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7/31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掌握員工不良行為的「外力解」&「內力解」運作邏輯

▼ 以下2張系統思考圖,掌握員工不良行為的「外力解」&「內力解」運作邏輯

amp-img-attr


最近「可不可」飲料店一名員工的不良行為,引發了品牌危機,總部迅速拆除了加盟店的招牌並索賠七位數,展現強硬的態度。這一事件讓許多企業不得不反思員工管理的方法與技巧,在《行為失控》一書中,我整理出一些適用於加盟商、經銷商和企業的參考方向。


❝ 在現代,所有行業對外是服務業;對內是教育業 ❞ --我說的



【外力解】

❍ -- 比起嚴厲,管理更需要「即時與確定性」


「可不可」事件中,總部的大動作迅速反應和重罰,是一種殺雞儆猴的止血措施。然而,如果預先設定重罰,是否能有效嚇阻犯意形成?研究表明,過於嚴厲的懲罰可能效果不彰,甚至可能激發更嚴重的行為「升級犯罪」。關鍵在於,嚴罰的確定性傳遞這種信息:「既然處罰都一樣,不如大幹一場」。


那麼,如何有效「防禦犯罪」?書中表示關鍵在於「處罰的確定性與迅速即時」。

加強監管確實有效,但要加強到什麼程度,才能嚇阻風險發生?研究顯示閾值水平要在 25-40% 間,即不良行為應在發生三次內迅速糾正並給出規範,以防止風險升級。


確定性的防禦措施,如增加巡邏警力或使用特斯拉的哨兵功能,都是運用「哨兵效應」來警示潛在的不當行為。但需要留意,警示的強度取決於對方的感知,因此才會有孩子玩耍哨兵功能的新聞。


所以理想的行為規範狀態,是設立明確的規則,同時輔以行為引導。回顧安全帶政策的推行歷程,就是先以低額罰款開始,並加強警力督促,最後新車款配有很吵的安全帶提示音,遂完成制約了。



【內力解】

❍ -- 比起彰顯罪惡,管理更需要「關注做得好的事」


在「口水珍珠」事件後,更好的公關策略可能是「強調做得好的優質事件」。

過度關注錯誤或罪惡,會帶來兩種效果:一、人們的記憶停留在很糟糕的環節;二、人們對不良行為的震撼程度減弱,甚至覺得司空見慣(譬如食物裡有蟑螂,好像滿普遍了)。


那麼,如何有效「喚醒良知」?書中表示關鍵在於「激勵做正確的事」。

激勵與獎勵不同,激勵強調內在動機。因為無論是豁出去的壞到底,或是有悔過之意決心向善,決定「善惡一念間」的機制都在內在動機。不當的獎勵設計,也很可能削弱內在動機。


舉個例:孩子原本有意自主整理房間,但被家長要求,瞬間就失去整理意願。或是只要整理房間就給獎勵100元。內在動機可能因外部要求而消失,也可能因金錢獎勵而追求錯誤目的。這是「過度理由效應」,會削弱行為本身的價值。因此正確的引導應關注行為本身,而非獎勵本身。


理想的道德養成應強調做得好的事件,獎勵行為本身,不限於物質也包含給予關懷與肯定、看見不良行為取得「好的進步」也十分重要。通過激勵助推,讓員工在選擇框架中學會分辨好壞,進而作出正確的選擇。


最終,仍是依靠提升整體的良性環境,在好環境的制約中,我們會選擇當個好人!


☆.。.:*♡ʜᴀᴠᴇ ᴀ ɢᴏᴏᴅ ᴛɪᴍᴇ♡。.:*☆

#小六分享

❝ 在現代,所有行業對外是服務業;對內是教育業 ❞


重視企業文化、價值觀教育,從總公司擴散至經銷與加盟,從正職擴散到兼職,直到每一個成員都被充分教育。不僅僅是形式上的宣傳教育,更需要「行為設計」和「行為引導」的無形之手,讓好的行為逐漸變成習慣。當越來越多公司落實監督教育,未來的人力市場肯定會逐步變好,台灣整體的社會素養也會提升。


本文參考書目《行為失控:為什麼人們會忍不住做壞事?法律管不住的人性密碼》,作者為荷蘭的法學教授,研究人造成的社會危害;與另一位美國心理學及刑事學教授,研究人違法的原因與法律關係。從看見人的複雜性面向,思考如何制定更有效的社會規則。


┄┄ 🄸 🄽 🄵 🄾 ┄┄

⿻ ​ TaTa 系統思考小章魚- 每天提醒!!思維活用起來 ​ ⿻​

╰⟢ 𝕃𝕚𝕟𝕖 sᴛɪᴄᴋᴇʀ 貼圖販售中 ✨

╰⟢ https://line.me/S/sticker/26493966


⿻ ​ 參考書目 ⿻ ​

╰⟢《行為失控: 為什麼人們會忍不住做壞事? 法律管不住的人性密碼》 ​

╰⟢ https://www.eslite.com/product/1001129462682235083003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