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21|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正向管教法》

    這本是影響我最大的一本教育著作。

    任教初年時,我急於想有自己一套能夠上手的方法,以「鼓勵」代替懲罰,從而在生活上感受觀察孩子的正向優點,而班上原本中年級難以收服的特殊生,也因此慢慢建立信任,讓當時剛入行的我收到很大的成效。


    我曾離開教職一段不短的時間,幾年後回歸教職,我感受到許多巨大的差異,特別是學生的樣態,以及家長對於教養的觀念都有很大的不同,因此一開始有些不適應,也有過許多挫折。這些迷惘的時刻,我想起這本書,因此這個暑假就再重讀一遍,書中有些十分基本的原則,對我卻是深刻的提醒。


    第一件要了解的事情「學生的天性不是靜靜坐著讀書,而是無所不在地學習。』

    我發現有時因為顧著進度,而希望學生能夠配合,而所謂的配合,其實就是對學生有著既定的預設,但學生其實有著他們的天性,並非全然從教師的趕課程的需求乖乖坐著,而是有著不同樣態的展現。


    回憶過去自己當學生時,自己與同學在教室的模樣,當時的老師用的方法是什麼?效果如何呢?

    回憶自己當學生時,其實是一個超級皮的孩子,是時刻眼睛溜溜轉盯著老師,老師一沒看到自己,就開始要做怪吸引同學注意的孩子。當時老師已經少打人了,但常常講話酸班上的同學,帶著批判,跟同學有些距離,有些更叛逆的同學,對老師的管教懲罰不以為然,教室好幾次上演劇烈的師生對抗。

    懲罰,就是以負面的方式(責難、體罰),達成控制人的行為。或許是有效的,但小孩同時學到的,就是大人高高在上,以及暴力是可以使用的。某些管教方式甚至是無意義的。

    《正向管教法》提到,為何要鼓勵而不是懲罰孩子?就像從小學習一件事情,像是學走路、穿衣服一樣,不良行為應當是讓孩子從事件中學習,而非透過疼痛、羞辱或是做無意義的事情(抄寫課文...等)。

    這部分我覺得有些簡化,兩種思維,一種是以群體利益(班級運作)當前有些兒童的不良行為其實和大人一樣,是跟個人議題有關,如果以「課題分離」的原則,其實是無法全然在教室解決的。另一種是尊重個體差異為出發點,有些問題可能是先天或是家庭的習性,但這就是教師需要發揮專業的時刻,當然懲罰,或許能收效,但並非唯一的解決方式。

    我想我能夠贊同書中鼓勵教師,多去嘗試,找到解決方式。

    書中一個例子我很喜歡,是雷蒙的故事:雷蒙是過動兒,常常破壞上課秩序,視規則如無物,諸多不配合,對管教也常用挑釁的方式。而老師後來嘗試用的方式是『忽視』。對於壞行為過去師長是用斥喝制止的方式,雷蒙碰到作怪造反再也無法像過去一樣引起注意,突然有些不知所措,第二天竟然開始乖乖坐在課堂中,放學時還有禮貌的問老師:老師我可以離開了嗎?

    這邊要提到,並非不良行為都是採取「忽視」,忽視對書中的雷蒙有用,是因為雷蒙想透過不良行為獲得重視,當雷蒙發現不良行為無法再獲得關注,於是也開始改變自己。

    我也一直相信,每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有著不同的背景與需求。必須用不同的方式來引導,「因材施教」,去設想學生的出發點,即使是公立學校的規格化教育,也必須有不同程度上的「客製化」應對。才能保有最好的適應性與彈性。

    正向管教的老師,尊重、支持、滋養他們的學生,建立與學生的信任...,老師成為學生最好的榜樣,學生開始重視老師的意見,學生也因為在乎而去模仿、討好老師。

    最後給自己的新學期師生相處提醒:

    1. 獎勵鼓勵學生一定要『即時』。
    2. 不能只看結果「你嘴巴閉上了,很棒!」要看過程,看起心動念「你能為他人著想,很快安靜下來,真的很棒!」
    3. 多算優點,少算過失。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