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小孩的供需關係- 在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位逆柯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一個名為大人的小孩

其實在每個人心裡,都有個長不大的小孩,他是個逆柯南,外表看似大人、智慧卻低於常人,即使在父母的心中也會有逆柯南的存在。

「貶低別人以抬高自己」、「展現優越感」等行為,是一種嫉妒的扭曲表現,這很可能是他在家庭裏頭缺乏認同感的表現,長大後不平的情緒會更明顯。

「他到底憑什麼?我明明條件都比他好,為什麼好事都是他不是我?」看似小孩鬥氣的想法,其實也會出現你我周遭的成年人。

不論生理年紀,許多人都可能是包裹著成人外衣的脆弱孩子。



對小孩的需求是一種投射

因為內心的小孩沒有長大,於是在成為父母之後,他們將心中的期待投射在自己的小孩,一方面抱以他完成期望,二來滿足過去心中的缺口- 被疼愛的需求。

如果一切都發展順利,那麼會簡單一些,假設小孩因父母的索求與期待,永遠陷在「一定是我不夠好,我好差勁」、「我無法達到父母期待」的痛苦感受裡,長大後又變成披著成人外衣的受傷孩子,承接同樣的心中缺口。

  • 你到底在搞什麼?
  • 你究竟會什麼?
  • 事情怎麼會變成這樣?
  • 有沒有時間觀念,現在才來?
  • 要我講幾次你才懂?
  • 都幾歲的人,成熟一點很難嗎?
  • 你知道我很辛苦嗎?為什麼不能配合一些?

另外還有各式各樣的強調字眼,諸如每次、千萬、絕對、老是、怎樣、到底、為什麼,都像針扎在心裡。

父母的期待愈多,孩子們要滿足的「期待清單」當然愈多,而小孩心中「我不夠好」的質疑不斷內心迴響,不自覺不斷追求父母的認同來換來一聲肯定,可是空洞卻不曾真正被填滿。



長大,由自己開始

你一定要記得一件事,習慣對孩子攫取認同感的父母,不管孩子幾歲,這個慣性永遠不變,他們透過掌控、支配等行為來討取愛,於是期待孩子配合,以確定自己的安全感。


長大,必須先意識到傷口,並且不強迫自己忍耐,也不消極地等待別人改變。你知道嗎?一味地等待父母走向改變,只是把自主權交給父母、永遠等待別人發球,真正的改變都必須由你自己開始做起。


