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08|閱讀時間 ‧ 約 28 分鐘

閒聊一下關於標點符號

  最近有筆友對於一些標點符號的用法有疑問,因此想說寫一下詳細一些些的解釋,以及說說我個人的觀點。

  首先是之前在直言中提及的,對話用法的引號前究竟該用什麼符號?

  一樣,為了方便理解,我會把對話分成「直接對話」「間接對話」兩種。

  首先是「直接」,舉凡「道」、「說」、「曰」……等等各種用來表示開口的動作,其後的對話語句都隸屬於「直接對話」的類別,這應該很直觀、很容易理解,就是角色做了有關說話的動作,然後銜接對話。這類「直接」的對話,基本上只有冒號「:」的用法,並且直接的類型通常會在一段的開頭就先出現。


「直接對話」例句:




  • 她說:「他靜悄悄地來過。」


  • 此時,某隻黑鳥向身後大喊:「媽!我被霸凌了!」


  • 子不曾曰:「學而時習之,不累乎?」




  總之,有主詞,並且連結使用的是表示開口說話的動詞,那麼這個對話通常就是屬於「直接對話」。




  至於「間接」,就是「非直接」,這就更簡單了,基本上就是沒說完的話,或者是同一個人先說了點話,然而做了點動作才又說下一句話。這類「間接對話」通常會後置在敘述的句子之後,引號前通常用逗號「,」來連接,不加標點符號的話會和引號自己的另一個用法——「強調」搞混,而用句號的話,語意斷開的感覺太強烈,如果是話講到一半的情況就不適合,而若是開啟新句子則沒啥大問題。反正,真的要出書了有人幫你看幫你訂正你就聽他的,但你要思考一下,至於思考什麼我們後面說。


「間接對話」例句:




  • 「他靜悄悄地來過,」她看向遠方,語調平靜,「也慢慢帶走了沉默。」


  • 「媽!」雖然漲紅了臉,但你還是能看出牠是一隻通體漆黑的鳥,只是不知道是何品種,且此刻牠有些氣急敗壞,瀕臨暴走。「我被霸凌了!」






  相互對比之下,不難看出兩種類型各自有各自的優缺點,比如「直接對話」簡潔明瞭,有助於加快行文節奏,並且很容易看出說話者是誰,不過若出現太多則容易乏味死板;「間接對話」則更容易營造畫面感,語句和畫面交錯相當有助於提升閱讀體驗,但很吃描述的精準度與氣氛的把控。

  那麼,能不能參在一起做撒尿牛丸呢?當然是可以的,例如:




  • (綜合用法)

  「他靜悄悄地來過,」她將視線轉移到窗外的景色,或許是不想讓我發現她眼中的哀思,隨後自顧自地說了下去,就好像我不存在,「也慢慢帶走了沉默。」

  我張口想說些什麼,可話到喉邊卻戛然而止。

  她再次輕啟朱唇:「只是最後的承諾……還是沒能帶走寂寞……」她轉過頭來,臉上已掛著兩道淚痕,「我們愛的沒有錯!」

  她有些歇斯底里,還想嘶吼些什麼,但我鼓起勇氣,在她咆哮前開口:「我知道,只是美麗的獨秀……太折磨。」

  她愣了良久,再回神時已有些釋然。

  「也罷,至少……能在夜裡翻來覆去時有個寄託。」




  • (直接對話需注意是否有使用表示開口的動作)

  孤掌暝思索了一會才吐出了一句疑問:「海底隧道……嗎?」接著便一把抱起了草飛沙,注視著懷中人,緩緩開口:「一如我之前說的,我有的都可以給你,我沒有的,我替你去尋。」




   相信這樣應該就很清楚了。



  

  再來是刪節號,筆友的疑問是刪節號後方究竟該不該加句號?這要看刪節號在句子的哪裡。

  刪節號若在句子的中間,則後方不加標點符號;刪節號若在句末,則須加上標點符號。例如:





