」。但幼年時期是建立我們對自己認知藍圖的關鍵時刻。身為孩子最重要的人類,我們的一言一語都會影響他未來對自己的認知。

福特汽車創辦人Henry Ford說過:「你覺得你做得到,或覺得你做不到,你都是對的。」

許多當今的研究結果也都支持了他的這句話。這是為什麼我們在孩子還小時就應該幫他們建立對自己正向的認知。

在傳統教養中,感受是不重要的。變成大人後,我們也和自己的內在連結不夠。常常無法好好表達自己當下的感受。生氣擔心時,就去指控他人。「你________!」是基本句型。我們批評、說教,還時常會用其他理由來發揮,但就是不願意表達真正的情緒。

我們都忘記用「我」來與對方溝通。練習用「我覺得」做句子的開頭是誠實溝通的第一步。

「你可不可以動作快一點?每次都慢吞吞讓人家等!」

「你不可以自己坐公車,外面治安很差。」

「你很吵耶!你看餐廳裡有人講話那麼大聲的嗎?」

或者

「我覺得有點不耐煩了,因為常常都要等你等好久。我希望你可以快一點。」

「我會擔心你自己坐公車,因為最近治安不太好。我希望等你再大一點我們再來討論。」

「我覺得有點不好意思,因為餐廳大家都很小聲。我希望你也能小聲一點。」

哪種對話模式會讓你覺得比較能同理,提高想配合的意願?

/

快到公園時,S聽到我與隊友開始對話了。

她馬上說:「媽媽你休息完了嗎?」

我說:「對啊!」

S:「那你剛剛跟鄰居拿什麼?」


還我隱形斗篷來。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