貪求無厭,人不喜愛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貪求無厭,人不喜愛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則故事,這故事出自《摩訶僧祇律》,在《大正藏》第 22 冊 277 頁上欄到下欄。

佛告訴掌管事務的執事比丘:「過去世時,有一位比丘名叫跋懅,在樹林中靜坐修行。當時有許多釋軍多鳥也棲息在這座森林裡,鳥兒們在清晨及黃昏時分嘰嘰喳喳地鳴叫,打擾到這位比丘。

這時,跋懅比丘前往世尊住的地方,向佛頂禮之後,退到一旁。

那時,世尊便安慰問候這位在林中修行的比丘說:『是否少生病、少煩惱?住在森林中安樂嗎?』

在林中修行的比丘回答世尊說:『是少生病、少煩惱,住在林中也安樂,只是到了清晨及黃昏時,常被許多釋軍多鳥的鳴叫聲擾亂得無法專心靜坐思惟法義。』

佛對比丘說:『你希望讓釋軍多鳥都不要再來干擾你嗎?』

比丘回答說:『希望如此!世尊!』

佛便說:『比丘!那麼你就在黃昏釋軍多鳥飛來時,向所有的鳥各乞討一根羽毛;清晨時,牠們要飛走之前也這麼做。』

比丘對佛說:『好啊!世尊!』比丘便回到森林中靜坐思惟。等到傍晚,鳥群聚集雜亂鳴叫時,比丘便對鳥群說:『你們這群釋軍多鳥!我要向你們各乞討一根羽毛,我現在需要用到。』

這時,本來嘰嘰喳喳的鳥群突然安靜下來,鳥實在不想拔羽毛給他,但又怕被比丘說:「這群鳥這麼小氣!竟一毛不拔!」沒有辦法,只好各自拔一根羽毛丟到地上。到了清晨,比丘又再度向鳥群要羽毛。

於是,鳥群受不了了!便遷移到別的地方去,住了一個晚上,可是覺得不喜歡那個地方,又再度飛回來。

這時,比丘又再度向鳥群要羽毛,每隻鳥又心不甘情不願地各自拔了一根羽毛給他。

這群鳥就想:『這個沙門很奇怪耶!特別喜歡乞討,怎麼老是向我們索取羽毛?這樣下去,恐怕不久之後,我們的羽毛都拔光了,只剩下光溜溜的一團肉在地面上,那時怎麼飛啊!沒有辦法飛啦,這該怎麼辦才好呢?』於是,大家便商量說:『這比丘看起來會長住在這座森林中,我們還是趕快離開吧!另外尋找一個棲息地,不適合再回來了。』」

佛告訴比丘們:「飛鳥畜生都還會嫌棄時常被乞討,更何況世間的人!各位比丘們!千萬不要為了生活或為了經營事務而有過多的貪欲、過度的乞討,這樣會使得有信心的婆羅門、居士們得痛苦地割捨財物,供養沙門衣服、飲食、臥具、醫藥。」

比丘們對佛說:「世尊!為什麼這位住在林中的比丘個性懦弱容易被擾亂,害怕、厭惡鳥的鳴叫聲呢?」

佛告訴比丘:「這位住在林中的比丘,不但這輩子個性懦弱,過去生也是這樣。」

比丘們又請問說:「以前也曾這樣嗎?」

佛告訴比丘們:「過去世時有一頭體格健壯的大象,住在森林中空閑的地方。有強風突然吹起,樹木被風吹斷,這頭大象一聽到樹木折斷的聲音,就驚嚇得到處奔跑。好不容易驚嚇的心稍微安定下來,停在一棵樹下休息,想不到這棵樹又被風吹斷了,這頭大象又嚇得亂跑。

當時,有天人看到這頭象驚慌奔跑,便想:『為什麼這頭壯碩的大象,突然這樣橫衝直撞亂跑呢?』於是便說了一段偈頌,大意如下:

『暴風忽然吹起,折斷了樹木,大象被驚嚇得到處奔跑;如果這世界上到處都吹起這種強風,這時大象又有什麼地方可躲呢?』」

佛告訴比丘們:「當時那一頭大象,就是現在這位在森林中修行的比丘。」

佛又告訴掌管事務的執事比丘:「過去世有五百位仙人,住在雪山中。有一位仙人住在別的地方,那裡有好的泉水,花果長得非常茂盛。離這裡不遠的地方有薩羅水,有一條龍住在裡面。龍看到這位仙人的威儀非常安詳莊嚴,心中生起憐愛眷念。