  • 故事不夠血腥不夠肉的話……可是不看的唷。


  • 誰也無法肯定,未來的世界還會有多少瓜……。




  這是目前繁體中文的文法中較正確的用法。



  

  有趣的是,簡體中文在這方面卻稍有不同,中國是有特別規定刪節號若在句末,是可以不加標點符號的,大家如果有看過大陸那邊的小說應該常常看到。

  但這會有一個問題,句子結尾的標點符號,依據句子的語氣會有「。」、「?」、「!」三種,分別對應「直述句」、「疑問句」、「感嘆句或祈使句」三種句型,若是刪節號後面不加上表示完結的標點符號,就代表刪節號也能作為完結語句之用,但是它並沒有相對應的句型,這在文法上是說不通的。

  那麼到底孰對孰錯?其實我是覺得看情況。可能有人覺得「阿就有規定了還要看情況你是北七嗎」之類的,但現在非常多的文學載體其實並沒有這麼正式,甚至不說網路小說、網路文章這種比較寬鬆的平台,有時候連一些出版社在標點符號的運用上也並沒有這麼嚴謹。

  前面要各位思考的地方就在於此。語言演化了這麼多年,尤其是中文,經過這麼多代人的鑽研累積,光是文字的演化及字義的演變,古今就差距非常多了,「積非成是」就是一個很常見的例子,但積非成是真的是錯的嗎?我個人的看法是不盡然,古今的生活環境、風俗民情,甚至是天理倫常都不盡相同,在差距這麼巨大的情況下,某些字、某些詞、某些成語的意思和用法自然會因為環境而有所改變甚至完全相反,這時候說「積非成是」是對的嗎?一千年前可能是對的,但它就不合現在的邏輯,為何不能換個意思?

  標點符號更是如此,大家應該知道古人寫字根本沒在斷句的吧?全部擠在一團,光是理解就有問題,更別說還要讀懂字與詞的意思,甚至後來才出現了「句讀學」這種專門鑽研前人手札的學問,這一切的一切最終都是為了讓文字「便於理解」。

  不論語言怎麼變,它始終都跳脫不了「傳遞情、意、理」的範疇,語言就是一個會不斷更新、用在人與人之間互相理解的工具而已,我認為規範並沒有這麼重要,作者心中的意思能不能清晰準確地傳達到讀者心中才是最重要的。尤其是在載體這麼豐富、不再只有紙本的現今,每每都有更多意想不到的成品會呈現在我們眼前,若是一直處在規則之下就不會發展成現在的樣貌。

  反正,你也不是在考試,也不是被出版社的編輯要求,只要不是愛標不標、驚嘆號當句號用,那又有什麼關係?大家真正要鑽研的,應該是這些標點符號能夠如何輔助你的文字,讓你的文字更生動、更有情感。就像句號,它給我的感覺就很強硬,語意呈斷崖式下墜,所以我覺得它很適合表達冷酷無情的句子;驚嘆號就很活潑,很有跳脫的感覺,我覺得很適合一些情緒比較高揚的句子;問號有時候很嗆,除了展現疑惑之外,有時甚至能配合文字表現出因為激動而發出質問的感覺;而刪節號,則有一種中氣不足的喘氣感,除此之外也有一種語意未盡、淵遠流長的感覺,端看如何與文字相匹配而做呈現。

  總而言之,規矩是規矩,但大家既然看得到這篇,本身就已經是在一個很不規矩的地方溜搭,所以規矩知道很好,但怎麼用,還是得看你,不過不要太誇張,不要跟星某人一樣就好。

  當然,這篇的觀點在傳統文學看來肯定是非常離經叛道,但就像前面說的,語言不會原地踏步只會不斷精進,或許未來會有大佬專門為這些標點符號寫一篇全新的論文也說不定,誰知道呢?各位只要在思考後覺得合適就行了,不合適就會有人反應,有人反應就有可能造成他說服你或者你說服他的情況,交流就是這麼來的。







誰也無法肯定,未來的世界還有多少瓜等著我們去品嘗……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