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6/15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與成功有約》讀後感(上)

https://moo.im/a/18hijE

封面

封面


已經讀完第一次《與成功有約》(30週年全新增訂版),覺得書中所說的七個習慣(主動積極、以終為始、要事第一、雙贏思維、知彼解己、統合綜效、不斷更新)很有道理,自己似乎也能有能力學習並實踐這七大習慣。於是,我透過二讀,一次為一個習慣整理重點,並仔細思索自己能如何實踐這個原則。

習慣一:主動積極

書中重點整理

  1. 專注做好你能控制的事人性是否為環境與制約作用的產物?解釋人類在面對刺激所做反應的決定論有三大類,分別是:基因決定論、心理決定論及環境決定論。基因決定論者認為人性乃受遺傳決定;心理決定論者則認為,兒時所受到的教養經驗將決定成人階段的性格;環境論者主張周遭的人、事、時、地、物都是影響人之本性的因素。 然而,人其實能夠超越刺激與回應,享有「選擇的自由」。這是因為人特有的四種天賦:自覺、良知、想像力及獨立意志。如何透過言語讓自己「主動積極」:
    • 試試看有沒有其他可能性
    • 我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緒
    • 我能選擇恰當的回應
  2. 造成影響,不要被影響(影響圈v.s.關注圈)-有貼標籤每個人都有關注的事物,可能是私人的問題如家庭、學業、事業、和他人的關係;也可能是公眾的議題或各式小道消息,稱之為「關注圈」。在這些所關注的事物當中,如果是自己能夠造成影響力的部分,則形成「影響圈」。主動積極的人會設法擴大影響圈,以提升自身的修養來影響他人;反之,被動消極的人,則讓關注圈限縮影響圈,將責任推卸給受外在環境影響,而不斷放棄自身原有的能力。影響圈中的三類問題可分為:可直接控制的問題、可間接控制的問題及無法控制的問題。
    • 可直接控制的問題:解決之道在於改變習慣。
    • 可間接控制的問題:有賴改進發揮影響力來解決。
    • 無法控制的問題:以微笑、真誠平和的態度,接納這些問題。

心得啟發

所謂習慣就是日積月累的行為反應,想要改變舊有的習慣真的不容易。習慣一─主動積極,讓我重新認識到「刺激與反應的距離」,也就是生而為人,我們的天賦讓我們能抑制衝動、進行反思,我們其實是能夠在面對刺激時,主動選擇如何回應,而非單單只是受到決定論影響而被動採取作為。

於是,當我總是說「都是因為太累,所以才容易被小孩激怒!」或是「都是小孩一直胡鬧,所以我才會對他大吼大叫!」,其實都是被動消極的回應。上述這種自以為合理的藉口,雖然輕鬆就能推卸責任,但自己能做選擇的能力也隨之消失。

讀完書,我反覆想著:「我能選擇回應的方式!」,希望把這句話烙印在腦海、烙印在心裏。希望當我又想對小孩咆哮的時候,我的內心會告訴我:「我能控制自己的情緒!」。 然而,下班回到家,帶著一身疲累面對吵鬧的幼兒,要控制自己的情緒真的好困難,但要改變舊習,就一定要刻意練習。

書中劃線內容

  • 人的品德基本上是由習慣所組成,俗話說:「思想決定行動,行動決定習慣,習慣決定品德,品德決定命運。」
  • 不幸的遭遇固然會使人身心受傷,但是基本人格可以不受影響。
  • 在所有進步的社會中,愛都是代表動作,但被動消極的人卻把愛當作一種感覺。 →如果對親密伴侶失去「愛的感覺」,那麼該採取的是去愛他的「行動(作為)」,而不是直接放棄離開。
  • 被動回應的人憑衝動做選擇。他像一罐汽水,當生活搖動他,罐內壓力升高,他會突然爆炸。 被動的人充滿碳酸氣泡,主動的人不一樣,他像水。隨便你怎麼搖晃,他還是保持鎮定、冷靜、節制。