這時,那條龍來到仙人面前,正好遇到仙人正在打坐;龍便以身體環繞仙人七圈,還將頭部覆蓋在仙人頭頂上;每天都這樣,只有吃飯的時候不來。

因為仙人被龍纏繞在身上,只能日夜端正坐好,沒辦法休息,身體逐漸地衰弱,也長了疥瘡。

當時,附近有人居住,有人想要供養仙人,漫步走到仙人的住處,看到仙人身體顯得很衰弱而且長了疥瘡,就請問仙人:『你是怎麼了?為什麼會這樣?』

仙人便詳細地說明了之前的情況。

供養的人對仙人說:『你希望這條龍不要再來這裡嗎?』

仙人說:『當然希望囉!』

供養的人又問仙人:『這條龍有什麼特別貪戀的東西嗎?』

仙人回答說:『只有牠脖子上的一顆瓔珞寶珠。』

供養的人就教仙人說:『你就向龍索討那顆寶珠,龍的習性非常地慳吝,一定不會給你,這樣就可以讓牠不再來了。』說完,這位供養的人就離開了。

不久,那條龍又來了,仙人便向龍索討寶珠。龍一聽到仙人乞討寶珠的話,心裡非常不高興,便慢慢地離開了。

隔一天,龍又再來,還沒到仙人面前,仙人遠遠地看見牠,便大聲地說了一段偈頌,大意如下:

『光彩奪目的摩尼寶珠,希望做成瓔珞莊嚴身體;如果龍你能布施給我,才是真正的好朋友啊!』

這時,龍立刻以偈頌回答,大意如下:『我很怕失去這顆摩尼珠,就像是拿了一根棍棒叫狗過來一樣;這顆寶珠我是不會給你的,我再也不會來看你了!

因為所有最美味的佳餚以及珍寶,都是從這顆摩尼寶珠變化出來的;如果給你的話,這些美食、眾寶物就再也無法生出來了,這顆寶珠非常珍貴難得,為什麼你這麼積極地想要獲得這顆珠寶呢?過度的貪求會讓親近喜愛你的朋友遠離,從今以後我再也不回來了。』

當時,有天人在虛空中看到這種情形,便說了一段偈頌,大意如下:

『厭惡、鄙視為什麼會產生,都是因為過度的貪求;因為梵志仙人顯現貪心的樣子,連龍都會嚇得趕緊潛到深水中,避之唯恐不及。』」

佛告訴掌管事務的比丘:「龍是畜生,都會厭惡被過度的乞討,更何況是人!你們這些比丘,千萬不要為了經營事務而貪得無厭過度地乞討,這樣會使得有信心的婆羅門、居士們為了供給沙門衣服、飲食、臥具、醫藥,而得痛苦地割捨財物。」

佛告誡比丘們:「有十件事是大家所厭惡的。哪十件事呢?

一、平常從不關心別人,不與人來往;

二、不喜歡寂靜,與他人來往過於頻繁;

三、為了私人的利益才與人交往;

四、應該愛好的卻不喜好,例如持戒、修禪定、誦經、研究經教……等,這些本來應該要起好樂心的卻不喜好;

五、不該愛好的卻喜好,例如虛名、美色、憍慢自大……等染污法,本來不應該愛好的卻喜好它;

六、別人善意的勸勉,對他講真實的話,可是他卻不願意接受;

七、好管閒事,喜歡干涉他人;

八、沒有威嚴、德行卻瞧不起別人,不但沒有虛心地跟別人學習,卻又輕慢他人;

九、喜歡在別人背後說人是非;

十、貪求無厭

──以上十件事,是大家不喜歡的,我們應該要遠離。」

從這個故事我們反省自己,以上這十種大家所厭惡的事,我們犯了哪幾種?希望大家不要過度地貪求,要少欲知足、安貧樂道、六根清淨,並樂意接受他人的勸導,以慈悲心多關心他人、利益眾生。

