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從故事中掌握的知識比分析中的知識牢固22倍
Stories are remembered up to 22 times more than facts alone - Jennifer Aaker
這裡是微光小徑,今天想分享的書籍,名為《故事魔力》。
童年的故事書/親朋好友的話題/日常消息的新聞/社群媒體等等,多數的我們在成長過程中,都透過「故事」來建構對世界的瞭解和屬於自己的認知。一個有影響力的故事不僅能讓人記憶長久,並能使我們的思考和決策有所改變。本書作者從編劇、講師一直到現在擔任私人劇本導師的經驗,介紹如何透過眾多的案例和架構,從零開始創造滿足聽眾需求的故事,同時激發聽眾的行動。期盼透過書中部分重點的分享,幫助大家能將梳理自我經驗,並轉化為一個個帶有影響力的故事。
根據研究,人類的感官系統每秒會傳遞11,000,000比特(byte)的資訊輛給大腦,但我們的意識僅會解讀其中不到50比特的資訊,剩餘則交由潛意識處理或是忽略。原因顯而易見,因為我們的所接收的資訊過多,大腦為了確保生存而必須篩選出極度重要的內容以避免緊急狀況的發生。也因此在每個當下,我們的注意力是一種稀缺資源。
當資訊進入時,我們的大腦會先進行分類處理,包含驗證事實、警告事實、中立事實和矛盾事實四大類。驗證事實指的是能夠鞏固自我認知的正面案例、警告事實是提醒自我迴避的反面案例、中立事實是與聽者無相關的內容、矛盾事實則是與聽者想法相左的衝突案例。其中,中立事實會被大腦當作白噪音過濾掉,而矛盾事實經過大腦的防備機制下,會被當作聽者對於觀點進行批判和反駁的邀請。也就是說當聽到一個故事或事實,聽眾真正關心的,是這個故事能否幫助他達成目的。
正如開頭所提及,人之所以喜歡聽故事是因為它讓我們能情境模擬。在不危害生命安全的前提下經歷困境和選擇,進而思考未來的處理方法,同時滿足人的主觀情感。其實我們都對自己有個錯誤的認識,因為根據多項研究表明,我們實際都是用著主觀的稜鏡在看待客觀的事物,即使努力保持客觀,也是感受先行而理性善後。故事的價值,在於聆聽的當下使我們對角色和內容引發共鳴,進而促進現實的行動與改變。
人們會忘記你說過的話,會忘記你做過的事,但永遠不會忘記你給他們帶來的感受
People will forget what you said, people will forget what you did, but people will never forget how you made them feel -Maya Angelou
作者提到故事具有影響力,是因為它帶來的共情就像一個暫停鍵,屏蔽我們內心對於他人的評判。因此即便故事的結論對起初的分類是矛盾事實,當我們看到過程中主人公的失敗與軟弱,並在內心掙扎後的覺醒,恰好解答了心中所關注的問題—「對我來說,這件事情有什麼意義?」
在書中提到一個好的故事架構有四大元素,包括迷思、事實、醒悟、轉變。迷思指的是能夠呈現受眾錯誤想法的情境;透過事實讓受眾瞭解原本觀念不一定有效果,甚至可能深受其害。藉由主角的醒悟自發地質疑自身錯誤的觀念,便能引導受眾轉變世界觀,從而接受號召,並做出行動來解決外部的問題。
引用書中的案例,也邀請閱讀本文的您一起觀賞這個廣告所想傳達的故事。
在這個故事中,導演用不同的的角色演繹了「像女孩一樣」是什麼意義。對於某些人來說它可能是笨拙的、傻傻的或是放不開的表現,當有著這些觀念的受訪者,導演沒有用任何反對的話或辯詞來說服他們,而是讓受訪者觀看「女孩們」如何詮釋這些詞彙。當他們意識到這些行為對於當事人可能是個貶低、否定,於是能理解女孩們的想法,並站出來為她們的價值挺身捍衛。
其實這是一個衛生棉公司—護舒寶的廣告,在那個女孩對於「月經」還會感到尷尬感的時代,青春期是女孩們自信驟降的時刻。而與其在廣告中強調自己產品的功能性,他們選擇透過情境的建立,讓女孩擺脫社會對於他們的負面預期,傳達與女孩們同站一線的價值,並勾勒人們心中「做真正的自己」的期待。或許看完廣告的當下你甚至不知道它賣的是什麼產品,卻能對廣告所傳達的價值深有感觸,這或許就是故事的魅力。
人類的大腦是故事處理器,而不是邏輯處理器
The human mind is a story processor, not a logic processor - Jonathan Haidt
在書中曾提到故事的核心,其實是受眾。當受眾對於故事感到興趣時才能激起內心的情緒。就像作者提到的一個觀念,人只有在自己被傾聽的時候才會傾聽他人。因此在設計一個故事時,應該反問自己三個問題—受眾是誰?我希望受眾做什麼?這件事情對受眾的好處?,同時比起瞭解受眾會做什麼,更應該關注在「為什麼會這樣做」。才能從受眾的需求之中找到解決方案。
故事中的主角會因為挫折而有想法上的改變,而這個挫折如果沒有鋪陳,便會使結尾的張力大幅下降。因此作者的建議是,設計情節合理並且持續累積的挫折。這個意思是當困難來臨時,主人公應該先考慮簡單的解決辦法才去嘗試有難度的;每一次的錯誤嘗試問題的影響越來越大,以及幫助主人公朝向覺醒時刻靠近,便能讓故事在更通順合理的方式使人感同身受。
而給予受眾啟發的關鍵時刻,作者建議有四個原則掌握。包含在最後一刻發生、對象屬於主人而非其他角色、清晰的覺醒時刻、解放主角的思想。因為唯有在對的時間和對的人的事件,才能醞釀人們對於期待與認知的轉變,並透過主角的經歷真實的改變受眾的想法。
真正的發現之旅不是尋找新風景的過程,而是獲得嶄新視野的過程
The real act of discovery consists not in finding new lands but in seeing with new eyes
-Marcel Proust
這本《故事魔力》就像是充滿奇妙魔法一般,透過許多的案例和架構的論述,讓我們了解到故事本身的價值不只是傳遞知識,卻也是帶領人們起身行動的旗幟。對我而言,在閱讀完這本書後能更多學習反思,包含詮釋他人話語中的故事與意義,以及轉化自我經驗成為有用的故事。因此相信即使我們不是小說家、編劇或是演說家,仍能藉由這些內容豐富我們的視野和影響力。
書中還有許多設計、創造故事的小訣竅和案例分享,也推薦對於這領域有興趣的讀者,能夠回到原書更多的細讀,祝福大家都能創造屬於自己的動人故事,進而發揮對世界更大的影響力。
書名:故事魔力
Story or Die: How to Use Brain Science to Engage, Persuade, and Change Minds in Business and in Life
作者: (美) 麗薩·克龍
譯者: 劉斌
出版日期:2022/06
出版社:中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