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動研究─探索與體驗累積自信與經驗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村口米穀店

村口米穀店

在人生的道路上,許多事情因社會的變化需要持續學習與練習新的工具。在過去的世代,或許可以在五年內學習一項技能並持續使用,但現在可能需要搭配不同的知識與背景。筆者與同世代的博士以及有業界經驗的朋友,都會先以國立大學的兼任助理教授做起,對於學校來說,這有助於讓學生了解進入業界的一些經驗。在學術研究上,也會發現隨著少子化的狀態,學術畢業的教師通常會先到私立大學教學並兼任行政職務,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自己的學術創作。不過筆者也發現到,經驗分享與學生實際參與之間存在著一個脈絡的斷層,包括底層邏輯、賽局思維、造局者等不同知識。

學術上的認知與訓練

筆者認為在學術創作上,每位學者都期待自己能成為《灌籃高手》中的澤北榮治,從小到大熱愛著籃球,甚至連睡覺都在想籃球。筆者從事學術研究時,也常處於這樣的狀態,有時候半夜突然醒來,想到行動研究的論述,就會迅速打開Word把內容記下來。

那麼,什麼是行動研究呢?筆者認為首先需要思考自己想要研究的議題。在確定議題後,需要找到合適的場域進行研究。在進入場域的過程中,必須了解該議題可能遇到的問題以及如何解決這些問題,並探討其中的脈絡。而要如何將脈絡、實務與學術連結起來,筆者認為需要強化多方面的思維。對於剛進入研究所的學生來說,他們常常遇到的問題是這些學術文章到底在寫什麼?這些研究與我有什麼關係?我寫完這篇論文對我來說有哪些影響?

在參與設計思考的研習中,筆者對教學有了更深的了解。研習探討了如何透過不同的互動模式來提升教學效果,包括教學目標的設計、課程書籍的遴選,以及如何將課程理論進行拆解。設計思考將課程分為兩個部分:X為提案課程訓練,Y為成果驗證課程。

設計思考研習的夥伴與教練

設計思考研習的夥伴與教練

教學的跨領域合作與課程設計的拆解

些部分可以進行迭代,哪些課程可以通過微學分的形式進行嘗試。這樣,能夠因應學生和時代的需求,開發出更有趣和探索性的課程。

行動研究正是通過這樣的教學,與實踐場域及自身學術不斷對話,研究西方脈絡,研究亞洲脈絡,逐漸將文化的概念撰寫到論文或期刊中,累積自己的學術貢獻。雖然每次投稿和審查委員對話時,可能會遇到需要調整研究觀點的情況,有時因雙方視角不同而無法達成共識,導致無法出刊,但對於筆者來說,每次的體驗與探索正是行動研究的精髓,使自身不斷成長。