avatar-img
5會員
166內容數
果醒法師-楞嚴與默照話頭-四講之一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Sherlock Chen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所以,如果只是記問之學,這只不過是世俗的「生得慧」而已;必須深信因果,能對於三寶、四諦、緣起、無我、聖道這些佛法確信不疑,而引發趣向解脫的決心,這才是佛教所說的「聞所成慧」。 在經論裡面有提到:「如果沒有清淨的信,只有一般的知識,這樣子有智無信,是增長邪見;而有信無智,是增長愚癡。」
聽聞智者的開示,不但自己今世能獲得利益,連妻子、子女、兄弟、朋友也能得到利益,而且也能獲得後世的福樂,甚至能成就聖人的智慧。攝心正念才能理解佛法的深義,理解義理則持戒清淨不會毀壞戒行,受持正法依法而行的人,由此便能快速得到安樂。
這個故事讓我們反省:一般人聽到別人指正自己的過失,總是很難聽得進去,俗語說:「忠言逆耳,良藥苦口。」 在儒家裡也有這樣的話:「子路聞過則喜,禹聞善言則拜。」 「子路聞過則喜」這一點,倒是值得我們學習,有人指責他的過失,他很歡喜地接受;大禹聽了善言,甚至恭敬地禮拜。
優波離說現在你們都出家去了,以後我要依靠什麼生活呢?這些釋迦族人聽到優波離這麼說,便將身上所穿的衣服瓔珞以及身上配戴的裝飾品全部卸下來,集合成一個寶聚全部送給優波離,並說這些雜物足夠你用一輩子了 優波離聽了之後馬上生起厭離心,對他們說你們現在每個人都捨棄珍寶及裝飾物出家去,為什麼我還要收下這些東西呢
因為眾生對「我」的執著,因此常生嫉妒、見不得人好的心念,貪瞋癡三毒熾盛,最後傷害了他人也傷害了自己。若能從「隨喜」眾生的善行開始,一次次訓練自己心量開闊,也會發現愈來愈美好!因此今後當歡喜真誠、讚歎他人之善行。
慈悲心呢是很重要的,他主要的就是要對治瞋恨心,瞋恨心幾乎呢每一個人都有,只是明顯不明顯,容易爆發,不容易爆發而已,那可以說是境界,還沒有現前,那麼有些人平時呢都很溫和的,欸!有一次突然間暴怒起來,哇~這就是說呢我們每一個人呢貪瞋癡的習氣,都是存在的,而且是很強的。
所以,如果只是記問之學,這只不過是世俗的「生得慧」而已;必須深信因果,能對於三寶、四諦、緣起、無我、聖道這些佛法確信不疑,而引發趣向解脫的決心,這才是佛教所說的「聞所成慧」。 在經論裡面有提到:「如果沒有清淨的信,只有一般的知識,這樣子有智無信,是增長邪見;而有信無智,是增長愚癡。」
聽聞智者的開示,不但自己今世能獲得利益,連妻子、子女、兄弟、朋友也能得到利益,而且也能獲得後世的福樂,甚至能成就聖人的智慧。攝心正念才能理解佛法的深義,理解義理則持戒清淨不會毀壞戒行,受持正法依法而行的人,由此便能快速得到安樂。
這個故事讓我們反省:一般人聽到別人指正自己的過失,總是很難聽得進去,俗語說:「忠言逆耳,良藥苦口。」 在儒家裡也有這樣的話:「子路聞過則喜,禹聞善言則拜。」 「子路聞過則喜」這一點,倒是值得我們學習,有人指責他的過失,他很歡喜地接受;大禹聽了善言,甚至恭敬地禮拜。
優波離說現在你們都出家去了,以後我要依靠什麼生活呢?這些釋迦族人聽到優波離這麼說,便將身上所穿的衣服瓔珞以及身上配戴的裝飾品全部卸下來,集合成一個寶聚全部送給優波離,並說這些雜物足夠你用一輩子了 優波離聽了之後馬上生起厭離心,對他們說你們現在每個人都捨棄珍寶及裝飾物出家去,為什麼我還要收下這些東西呢
因為眾生對「我」的執著,因此常生嫉妒、見不得人好的心念,貪瞋癡三毒熾盛,最後傷害了他人也傷害了自己。若能從「隨喜」眾生的善行開始,一次次訓練自己心量開闊,也會發現愈來愈美好!因此今後當歡喜真誠、讚歎他人之善行。
慈悲心呢是很重要的,他主要的就是要對治瞋恨心,瞋恨心幾乎呢每一個人都有,只是明顯不明顯,容易爆發,不容易爆發而已,那可以說是境界,還沒有現前,那麼有些人平時呢都很溫和的,欸!有一次突然間暴怒起來,哇~這就是說呢我們每一個人呢貪瞋癡的習氣,都是存在的,而且是很強的。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作者通過旅行和誦讀《金剛經》領悟出的人生智慧和體悟,透過比喻和真實的故事,分享了對於不執著、慈悲包容的見解和體會。書籍中融入了佛教智慧,提供了一個柔軟且超越善惡,拋開執著的生活哲學。
Thumbnail
這篇文章談論了自己的生活方式與他人不同,並與佛法相似的探討世俗的取捨,以及追隨大道長遠的重要性。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善事與惡行之間的關係,以及人們在做善事時可能走向錯誤的方向,並提出了對於宗教法會的反思。作者引用了佛教概念,探討了善惡的交錯與對社會的影響。
