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份全職工作在新加坡管理顧問公司,擔任商業分析師。當時是2022年下半年,新加坡已逐步走出疫情的陰霾,然而過去兩年在疫情的籠罩之下,已讓大多數公司都施行「居家辦公」,並且沒有因為疫情的結束而取消這項制度。
因此從我入職的第一天起,便是居家辦公的模式。剛入職還處在「社會新鮮人的興奮期」時,我會一週到公司2-3次,和同批一起入職的夥伴們社交閒聊,後期發現公司人很少,老闆們也經常不在,我到公司的頻率降為了一個月1次,只在公司舉辦大型活動時出現。
一出社會就讓我體會到「全新的工作模式」,讓我思路大開。
從「養成線上協作的習慣」,到「熱愛在線上完成工作」;從「居家辦公」,到「其實我也可以去我喜歡的咖啡廳辦公」,我開始為這種工作模式感到著迷,我的社群媒體也逐漸因我的興趣愛好,為我推送「數位遊牧(digital nomad)」,這個對我來說非常新鮮的詞。
「對欸,既然我能完全在線上完成工作,我其實也可以在別的國家辦公啊?」
得益於「混合型的辦公模式——可以選擇在公司辦公室或者在家工作」,我可以直觀的比較出哪個模式我更喜歡,哪個更適合我。
2023年開始,隨著全球經濟緊縮、AI崛起節省大量人力,許多大型企業都面臨成長動能不足,而把苗頭指向員工的生產力不足,因此越來越多公司取消「在家工作」的制度,加強對員工的管控來增強生產力,我的前公司也不例外。
然而,握有一定經濟基礎,體會過不同的工作模式,加上逐漸長出來的獨立意識,讓我重新思考「這會是我想要的生活嗎?」
我接著從內心動機、外部環境影響、理論依據,進行自我剖析:
在家工作的日子,我多了很多時間「自我對話」,加上工作之後取得「經濟上的獨立」,我意識到我與以往不同了,「我握有生活的主動權」,去選擇自己想過的生活方式。
管顧顧問都很愛framework,我認為「馬斯洛需求理論」讓我更能清晰直觀的面對自己。那就是我大部分的需求「已被滿足」(來到金字塔第二層的尊重需求),達成了許多世俗認為的成就,如畢業於頂尖商學院、進入世界500強公司並獲得高薪工作。
然而我還是感到不滿足,因為我還沒「達到自我實現」。我認為自己還有很多潛能沒被挖掘,我不想耽溺於「別人眼中不錯的工作」,而放棄掉「年輕時挑戰自我」的可能性。
因此,我決定再次「跨出自己的舒適區」,利用AI時代的新機遇,追求自我實現和開發潛能,而不是安於現狀,等著被科技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