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個專家技巧幫助研究所碩博士生提升學術工作效率:

3 個專家技巧幫助研究所碩博士生提升學術工作效率: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1. 制定嚴謹的工作節奏:

- 在 UCLA 擔任博士後研究員的這兩年,我制定了嚴謹的工作節奏,具體來說,我的工作週期是週日到週四工作,週五週六休息。每天的工作時間是從早上 8:30 到下午 3:30,共 7 個小時。這樣每天 7 小時,一週累積 35 小時的高強度專注工作,使我能夠達到高效率和高產出的目標。這種工作節奏讓我能夠在工作日內集中精力,而在週末充分休息,保持良好的工作狀態。


2. 分段工作與休息:

- 我將每天的 7 小時工作時間拆分成 6 個 70 分鐘的工作時段。每個工作時段,我會專注工作 52 分鐘,並有效休息 18 分鐘。這樣的節奏能確保每個工作時段的高效率和高效能。專注工作時,我會設定具體的目標,例如將閱讀的文獻段落輸入到 Obsidian、撰寫研究關鍵字的觀點匯總、計畫前導實驗的細節。每個工作時段有明確的目標,即使狀態不好,也能確保工作在正確的方向上前進。


3. 有效的休息策略:

- 在 18 分鐘的休息時間內,我會離開辦公室,到外面走走,讓自己放鬆一下。在走路的過程中,我會使用 Day One Journal 錄音,隨意聊聊自己剛剛完成的工作和心得。這樣的休息方式不僅讓我從工作中得到短暫的放鬆,也能在放鬆中回顧和整理自己的工作成果,進一步提升工作效率。此外,這種短暫而頻繁的休息能幫助我保持持久的專注力和創造力,避免長時間工作的疲勞和倦怠。


你還有什麼其他的提升學術工作效率的技巧嗎?

avatar-img
王啟樺的沙龍
559會員
1.8K內容數
Outline as Content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王啟樺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Passive Consumption(被動接收) vs. Active Reading(主動閱讀)|真正讓你進化的閱讀差在這裡 碩博士生每天都在讀論文、讀報告、讀教材, 但大多數人其實只是「看過了」,不是「讀進去了」。 讀很多卻吸收很少,記不起重點、寫不出心得, 不是你不夠努力,而是你還停
4 個關鍵洞見 + 讓你看懂中美 AI 競爭 + 若不讀,你就可能錯失整個時代的最大機遇 AI 的發展速度,真的快到讓人心驚。 我們常常以為美國在 AI 領域穩居頂尖,可現在中國的 AI 創新力好像開始迎頭趕上,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若我們沒有跟上這波 AI 變革,就可能被遠遠拋在後面,錯失技
Passive Consumption(被動接收) vs. Active Reading(主動閱讀)|真正讓你進化的閱讀差在這裡 碩博士生每天都在讀論文、讀報告、讀教材, 但大多數人其實只是「看過了」,不是「讀進去了」。 讀很多卻吸收很少,記不起重點、寫不出心得, 不是你不夠努力,而是你還停
4 個關鍵洞見 + 讓你看懂中美 AI 競爭 + 若不讀,你就可能錯失整個時代的最大機遇 AI 的發展速度,真的快到讓人心驚。 我們常常以為美國在 AI 領域穩居頂尖,可現在中國的 AI 創新力好像開始迎頭趕上,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若我們沒有跟上這波 AI 變革,就可能被遠遠拋在後面,錯失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