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有好長一段時間,我是用工作來定義自己的。
當有人問:「你是做什麼的。」以前總是很能迅速且明確回答,然而隨著創作者這個身份的誕生,以及工作多年初次裸辭後,休息了一小段時間,體會到不一樣的生活,也讓我在這段時間不斷想著:「我喜歡或能做什麼?究竟還要找什麼樣類型的工作?」
此時讀《夠好的工作》,就確立它會成為我的床頭書,慶幸是現在有點迷惘、還在考慮下一步的自己遇到;也讓我知道哪天又因為職場而忙到昏天暗地,質疑工作的價值時,都適合拿出來翻閱。
作者 Simone Stolzoff 訪問了 9 名人物,透過這 9 個故事,來打破我們所謂「夢想工作、工作等於價值、地位等於成功」等的迷思,就在我以為又是那種要講述工作跟生活一定要取得平衡、要懂得創造有熱情的工作環境建言時,他用實在的故事與理性的論述,讓我得以靜下來去反思工作對我的定義。有些我已經在過去經驗中醒悟(比如拋棄工作時數越長越好,或是把公司當成大家族的什麼鬼遊戲),但透過其他故事更讓我從搖擺不定的思考中醒悟。
隨著不同時代與網路科技的興起,現在的工作除了求溫飽外,更多人因媒體渲染,崇尚追隨熱情,找到夢幻職業。然而透過第三篇芙巴茲的經歷(很巧的是,她是一位圖書館員,因此能看見美國文化產業背後的問題,然而對比台灣又何嘗不是如此?)
我們看見先追隨熱情為上的工作,很容易因此忽略背後那各行各業都一定會有的枯燥乏味部分,若打著永遠熱愛,這種觀念會讓我們對工作產生過高的期望。也會因這是夢想工作而看不到早已存在的缺陷,最後快速地消耗自我,並成為整個結構性問題的受害者。「讓掌權者得以將不公的待遇說成單一事件而非系統性失敗」。
然而也不是要叫你去做一份完全不愛的工作,而是不要因為熱情至上而忽略了現實層面。書中提到一個「價值自決」:弄清楚你自己關心的是什麼。確定自己的價值觀,可以讓你根據自己獨特的個性和生活環境來定義成功。
只要我不因做這件事卻產生更大的被剝奪感,那麼就值得一試。熱愛的事情,也不一定要透過工作發揮。
「工作始終是工作。有些人工作是做自己喜歡的事,有些人工作是為了下班後做自己喜歡的事。沒有哪一種比較高尚。」
「自我複雜度越低的人遭逢壓力事件時,壓力容易「擴散」到其他生活層面。」
過去太重視工作的結果,就是會因為工作不順而覺得自己整個人生不順。然而有段最忙碌的時期,透過閱讀、透過文章更新與自媒體交流,讓我得以有另一種出口。看到書中一位米其林星級廚師的經歷,讓我發現過去這彷彿投資自己不同面向的這個行為,應對挫折時會更有優勢。
除了工作職稱,我還可以是一位愛閱讀者、一個喜歡企劃活動 & 連結書友的人、一位好朋友(如同《渺小一生》中威廉說的那樣ಥ_ಥ)......這些不見得能帶來社會地位上升的身份,卻能讓我的心態平靜穩定,讓我不因工作上的挫折而打翻整個人生。
先前在回答 QA 時也曾提過,就算是社群上的我也只是一部份的我,並不代表我的整個身份,對很多數字就能安然以待。
「對於我們這些有幸能夠選擇工作如何融入生活的人來說,最重要的是積極做出選擇,否則,工作就會像氣體一樣膨脹,填滿所有可用空間。
要建立與工作更健康的關係,首先要明確定義想要的是什麼樣的工作關係,如果你不定義,你老闆會很樂意幫你定義。」
然而這本並不是教你找到好工作三步驟這樣的書,而是透過不同的故事告訴你人生有不同的可能性。作者也坦言,他自己還是會迷惘,也會明白「我們比我們的工作重要,但同時又渴望找到一份能幫助我們實現自我的工作。」我很喜歡作者坦承自己仍會不自覺地追隨生產力,就像我老是嚷嚷自己要躺平休息,但只要我相信自身價值取決於我的生產力,那麼追求更高產出的動力總是會戰勝其他意圖。與其這樣,倒不如先接受這樣的自己,並設下明確界線。
真正「夠好」的工作是需要自己去積極定義的。也讓我在遇見不同領域的人、聽過不同的職涯故事後,找到自己想要的取捨。
「如同我們不該期望配偶滿足我們的每一個社交、情感和智力需求,希望工作成為我們實現自我價值的唯一途徑也是不切實際的。這是工作不能承受的負擔。」
這本書我會首先推薦給忙到暈頭轉向,質疑自己到底為何而忙的人;以及迷惘下一步工作該往何處去的人。
若自覺生活工作都很平衡的人,也可以把這本書當作一個很好的提點,驗證自己目前的生活與工作是不是真的圍繞在自己的價值觀上。
「要從工作中抽離出我們的自我價值感,我們必須先培養一個老闆、職稱或市場都無力改變的自我。一份夠好的工作,就是讓你成為你想成為的人。」
《夠好的工作》確定會成為我未來在工作後的床頭書,也歡迎來IG下方留言區與更多書友交流,什麼對你來說才叫「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