別花上一輩子的時間追求父母的肯定

不要仰賴父母的肯定,在父母的期望和自己能力之間,了解所能做到,先放過自己。

有時候我們必須承認,不管自己再怎麼努力,終究達不到父母的期待。

習慣討好父母,而他們的胃口像是個無底洞愈來愈大,有一就有二、無三不成禮,單向讓父母予取予求是累壞自己,你只是不斷地想餵飽,最後無能為力。

佛洛伊德將我們的童年傷痛稱為「內在小孩(Inner child)」,童年的記憶並不單純只屬於過去的經驗,它也會影響人的一生,那是灼燒的傷痕,是一輩子的年輪。

逆柯南,外表看似成熟的大人,但內心還卡在成長過程中的某些遺憾、傷害,於是內心深處還有一個部分,像孩子一樣需要被照顧。


讓我們好好面對內在小孩,他是逆柯南。





你好,我是追尋自由的生活哲學家Heibon。 組成元素:20%影劇分享+ 20% 自我成長+ 20%旅遊探險+ 20%閱讀學習+ 20%理財投資。" Don't dream your life but live your dream 💭" 人生實驗現在進行中🎯 ✉️lifexfreexlab@gmail.com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前陣子看了一部紀錄片,主題談的是集體焦慮(collective anxiety)。 眼前是一個資訊量爆炸,製作與散播訊息門檻極低的世代,濾鏡之內的比較、濾鏡之外的真實,流量當道、風向正確,我們都無可避免必須承受喧嘩下的焦慮。 傳統和多元依舊有許多矛盾未解,我們不知不覺成了焦慮世代。
她是姵雯,總是努力做好每件被交辦的工作,多年職場努力後當上公司的中階主管,最近情緒有點暴躁,總覺得同事、下屬聽不太懂他的話,事倍功半。 她有個座右銘:「絕對不可以認輸」,氣場很強,漸漸在說話時間會出現想「壓過別人氣勢」來獲取認同感。 「你懂我意思嗎」成為佩雯的口頭禪。
我曾經想過:「當你很想念一個人,但又不能去找他,或是,他根本收不到了,要怎麼告訴他呢?」 這個埋藏於心底許久的疑問一直到看到「漂流郵局」時,才有了頭緒。 7月份的某一天,在google map上滑著日本四國的景點時,突然被一個景點名稱吸引,那是Heibon跟漂流郵局緣分的開端。
5/5漂流郵局
「被比下去的話很丟臉呀!而且我們家族人口數又多,逢年過節根本就像展示會。」帶點怒氣的是若曦。「我們這個家族,不只是兄弟姊妹互相比評,還有比小孩。小孩除了要跟手足比較,還要跟堂兄弟姊妹、表兄弟姊妹比。」 永遠都有比較對象,我總覺得自己永遠不夠好,爸媽才會這樣嫌我。」簡單地說,我就是在『比較中』長大。
《晚酌的流派》主角是伊澤美幸,一位在不動產公司擔任王牌仲介的神奇女子,堅持準時在六點下班,開始為她每日最重要的事情- 晚酌,以及下廚做酒菜。 每當看著美幸小姐吃著親手製作的料理與下酒菜,開心地說出一聲「太美味了」,Heibon彷彿嗅到桌上美食的香氣,整個胃口大開,口水不自覺流下來。
5/5晚酌的流派
Heibon要來推薦一部不是新片的電影《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近期公視電影院再次播映的經典電影,如果有看過這本原著的朋友相信對劇情不會太陌生。 看到蘇格拉底四個字不免直接連結到哲學,不純粹是部勵志導向電影,我會說是一部令人深思的人生哲學電影,特別是生活遇到瓶頸的時刻,都值得好好觀賞。
5/5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
前陣子看了一部紀錄片,主題談的是集體焦慮(collective anxiety)。 眼前是一個資訊量爆炸,製作與散播訊息門檻極低的世代,濾鏡之內的比較、濾鏡之外的真實,流量當道、風向正確,我們都無可避免必須承受喧嘩下的焦慮。 傳統和多元依舊有許多矛盾未解,我們不知不覺成了焦慮世代。
她是姵雯,總是努力做好每件被交辦的工作,多年職場努力後當上公司的中階主管,最近情緒有點暴躁,總覺得同事、下屬聽不太懂他的話,事倍功半。 她有個座右銘:「絕對不可以認輸」,氣場很強,漸漸在說話時間會出現想「壓過別人氣勢」來獲取認同感。 「你懂我意思嗎」成為佩雯的口頭禪。
我曾經想過:「當你很想念一個人,但又不能去找他,或是,他根本收不到了,要怎麼告訴他呢?」 這個埋藏於心底許久的疑問一直到看到「漂流郵局」時,才有了頭緒。 7月份的某一天,在google map上滑著日本四國的景點時,突然被一個景點名稱吸引,那是Heibon跟漂流郵局緣分的開端。
5/5漂流郵局
「被比下去的話很丟臉呀!而且我們家族人口數又多,逢年過節根本就像展示會。」帶點怒氣的是若曦。「我們這個家族,不只是兄弟姊妹互相比評,還有比小孩。小孩除了要跟手足比較,還要跟堂兄弟姊妹、表兄弟姊妹比。」 永遠都有比較對象,我總覺得自己永遠不夠好,爸媽才會這樣嫌我。」簡單地說,我就是在『比較中』長大。
《晚酌的流派》主角是伊澤美幸,一位在不動產公司擔任王牌仲介的神奇女子,堅持準時在六點下班,開始為她每日最重要的事情- 晚酌,以及下廚做酒菜。 每當看著美幸小姐吃著親手製作的料理與下酒菜,開心地說出一聲「太美味了」,Heibon彷彿嗅到桌上美食的香氣,整個胃口大開,口水不自覺流下來。
5/5晚酌的流派
