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02|閱讀時間 ‧ 約 25 分鐘

思考隨筆|金錢焦慮來自生活中的Debuff

112年全年受僱員工人數平均為817萬8千人,全年每人每月總薪資平均為58,545元,每月總薪資有達標的可以出門左轉了,你可以找心理諮商師或理財規劃師。

金錢焦慮來自生活中的Debuff,每個月的房租、水電、餐費、手機費等等,就像不斷的扣血、扣血,更可怕的是負債,例如房貸、車貸,那是預支未來,也就是沒有辦法節省的固定型Debuff。

雖然高端玩家會負債透過通膨來減輕償還金額(簡單來說通過保值對抗通膨),不過顯然普通玩家並玩不起。

多少才夠?我想很少人會嫌自己錢太多,關於金錢焦慮能拆開成「金錢」與「焦慮」:

思路一:管理金錢——被動收入(增加Buff)

這是老生常談到快老僧入定了,說的人多,做到的人少,其實可以思考自己希望的被動收入,例如最低基本工資,然後通過投資報酬率扣通膨率反推本金,再看看現不現實。

當然理想的狀態,有個增益Buff能抵消Debuff還有剩,這應該能大大緩解金錢焦慮。


思路二:管理金錢——減少支出(減少Debuff)

這是簡樸生活普遍的作法,與躺平主義、極簡主義、自由工作等有交集,可參考:澀谷直人、大原扁理、劉揚銘、遊民小姐等。

降低生活水平,減少Debuff的問題在於,最基本的開銷仍然持續扣血,並會擔心突然的大筆支出需求。


思路三:管理焦慮——意義優先

雖然很基本的方法是「不要攀比」,不過對定性不足的人而言有難度,例如:

好像有金錢焦慮只能責怪自己沒有跟風賺一波似的,這種錯失恐懼症(FOMO)也是焦慮的來源。

另一個方法是「捐獻」,基督教有奉獻收入的十分之一稱為「什一奉獻」,我認為對於「金錢焦慮」這種做法比起佛教的「財布施」更善巧,許多人對捐獻有個誤區,認為多餘的或多賺的錢拿來捐獻,這其實與拿吃剩的飯菜來供養差不多。

「什一奉獻」的善巧在於無論賺多賺少,固定奉獻十分之一,如此一來你的注意力、精力就不會全部放在累積金錢上,在同一圈子也比較不會產生攀比心。

這邊的要點在於你找到、產生或製造了凌駕於金錢之上的意義感,你開始不用金錢定義你的價值、社會地位,並建構了安全網。


思路四:管理焦慮——生命的有限性

當你覺得自己像被上Debuff的NPC時,有時你會對自己活太久產生憂慮,究竟是命先扣完,還是錢先扣完?當你對無盡的Debuff感到厭煩,認為人生就是個糞Game,那不如設定一個自己的死期。

這是一個讓自己強迫體驗生活的方式,有時候人就是擔心自己活太久,反而將自己的黃金歲月都奉獻給了工作、追逐金錢,最後卻又將所賺的錢奉獻給了醫院,人生扮演了完美的社會運轉螺絲釘,安分守己、庸庸碌碌的過完一生。

這邊的要點在於給自己一個類似Gap Year、裸辭去尋找意義、認識自己的機會,只是這個Gap Year破釜沉舟、不成功便成仁,不然很容易將Gap Year一延再延,再撐一下、再賺一點,直到形成安於現狀的習得性失助,認為這一輩子就這樣了。

當你認為生活只剩下無盡的內耗,生命的有限性反而給你希望,當你最終認定人生就是個糞Game,那再思考生死自決、安樂死議題也不遲,我認為持續的內耗反而比設定死期更容易令人絕望。


最後,幾個小要點:

  • 意義的四大支柱:歸屬、使命、敘事、超然。—《意義》
  • 自我決定理論三種基本心理需求:勝任、歸屬、自主。—《人生不需要計畫,而是要活出自己的故事》
  • 花錢在體驗上面,要比花錢買東西更讓我們感到快樂。—《別把你的錢留到死》
  • 有目的性的人,不曾在此時此刻「兌現」自身行為的意義。他們因為太努力善用時間,錯過了人生。—《人生4千個禮拜》
  • 相較於快樂的生活,有意義的生活會有較多的擔憂、壓力和焦慮。—《意義》
  • 期待一直都是幸福快樂不僅累人又不切實際,還會有反效果。—《你的大腦有點Blue》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