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20|閱讀時間 ‧ 約 24 分鐘

說話的 “贏家”, 只贏在 「巧妙的變化」以及些許的考量。


    在正式的場合有需要開口說話的時候, 大部份情況都不是三言兩語,使用幾個字, 半句、一句話就可以達到效果。


    開口說話也就是口語的應用。也就是英語 “語言學” 領域所謂的 “oral language”。本質上,它就涵蓋著 “說”與 “聽” 兩個不可缺的部分。


    換句話說,說話的人當然需要考慮 “如何能夠吸引聽眾,引起他們的興趣”,才可能達成自己開口說話的目的, 也帶給聽眾實質的獲益。無論目的是要表達某種意願,像是買東西、買服務,或是為了傳達訊息、情感、想法,或者是在說出的話裡面暗藏著 “博取好感”, “影響或說服聽眾” 的動機。


    話的 “正向特質”, 雖然是 “說來話長” 的議題,涵蓋的因素眾多。不過,出自於我對語言學以及應用語言學的相關心得,我願意為朋友們簡列幾個重點於下,提供朋友們參考一、二:



    1.有足夠的內容 2.聲音動聽 3.說起了有條有理  4. 基於對聽眾的了解,而能說出投其所好的語句,與容易理解的內容。


    *說話的負面因素則是:


    1.單調或是沒有變化的措辭。

    2.內容空洞。

    3.缺乏興趣。

    4.太多廢字,或是重複出現,卻不帶實質意義的 “語助詞”,特別是到處隨興塞的 “喔“ 、“阿”、“呢”、“那”,和 “一個” 等等。

    5.沒有合理的句型結構。

    6.在意思上,或是思想的承接上,欠缺清晰的連貫。


    上面提到的六點也是 “輸家” 的最大因素。 主要趨勢是以自己習慣的方式脫口說話,而不重視 “反向的適當思考”(就是說話時,自問一下,聽的人願意 “借給耳朵” 又方便於理解話的正確意思嗎?)。


    另外,自創的韻律、結尾字的強壓、不自然的速度、太過高頻的聲音、僵硬的語調和 “韻律”、廢字的充斥,不夠簡潔,都是造成各種理解障礙的明顯因素。


    客觀地去收聽新聞媒體的報導普遍可以體驗到,任意趕著速度唸完稿,高頻出聲的呈現方式。事實上,連在政論節目中發表高見的參與者,也難免沾染上那些負面因素。 


    另外,各種服務業的櫃檯通常更是趨向於應用通俗又鬆散的溝通方式。這種現象將會促成,在不知覺之中,被語音生成式的 “AI 機器人形” 在匆匆幾年之間取代掉的第一波,或第二波的工作類別。


    不過, 話說話來,熟友之間的聊天、廟口相聚的閒談等用來蘑菇時間的情況,特別是密友間的交融與溝通,則是另外一套說話的運用,其目的僅僅只是自然放鬆的地開口享受,而不需去要去思慮太多,只需讓說話效果自自然然地流露出來。


    當然,上面的正向原則,或許也不完全適用於目前在台灣國會殿堂上我們所時常觀察到的或是收聽到的說話方式。


    Fred Chou 

    June 20, 2024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如詩如畫” 是人生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