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5/31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布魯克林有棵樹:也很適合大人的美國青少年定番讀物


《布魯克林有棵樹》是本樸素的小說,寫20世紀初期、第一次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間,德國移民家庭在紐約布魯克林(Brooklyn)的生活。諾蘭家人口單純,爸爸強尼、媽媽凱蒂、敘事主角法蘭西、她的弟弟尼力、以及偶有往來的外婆和阿姨們。

諾蘭家是貧窮的,而諾蘭家在布魯克林的這棵樹,習性「就像窮人一樣」:

有人稱它為天堂樹,因為不管它的種子落到什麼地方,都會長出一棵樹來,向著天空努力生長。這樹或長在四周圍滿木籬的空地上,或從棄置的垃圾堆裡鑽出來;它也是唯一能在水泥地上生長的樹。

他們雖然貧窮,但卻不見得窮酸。爸爸強尼即使內衣破大洞,也會穿上燙得筆挺的簡易襯衣、戴上「紙領子」和華麗的裝飾鈕扣。

媽媽凱蒂則允許法蘭西將咖啡倒掉,因為「偶爾有點東西浪費也不錯,好歹能體會手頭有錢,不用東拼西湊的感覺」。而她們在法蘭西畢業時,奢侈地去了冰淇淋店,更奢侈地給了服務生好幾倍小費,凱蒂說這是「多花兩毛錢的富貴感」。

小女孩法蘭西對快樂的定義,充分顯示她的個性和世界觀

快樂是一碗零食,獨自一人在家,看著樹影搖曳,任下午時光溜走,和世界和諧共存。

長大之後——呼應她引用的左拉(Émile Zola)——法蘭西的充實生活就是「養個孩子,栽棵樹,寫本書」。與世無爭的美好。這是她「神秘如夢境」的布魯克林。


本書多次被選入美國的兒童少年文學教材,算是非常大眾的平實讀物。這或許也跟書中不時提到的「正確」意識型態有關。

對主角家庭這種先人逃到美洲大陸後、在美出生的「第一代」歐洲移民來說,比起歐陸的世襲封建制度,美國就代表著自由。

作者Betty Smith(據說成長際遇跟法蘭西非常相似)三番兩次藉由人物之口說出:「這是個自由的國家」,在她們的心中,自由就是人人有權搭乘的公共馬車——但不是免費,免費就成了社會主義國家了!自由就是未婚生子的女性在街上大方推著娃娃車。自由就是,透過教育,「她們擺脫了污穢骯髒的底層」。

閱讀寫作持續地滋養著布魯克林的天堂樹,向著天空努力生長。

故事結束在法蘭西即將離家讀大學,家人也各得其所的時候;如果這是一幅快照,那麼大概是其貌不揚但堅韌的小船,在港口準備揚帆出發的一刻吧。

就像很多溫馨的戲劇電影一樣,《布魯克林有棵樹》裡也有個溫和而充滿智慧的老奶奶角色,是法蘭西的外婆瑪麗。當法蘭西在全書結尾處想起已故的外婆,就想起她說的:「看任何事物,都要像是第一次或最後一次看到」,這樣的話,我們在世上的日子將絢麗多姿(filled with glory)。

此中禪意,橫跨近1個世紀,仍然歷久彌新。祝福每位讀者都能順利前往夢中的彼岸。


感謝您的閱讀、參與和贊助支持,讓我們持續分享宇宙和心靈的共鳴。This is it.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