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出生,是不是比較好?厭世時代的生命哲學|3.叔本華的反出生主義
叔本華思想中一個重要的觀點即是「存活意志」:
根據叔本華的觀點,「意志」的本質是「存活意志」。這種「存活意志」是盲目、不可能抑制的衝動。包括無機物、植物、動物、人類的自然界背後,都是由「存活意志」驅動而運轉。也就是說,無論如何都不屈不撓努力活下去的存活意志,就是驅動自然界運轉的一切力量。
這有點接近《自私的基因》中提及的:
基因極度自私。它為了達成複製自己的目的,把我們這些生物當作機器人,暗地操弄著我們求生繁殖,演化出各種行為,舉凡:雌性會慎重審視追求者、雄性必須搶地盤才受青睞、布穀鳥幼雛會把養父母的蛋扔下樹、幼鳥餓了會哭叫、雄鹿長出美麗的叉角、瞪羚看到敵人會跳高示警、猴子彼此抓蝨子、乃至蜜蜂分工合作的社會生活,都是自私基因的產物。
不過,基因沒有意識,怎麼能夠既「自私」又「合作」呢?道金斯藉本書告訴我們,這些無關好壞、無關對錯,都是天擇的結果。然而,基因也讓人類發展出能思辨的大腦,使得地球上只有我們可以擺脫基因的控制。—《自私的基因》
似乎也與佛法中的「俱生我執」、「薩迦耶見」有關。
「我」死後不會被摧毀的「存活意志」,在「我」死後會怎麼樣呢?那就是轉化為其他人的生命重生。當一個人的生命結束時,驅動其存在的「存活意志」會進入一個誕生在這個世上的新生兒內在,然後進行一個接一個的轉化,不斷地經歷多個人生。這可以稱作輪迴,但是它不是認知主體在輪迴,而是主體根源的「存活意志」在輪迴。新誕生的人類沒有以前的記憶,這是因為輪迴的只有「存活意志」,而知性並未進行輪迴。叔本華將這種「存活意志」的輪迴稱為「重生」,以便區別一般世俗的輪迴。
而在《業的力量:與死亡的恐懼共處》則提到:
我們需要明確地區別「再生」(rebirth)與「轉世」(reincarnation)這兩個概念。它們指的是不一樣的事情,雖然這兩個名詞經常被交替使用。本質上,轉世是指完全相同的一個人在另一世回來,這牽涉到有一個內在的自我,「靈魂」。佛教再生的理論並不認為完全相同的人在死亡後,隨後承接一個不同的生命。事實上許多佛教徒可能相信轉世這樣的事情,但不表示這就是佛陀的教示。思惟再生的問題時,我們不應該認爲相同的一個人,或有知覺的生物,被重生。—《業的力量:與死亡的恐懼共處》
關於輪迴的資料可參考〈中觀學習筆記〉專題下的整理。
叔本華舉出他唯一可能給予肯定的自殺方法。那就是自行選擇餓死。這是致力於禁欲修行的人完全消滅「存活意志」的結果。連攝取食物的意志也消除,結果便是完全不吃不喝而赴死。以這樣的形式自殺,就是完全消滅「存活意志」而形成的結果,這和執著「存活意志」而決定自殺有決定性的差異。叔本華並未否定藉由餓死來達成自殺。
這可以延伸到《斷食善終》一二冊、《自主斷食,慈悲而尊嚴的善終選擇》、《生命的非選題:為了追求尊嚴善終,人應該有死亡自主權嗎?》、《死於安樂》等書,不過叔本華並不認為應該有意志地選擇斷食:
必須區分出:有意志地選擇「從現在開始藉由餓死來結束生命」而導致的餓死,以及對生與死都毫無興趣、就連進食也喪失熱情,最終連把水和食物送入口中的意願都喪失而導致餓死的情況。根據叔本華的思想,後者是基於無存活意志而發生的餓死,因此可以給予肯定,但前者並非無存活意志,因此應該被否定。如果按照這種思路來考慮,日本所謂的「即身佛」應該也會被否定。他們選擇「透過自願餓死而成為佛陀」,因此並沒有從「意志」中完全自由。關於透過禁食方式的餓死,有耆那教的「薩萊克哈那」的儀式,是一種透過絕食脫離痛苦而死亡的儀式,今後仍需進一步研究。
總之,讀叔本華可以依稀看見佛法去除信仰後的另一種視野,我個人是滿喜歡叔本華思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