學術這條路或許因少子化、國際化等因素而與過去有所不同,但筆者仍相信,在每次的研究過程中,思考雙方需求,不斷訓練並逐漸產生共識,有可能跟上新一波的學術洪流。

歡迎喜歡地方創生的朋友,一同討論。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在2014年離開鹿兒島大學後,再次踏上日本是2019年的京都ICOM。之後在2020年與家人旅遊,這次算是COVID-19疫情後的第一次出國,而這次出國主要是因為工作需求而來。發現與當時留學時已有許多改變,例如:便利店的付款方式,如今是由消費者自行選擇信用卡、現金等不同的支付方式,隨著使用者的習慣變
《造局者》的教學運用 在學校裡,我們經常參加各種研習活動。常常會聽到有人說,某個團隊成員非常努力,事情交給他就可以放心了,他能把事情做好。旁聽的人在聽到這些話時,可能會有種置身事外的感覺,好像他只是在觀察一切。這時候,我會思考,我和他之間的關係框架是什麼。如果這只是一堂課,我通常不會做出任何行動,
從小在華人的生活中,「溫馴」和「聽話」在教室內被視為非常重要的品德。然而,這些可能成為無形的枷鎖。在華人文化中,「公務員」也是許多中階級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工作。對於冒險型的活動,許多家長可能會避免或減少其失敗風險。然而,如何在冒險與安全之間取得平衡?如果思考太多,就不敢邁出一步,或者陷入自我想像,無法
價值流動溝通思維 不知不覺已到了期末前一週,在上課時可以看出學生的疲憊。大一學生大部分都修了23至25個學分,因此他們有許多報告要完成。在最後一堂課,無論是系上的課程還是通識課程,我都採用複習的方式進行。然而,同樣的教學方式在兩個班級中卻呈現出不同的狀態。我認為這可能與系所的關係有關,也可能是因為
當代社會下音樂給予的多巴胺 「音樂」讓我心動始於國小音樂老師的課程。記得當時音樂老師帶著我們欣賞《弄臣》和《茶花女》等音樂劇,或許正是這些經歷開啟了我對「藝文」的熱愛。不過,我真正開始進入國家戲劇院或國家音樂廳,則是在大學期間。我記得當時看了《鐘樓怪人》,甚至後來還到雪梨歌
困難代表了你和對方的落差 在2022年,我加入了孫治華老師的《陪伴式講師訓》,並認識了書店老闆。從參加他組織的第一屆讀書會到第二屆讀書會,以及兩次的群山講座與病態性人格講座,這些課程中的作業並不容易,但我一步一步完成了作業。記得當時在2022年舉辦的《走讀創生讀書會》有六場,由於碰巧遇上台灣疫
在2014年離開鹿兒島大學後,再次踏上日本是2019年的京都ICOM。之後在2020年與家人旅遊,這次算是COVID-19疫情後的第一次出國,而這次出國主要是因為工作需求而來。發現與當時留學時已有許多改變,例如:便利店的付款方式,如今是由消費者自行選擇信用卡、現金等不同的支付方式,隨著使用者的習慣變
《造局者》的教學運用 在學校裡,我們經常參加各種研習活動。常常會聽到有人說,某個團隊成員非常努力,事情交給他就可以放心了,他能把事情做好。旁聽的人在聽到這些話時,可能會有種置身事外的感覺,好像他只是在觀察一切。這時候,我會思考,我和他之間的關係框架是什麼。如果這只是一堂課,我通常不會做出任何行動,
從小在華人的生活中,「溫馴」和「聽話」在教室內被視為非常重要的品德。然而,這些可能成為無形的枷鎖。在華人文化中,「公務員」也是許多中階級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工作。對於冒險型的活動,許多家長可能會避免或減少其失敗風險。然而,如何在冒險與安全之間取得平衡?如果思考太多,就不敢邁出一步,或者陷入自我想像,無法
價值流動溝通思維 不知不覺已到了期末前一週,在上課時可以看出學生的疲憊。大一學生大部分都修了23至25個學分,因此他們有許多報告要完成。在最後一堂課,無論是系上的課程還是通識課程,我都採用複習的方式進行。然而,同樣的教學方式在兩個班級中卻呈現出不同的狀態。我認為這可能與系所的關係有關,也可能是因為
當代社會下音樂給予的多巴胺 「音樂」讓我心動始於國小音樂老師的課程。記得當時音樂老師帶著我們欣賞《弄臣》和《茶花女》等音樂劇,或許正是這些經歷開啟了我對「藝文」的熱愛。不過,我真正開始進入國家戲劇院或國家音樂廳,則是在大學期間。我記得當時看了《鐘樓怪人》,甚至後來還到雪梨歌
困難代表了你和對方的落差 在2022年,我加入了孫治華老師的《陪伴式講師訓》,並認識了書店老闆。從參加他組織的第一屆讀書會到第二屆讀書會,以及兩次的群山講座與病態性人格講座,這些課程中的作業並不容易,但我一步一步完成了作業。記得當時在2022年舉辦的《走讀創生讀書會》有六場,由於碰巧遇上台灣疫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今日這個變動快速的時代,似乎每個人都有學習焦慮。許多人加入了大量的線下、線上課程,買了不同領域的書籍,但學習到的知識到底怎樣能為人生加成?我們又到底要怎樣學到知識的內涵,進而內化成我們的工具與服務產品,讓我們為自己創造更多價值呢?
