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11|閱讀時間 ‧ 約 25 分鐘

「私域行銷」是什麼?台灣的影視圈是否有妥善運用呢?從團購歷史來看私域流量對於 IP 建立的重要!

社群網站除了改變了許多人生活習慣以外,也改變了許多行銷的基本,從分眾行銷一直到私域流量,都讓許多行銷人才面臨崩潰,因為成功的模式基本上更難被複製了,有時候已經無關於我們的商品是什麼,更多時候尷尬的是『沒有人在意商品是什麼了!』也就是有時候品牌魅力會大於本身商品的需求性。

 

私域流量以及公域流量的差異


以台灣來講,『電影』本身就是這類型的商品,因為台灣電影的情懷以及代表性,讓一些人願意先忽略商品本身的內容,而更願意支持以及走進戲院,儘管這個氛圍隨著時間流逝而似乎越來越淡薄,但希望筆者本人還記得當年《海角七號》的那個年代,從新聞媒體一直到部落格的關鍵密碼都至少會有一個標籤是專屬於國片的。

 

但台灣的影像一直還沒有往更深層私域流量邁進,大多人都還是往內容以及傳統的社群操作為主,這一點其實深感可惜,因為當大多故事都在提倡『跨 IP 的同時』或許更深度的私域流量的可操作範圍其實應該會更密切以及需求度更高。

 

談到私域流量的規模經濟,核心在於如何有效擴展和管理這些自主掌控的流量資源,達到更高的運營效率和更低的成本。以『團購社團』為例,這是一個典型的私域行銷模式,通過用戶自發參與和分享,形成穩定的流量來源和高黏性的社群關係。

 

儘管團購是近年來大家覺得是相對成熟的買賣模式,可是這大約也是這 10 多年間才崛起的方式,基本上這是一個很系統化的過程,一開始大約 2008 年左右在 PTT 時代從 Buytogether版長期成為熱門版開始,大家會在標題上面寫清楚自己要買的商品,然後有需要的人會進入文章確認團購規則之後,一起購買,從此,開始進入更廣泛的物物皆可團的世代。

 

然後大約兩三年之後, FB 開始有一些不同的密閉式社團,則是以『團媽』為主,主要買賣的都是親子相關的用品,也是大約從這個時期開始,更多人習慣了團購(細節的團購故事就先不在這裡贅述)。

 

這邊要聊的不是團購本身的歷史,而是舉例稍微解釋『私域行銷』的概念,因為團購大約可以算是私域行銷的起點之一,除了涉及精準的用戶定位、強大的數據基礎設施、慢慢的也越來越往高價值的內容或服務、多渠道整合、自動化和智能化運營,以及用戶社群和口碑營銷發展。

 

而回到台灣的影視業在私域流量上的思考,大約就是社交媒體平台運營、官方網站和會員制度、電子郵件行銷和電子通訊,線上社群和討論區目前觀察都尚非黏著度高的品牌操作,更多是專案型的行銷概念,

 

但某方面來說,在近年來,或許更建議大家可以往更自媒體的運用上,這裡的意思並不是指僅僅是邀請 KOL 或是 KOC 而已,目前現況上可以看到的是影視口碑發酵的私域流量大約都更多發展在半密閉式的自媒體上,更多人開設了 Line 的群組或是社團,而影視工作者大約都是潛伏在這些群組之中低調的看觀眾討論,這點其實很可惜。

 

當然如果功力夠好可以引導討論是最好的狀況,但事實上是因為群組裡面有各式各樣的人,而如果是匿名社團的話如若操作不好,事情就可大可小,因此沒有足夠的信心,可能就不要自作聰明的控制輿論。


《德魯納酒店》滿月社長的 IG 是私域行銷的一環


現在的流量更多人習慣透明且清楚的業配手段,置入如無形之中往往一切就會變得無形,因此有些故事的本身或許就可以成立許多不同的私域,例如:角色本身的 IP ,《德魯納酒店》的滿月社長、《極道主夫》的料理 IG 都是類似的做法,除了讓行銷從跨螢之外,也延伸了不同的溝通模式;而韓國偶像的「泡泡訂閱」也是一種獨特且能有效提升黏著的方式。

 

目前台灣的影視在這一塊的缺乏,筆者觀察其實並不是缺乏行銷人才,更多的是對於新媒體的操作有太多錯誤的理解,或是過高的期待,因為私域流量需要更專注在『人為』上,儘管有許多 AI 工具可以輔助,但對於觀眾來說這個故事的『人味』顯得更為必須,需要創造有效的對話感同時要操作到有足夠擴張引流的魅力並不容易。

 

新媒體的操作需要對於網路生態深刻的觀察以及習慣,而不是形似而已,因為在網路上面對的都是網路原住民,那些『假裝』的操作,其實是很容易被發現的。

 

以上小小觀察,歡迎大家一起交流!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小資媽媽今天也很厭世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