Heibon要來推薦一部不是新片的電影《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近期公視電影院再次播映的經典電影,如果有看過這本原著的朋友相信對劇情不會太陌生。 看到蘇格拉底四個字不免直接連結到哲學,不純粹是部勵志導向電影,我會說是一部令人深思的人生哲學電影,特別是生活遇到瓶頸的時刻,都值得好好觀賞。
5/5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修補心理耗損是很辛苦的過程,我被問過許多問題,常見的有: *我不知道問題在哪裡,怎麼找出來? *要從何改變? *想改變觀念,但要調整成為哪一種? *我知道問題在哪裡,可是行之有年的習慣怎麼改? *我改變想法,是不是等於否定過去的我? Heibon的經驗:好的習慣能將自己拉出內耗迴圈,一起跳脫吧!
修補心理耗損是很辛苦的過程,我被問過許多問題,常見的有: *我不知道問題在哪裡,怎麼找出來? *要從何改變? *想改變觀念,但要調整成為哪一種? *我知道問題在哪裡,可是行之有年的習慣怎麼改? *我改變想法,是不是等於否定過去的我? Heibon的經驗:好的習慣能將自己拉出內耗迴圈,一起跳脫吧!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壞孩子還是可以有夢想,只要努力追求,夢想也可以成真。
Thumbnail
有時,我們在外面看見一個叛逆不受教的孩子,心中總是會有一個疑問,「這個孩子行為乖張,家長到底怎麼教的?」有些家長確實因種種原因疏於管教,孩子行為不檢點,家長難辭其咎。但是也有不少家長覺得委屈,因為他們沒有放任,而是嚴格管教,對老大老二有用,偏偏對老三完全沒效果,親子衝突天天上演,身心俱疲,不知如何是
可能是小時候家庭教育的關係 總是教導著應該成為他們理想的樣子 要能言善道、要出類拔萃、要吃苦耐勞 就是害怕自己的孩子在外面受傷 但也是因為這樣在心裡種下反骨的種子 渴望自由及為自己做選擇 也常常撞個頭破血流,默默療傷(此處不是指真的撞,畢竟我怕痛。) 在經歷過誰跟誰好誰跟誰不好的那
Thumbnail
▓誇獎某個孩子,是在引起其他孩子的妒忌嗎?   這篇看到最後,我想到一件事情。小時候,還有我的孩子小的時候,會聽到老師或當爸媽的人誇獎某人,或是主張小孩是需要誇獎的。有的在班上公開誇獎某人,或選他為「模範生」,說他好,要大家跟他看齊、學習,或是在孩子群中誇獎某個小孩。大人以為這麼做,其他的孩子就
Thumbnail
小我與內在小孩到底有什麼區別?在身心靈這塊內在小孩通常被描述為一個童年受了傷的自己,而小我雖然是給予我們負面信念的存在,但也經常被提到是因為我們過去受到的傷害,為了避免再次受傷而發展出來的大腦機制,我一直疑惑既然小我是想保護我們,為何我們總是非常討厭他?在一次的課堂上剛好有同學提問小我是什麼……
Thumbnail
內文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再設想父母的想法,以及一些個人想法。
Thumbnail
親愛的小大人: 好嗎?好嗎? 明明沒有人說我們應該是什麼樣子。 明明根本沒有人說我們做得不夠好,或是批評我們。 明明一切看似在軌道上,我們卻疑心有什麼貓膩。
Thumbnail
培養小孩感恩的心、需從日常生活中做起...
壞孩子還是可以有夢想,只要努力追求,夢想也可以成真。
Thumbnail
有時,我們在外面看見一個叛逆不受教的孩子,心中總是會有一個疑問,「這個孩子行為乖張,家長到底怎麼教的?」有些家長確實因種種原因疏於管教,孩子行為不檢點,家長難辭其咎。但是也有不少家長覺得委屈,因為他們沒有放任,而是嚴格管教,對老大老二有用,偏偏對老三完全沒效果,親子衝突天天上演,身心俱疲,不知如何是
可能是小時候家庭教育的關係 總是教導著應該成為他們理想的樣子 要能言善道、要出類拔萃、要吃苦耐勞 就是害怕自己的孩子在外面受傷 但也是因為這樣在心裡種下反骨的種子 渴望自由及為自己做選擇 也常常撞個頭破血流,默默療傷(此處不是指真的撞,畢竟我怕痛。) 在經歷過誰跟誰好誰跟誰不好的那
Thumbnail
▓誇獎某個孩子,是在引起其他孩子的妒忌嗎?   這篇看到最後,我想到一件事情。小時候,還有我的孩子小的時候,會聽到老師或當爸媽的人誇獎某人,或是主張小孩是需要誇獎的。有的在班上公開誇獎某人,或選他為「模範生」,說他好,要大家跟他看齊、學習,或是在孩子群中誇獎某個小孩。大人以為這麼做,其他的孩子就
Thumbnail
小我與內在小孩到底有什麼區別?在身心靈這塊內在小孩通常被描述為一個童年受了傷的自己,而小我雖然是給予我們負面信念的存在,但也經常被提到是因為我們過去受到的傷害,為了避免再次受傷而發展出來的大腦機制,我一直疑惑既然小我是想保護我們,為何我們總是非常討厭他?在一次的課堂上剛好有同學提問小我是什麼……
Thumbnail
內文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再設想父母的想法,以及一些個人想法。
Thumbnail
親愛的小大人: 好嗎?好嗎? 明明沒有人說我們應該是什麼樣子。 明明根本沒有人說我們做得不夠好,或是批評我們。 明明一切看似在軌道上,我們卻疑心有什麼貓膩。
Thumbnail
培養小孩感恩的心、需從日常生活中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