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13|閱讀時間 ‧ 約 24 分鐘

U015|你能重構失敗成為成功的踏腳石嗎?

「"失敗 Failure"是人生無法避免的部分,是學習的來源,是取得進展的必經之路。」


「"損失厭惡 Loss Aversion”是人類傾向於更看重損失而非獲得的部分。」


「你對失敗的厭惡,反而會增強你體驗失敗的機會。


當你不向上級回報目前專案中的問題,你將可能可以處理的小Issue轉換為致命的大Failure。


當你不承認你在對什麼掙扎,你就無法得到你需要的幫助。」


「”重構 Reframe“損失成為“得到Gain",能帶給你“愉快 Joy“而非”後悔 Regret“。」


「重構失敗是一個能改變人生的技能,能幫助你跨越對失敗的"自發性厭惡 Spontaneous Aversion"。」


這段討論,引用自美國作者 Amy Edmondson [1] 於2023年9月5日出版的,


《Right Kind of Wrong: The Science of Failing Well》[2]的第26-31頁。


人對損失的厭惡,似乎是刻劃在我們的DNA之中。


我在年輕的時候,也會因為掉了100塊,忘記取消訂閱,忘了用折價卷等等小事,


就覺得很生氣,很討厭,很煩。


我也會因為錯過了某些,以為自己肯定能行的機會,


就覺得世界很不公平,人與人之間好現實,社會怎麼都這麼冷漠。


這些損失,似乎都因為自己厭惡的情緒,被加強成很嚴重的失敗,留在記憶之中。


但的確,失敗是人生無法避免的部分,甚至是獲得進展的必經之路。


而我也逐漸領悟出更實用的心態:與其體驗失敗,不如管理失敗。


失敗其實有很多類型,而由於是親身體驗,


失敗前後自己感受到的差異,很值得寫下來,記錄下來,


接著去提煉其中得到的領悟,化成一些秘訣,教給後輩。


以我在科學研究的經驗,失敗是一種,


讓我的嗅覺變得更加敏感的寶貴經驗。


很多研究的思路,一開始真的是死路,處處碰壁。


但走久了,還真的培養出一種嗅覺,


你一下看到一個研究想法能推進到哪個程度。


如此,後來在指導學生做研究時,


想法的可行性,就能很好評估與判斷。


或許這就是對失敗的重構:


我在取得失敗的經驗中,逐漸成為了專家。


Reference

[1] https://www.hbs.edu/faculty/Pages/profile.aspx?facId=6451

[2] https://www.simonandschuster.com/books/Right-Kind-of-Wrong/Amy-C-Edmondson/9781982195069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