貪吃蛇,諾基亞老遊戲,好玩。 貪吃僧,戒定慧失修行,好壞。 貪吃兵,過楚河換大子,好絕。 貪吃客,美食街尋佳肴,好味。 僧人其實可以做一個更好的人,不是破戒。而是找到現時報共生之道,致於夜店裡的DJ和尚這個新聞,是對出家人的一種緋謗,我不認同這種做法。 現時報共生之道又是什麼?在這裡真的要
Thumbnail
我們看到這種人出現時,我們會怎麼做?他的煩惱,他與你的對話,他不喜歡這個人,他的所作所為都不喜歡,你是不是也跟著他起煩惱,還是以他為鏡,絕對不可以向他一樣無所事事的不喜歡一個人,對自己的生活沒有期待。這個煩惱我們要去除。凡夫所說同情這個人,同情誰?
Thumbnail
非關宗教,純粹欣賞「貪嗔癡慢疑」的字義,簡單詮釋了其內涵,分享這份美好~ 貪——貪愛五欲 對順的境界起貪愛,非得到不可,否則,心不甘、情不願,意指是對於喜好的過分偏執。 《大乘義章》卷五說:「於外五欲染愛名貪。」 嗔——嗔恚無忍 對逆的境界生嗔恨,沒稱心如意就發脾氣,不理智、意氣用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修心修行中遠離惡習、行善道的重要性,介紹了不隨轉善心要定住的重要性,分析了在善事中潛藏的一些意念和習性。最後,提出在生活中,要遠離惡習,不斷修心修行的重要性。
Thumbnail
有很多法友善信大德現在都跟我們(觀音山 中華大悲法藏佛教會)關係非常密切,都成為非常好的朋友,大家同心同德修這樣的慈悲行(戒殺護生,保育放流)。人生在世有很多的不順遂,這些不順遂、痛苦違緣的原因就是傷害眾生、自私自利得來的。我們為什麼會傷害眾生?有的不是故意的,但是只要是存心的就離不開自私
Thumbnail
人以無貪最為富有,人到無求最為高貴, 人若無瞋最為自在,人能無痴最為清明。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作者通過旅行和誦讀《金剛經》領悟出的人生智慧和體悟,透過比喻和真實的故事,分享了對於不執著、慈悲包容的見解和體會。書籍中融入了佛教智慧,提供了一個柔軟且超越善惡,拋開執著的生活哲學。
Thumbnail
這篇文章談論了自己的生活方式與他人不同,並與佛法相似的探討世俗的取捨,以及追隨大道長遠的重要性。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善事與惡行之間的關係,以及人們在做善事時可能走向錯誤的方向,並提出了對於宗教法會的反思。作者引用了佛教概念,探討了善惡的交錯與對社會的影響。
貪吃蛇,諾基亞老遊戲,好玩。 貪吃僧,戒定慧失修行,好壞。 貪吃兵,過楚河換大子,好絕。 貪吃客,美食街尋佳肴,好味。 僧人其實可以做一個更好的人,不是破戒。而是找到現時報共生之道,致於夜店裡的DJ和尚這個新聞,是對出家人的一種緋謗,我不認同這種做法。 現時報共生之道又是什麼?在這裡真的要
Thumbnail
我們看到這種人出現時,我們會怎麼做?他的煩惱,他與你的對話,他不喜歡這個人,他的所作所為都不喜歡,你是不是也跟著他起煩惱,還是以他為鏡,絕對不可以向他一樣無所事事的不喜歡一個人,對自己的生活沒有期待。這個煩惱我們要去除。凡夫所說同情這個人,同情誰?
Thumbnail
非關宗教,純粹欣賞「貪嗔癡慢疑」的字義,簡單詮釋了其內涵,分享這份美好~ 貪——貪愛五欲 對順的境界起貪愛,非得到不可,否則,心不甘、情不願,意指是對於喜好的過分偏執。 《大乘義章》卷五說:「於外五欲染愛名貪。」 嗔——嗔恚無忍 對逆的境界生嗔恨,沒稱心如意就發脾氣,不理智、意氣用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修心修行中遠離惡習、行善道的重要性,介紹了不隨轉善心要定住的重要性,分析了在善事中潛藏的一些意念和習性。最後,提出在生活中,要遠離惡習,不斷修心修行的重要性。
Thumbnail
有很多法友善信大德現在都跟我們(觀音山 中華大悲法藏佛教會)關係非常密切,都成為非常好的朋友,大家同心同德修這樣的慈悲行(戒殺護生,保育放流)。人生在世有很多的不順遂,這些不順遂、痛苦違緣的原因就是傷害眾生、自私自利得來的。我們為什麼會傷害眾生?有的不是故意的,但是只要是存心的就離不開自私
Thumbnail
人以無貪最為富有,人到無求最為高貴, 人若無瞋最為自在,人能無痴最為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