習慣二:以終為始

「以終為始」我不只一次在其他書籍裡看到,不管是時間管理還是成長勵志類別,這都是一個一再被提起的概念。原來這個概念是邁向成功的七個習慣之一。

雖然作者用了三個章節講解習慣二,但總結起來,重點只有一個─確立自己的人生價值,訂定自己的人生憲法及憲章。於是,在這個章節裡,必須靠自己實際演練,才能有所收穫。

  • 人生的終點,在自己的告別式中,希望從親朋好友口中如何描述自己?自己對周遭人們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 根據不同的角色,寫下個人使命宣言(職稱/夫妻/父母/子女…)
  • 試著寫下理想的一生

實踐習慣二的技巧:運用想像力來挖掘內心深處真正的感覺,善用視覺化與肯定句,將內心的渴望化為腦海中實際可見的畫面,畫面愈是清晰,愈能讓自己跟隨自己的價值觀及使命宣言前進。

一時半刻我也無法鉅細靡遺的紀錄自己的人生憲法及憲章,況且,就算真的完成了,應該也很難坦率公開給眾人知道吧!

不過,我還是想分享目前想的到的部分:

在我的告別式上,我希望我的家人會感受到我帶給他們的,溫暖而堅定的力量;我希望我的朋友乃至辦公室的長官、同事們,會說我樂於助人、善解人意;我希望偶爾見面的鄰居會說我是個笑臉迎人、好親近的人。


對人生終點有了想像與期待之後,每一天的日常活動裡,就要時刻提醒自己想成為的樣子,依照自己的價值觀來待人處事。

書中重點整理

  1. 從開始就清楚知道自己的目標
    • 時刻謹記人生使命 -想像自己的告別式,希望親朋好友對自己會有什麼樣的描述,自己對周遭人帶來什麼影響?
  2. 改寫人生腳本
    • 排除不合宜的價值感與制約
    • 寫下生命憲法
    • 釐清生活重心–以原則為生活重心
  3. 改變觀察世界的視角
    • 寫下個人宣言 -選取角色,撰寫劇本
    • 試著寫下理想的一生
    • 善用視覺化與肯定句 好的肯定句有五個基本元素:個人化、正向、針對當下、可視覺化、充滿情感。 範例:「我(個人化)感到非常滿足(充滿情感),因為我(個人化)今天(針對當下)採取帶有智慧、愛、堅定與自制(正向)的態度來處理孩子的淘氣行為。」
    • 多加演練,熟而無畏

習慣三:要事第一

書中重點整理

又是一個在眾多書籍裡被提到的概念─依照重要/不重要、急迫/不急迫區分的四類事務。

  • 第一類事務:既急迫又重要。有時間壓力、臨時突發狀況、各種危機屬於此類,人生在世無可避免。
  • 第二類事務:不急迫卻重要撰寫人生使命宣言、做好財務規劃、終身學習等有助於個人發展的事項。
  • 第三類事務:雖急迫卻不重要接聽不重要的電話、回覆訊息及電子郵件等;每日例行性的瑣碎事務等。
  • 第四類事務:不急迫也不重要追劇、看電影;滑手機瀏覽社群媒體、玩手遊等。

「要事第一」指的是將「第二類事務」列為優先事項,對於會干擾執行第二類事務的其他之事,都應盡可能排除。偏重第一類事務的人,容易成為總是在收拾殘局的緊張大師;偏重在第三類事務的人,則是將大部分時間留給他人的好好先生;偏重在第四類事務的人,只顧享樂,毫無責任感;因此,唯有偏重在第二類事務,才能讓自己過著自律、有遠見、有理想的生活。

自我反思

下圖是根據我目前生活所想得到的事務。

還好我的日常生活沒有太多急迫又重要的第一類事務,最多就是家人身體不適時,需要面對的照護問題。

而每日最常面對的應該是第三類問題,也就是頻頻照顧幼兒,處理孩子們的疑難雜症。

為了讓自己有更多時間來處理第二類事務,我也還在持續練習有意識地拒絕第四類事務,好讓自己在精神層面可以過得更豐富。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