Thumbnail
新創團隊公司負責人是先生的朋友,對方主管建議我先準備學習計劃,聊聊看我對這份實習的期待,感覺這是一件難能可貴的實習經驗,我在談話中甚至可以感受到對方想著「怎麼幫助我達成下一個目標。」
Thumbnail
開始工作後深深有感領域內的學海無涯,學習是一輩子的事情,專業工作者永遠都能夠強化自身領域能力變得更優秀,在退休或死亡之前達到屬於自己的頂峰,在大部分的領域皆是如此,鑽得越深就越能體會自己的不足,這點就跟我有稍微在練習的畫畫一樣😄
世界太大,資訊太多,變化太快。進修是其中一個可以讓自己保持戰力的方法。去到我這種既全職工作,也偶然做志工和教大學課的,也得抽時間去進修一下,不然我會感到自己很快被淘汰下去。
Thumbnail
在這個迅速變化的世界裡,無論是學業還是職場,都充滿了無數的挑戰與機遇。當你在思索這些問題時,往往會感到無所適從,彷彿置身於一個迷霧繚繞的森林,不知該往何處前行。 接下來,我們來探討一個深受年輕人關注的話題:實習的經驗真的那麼重要嗎?
Thumbnail
親愛的讀者,你好 看到你的問題,我彷彿看到了你在茫茫人海中,對未來的道路充滿了無數的疑惑和期盼。交換學生,這個聽起來既陌生又充滿誘惑的詞彙,是否真能如傳聞所說,為你的學業和未來發展增添光彩呢?接下來,我們一起來深入探討這個問題,或許會給你一些新的啟示和靈感。
最近有一些新的覺察,邁入大學的生涯後,更加的明白,有很多的事情需要自己去體會、感受。才能找出屬於自己的最佳解。 大學就是一個小型的社會,多少時間是社交,又多少時間是留給自己,是一個流動的狀態,卻是大部分會給我帶來情緒波動的主因。 最近感悟到,當我在面對與自己完全不同的人時學到了如果對方沒有主動問
Thumbnail
來到實人兩個多月,學習了不少新知,但要到能自信且熟練地運用在生活上還有一段路要走。在一份新的工作中,我發現自己運用自己本身的特質,加上在實人的刻意練習,讓我著實地能夠運用一種能力,改變我與他人之間的關係,特別是在教育現場,這個能力是「觀察」。
Thumbnail
年紀見長體會越深,人生有得必有失,檢視過去與現在,覺察內心真正的渴望,哪些事情會共頻共振的線索,及早佈局下一個機會,以宏觀的視野來盤點職涯,想像5年後希望的生活,避免只聚焦單點,易陷入思考盲區,不妨試著將點串成線與面。
Thumbnail
在今日這個變動快速的時代,似乎每個人都有學習焦慮。許多人加入了大量的線下、線上課程,買了不同領域的書籍,但學習到的知識到底怎樣能為人生加成?我們又到底要怎樣學到知識的內涵,進而內化成我們的工具與服務產品,讓我們為自己創造更多價值呢?
Thumbnail
新創團隊公司負責人是先生的朋友,對方主管建議我先準備學習計劃,聊聊看我對這份實習的期待,感覺這是一件難能可貴的實習經驗,我在談話中甚至可以感受到對方想著「怎麼幫助我達成下一個目標。」
Thumbnail
開始工作後深深有感領域內的學海無涯,學習是一輩子的事情,專業工作者永遠都能夠強化自身領域能力變得更優秀,在退休或死亡之前達到屬於自己的頂峰,在大部分的領域皆是如此,鑽得越深就越能體會自己的不足,這點就跟我有稍微在練習的畫畫一樣😄
世界太大,資訊太多,變化太快。進修是其中一個可以讓自己保持戰力的方法。去到我這種既全職工作,也偶然做志工和教大學課的,也得抽時間去進修一下,不然我會感到自己很快被淘汰下去。
Thumbnail
在這個迅速變化的世界裡,無論是學業還是職場,都充滿了無數的挑戰與機遇。當你在思索這些問題時,往往會感到無所適從,彷彿置身於一個迷霧繚繞的森林,不知該往何處前行。 接下來,我們來探討一個深受年輕人關注的話題:實習的經驗真的那麼重要嗎?
Thumbnail
親愛的讀者,你好 看到你的問題,我彷彿看到了你在茫茫人海中,對未來的道路充滿了無數的疑惑和期盼。交換學生,這個聽起來既陌生又充滿誘惑的詞彙,是否真能如傳聞所說,為你的學業和未來發展增添光彩呢?接下來,我們一起來深入探討這個問題,或許會給你一些新的啟示和靈感。
最近有一些新的覺察,邁入大學的生涯後,更加的明白,有很多的事情需要自己去體會、感受。才能找出屬於自己的最佳解。 大學就是一個小型的社會,多少時間是社交,又多少時間是留給自己,是一個流動的狀態,卻是大部分會給我帶來情緒波動的主因。 最近感悟到,當我在面對與自己完全不同的人時學到了如果對方沒有主動問
Thumbnail
來到實人兩個多月,學習了不少新知,但要到能自信且熟練地運用在生活上還有一段路要走。在一份新的工作中,我發現自己運用自己本身的特質,加上在實人的刻意練習,讓我著實地能夠運用一種能力,改變我與他人之間的關係,特別是在教育現場,這個能力是「觀察」。
Thumbnail
年紀見長體會越深,人生有得必有失,檢視過去與現在,覺察內心真正的渴望,哪些事情會共頻共振的線索,及早佈局下一個機會,以宏觀的視野來盤點職涯,想像5年後希望的生活,避免只聚焦單點,易陷入思考盲區,不妨試著將點串成線與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