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朋友聊天,發現我們都曾在 20 出頭時對自己的 30 歲抱有很多暢想,但真的到了 30 歲,又感受到很多落差:
20 歲的時候認為,30 歲的我一定是一位優雅又成熟的office lady,每天踩著高跟鞋遊刃有餘地處理很多問題。相比於 20 多歲的愣頭愣腦,30 歲的我會很有智慧,應該對很多問題都有答案了吧,會堅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有穩定的親密關係,說不定已經成家立業了。
然而實際上,到了 30 歲,生活還是兵荒馬亂,對親密關係有一肚子的困惑,存款還是不多,人生還是有一大堆難解的問題。
20 多歲的我們通常會以為自己 30 歲時人生各方面都會塵埃落定,但從心理發展的角度來看,30~35 歲依然非常年輕,屬於成年早期的一部分,我們把它稱為「成年過渡期」(transitional period)。
在這個階段,大多數人都會感受到更劇烈的內心的衝突,以及各種身份拉扯所帶來的痛苦,但它也是明確個人價值和生活目標的重要時期,在這種激烈的矛盾和衝突的夾縫中,我們的人格得以成長、成熟。
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就來聊聊具體這個階段會經歷什麼,以及如何才能更好地度過它。
(*備註:30~35是一個泛化的年齡概念,在不同個體身上由於心智發展速度有差異,可能表現為年齡前後延展5年。)
發展心理學認為,30+ 的年紀是一個追求恒定的階段。如果說 20 多歲是對一切都充滿不確定性的階段,那麼到了成年過渡期,我們開始有一種想要安定下來的渴望,並且隨著年紀增長,這種渴望會變得越來越迫切。
這種迫切的渴望所帶來的是理想與現實之間的更大張力,當工作不順、沒有遇到滿意的婚戀對象的時候,我們會感覺現實總是不能如人意,這讓許多人在生命中感受到一種持續的、彌散的失敗感。
而更危險的是,為了追求穩定,我們可能會在一些人生大事上做出妥協。
或許是周圍人都說,30 多歲,早該結婚生子,組建家庭了,看到周圍人成雙結對,只有自己孤身一人;
或許是看到同齡人已經買車買房、在這座城市紮根了,自己還在吃著外送租著房,漂泊無依。
這個時候,人們可能會為了獲得心理上的穩定感,接受一些其實自己並不滿意的選項。
然而,換了更穩定的工作後,可能問題還是源源不斷;稀裡糊塗走入一段婚姻,或許才意識到生活中的雞毛蒜皮有多磨人;或者是在不寬裕的狀態下背負大額貸款,壓力重重。
這些並不滿意的選項,會帶來對現實世界的更多失望,這是成年過渡期「失敗感」的第二波襲擊。
《伯克畢生發展心理學》中指出,在 30 歲左右,人生會發生一次轉變:專注于事業的年輕人開始尋找生活伴侶,而強調婚姻和家庭的女性則開始形成了多元的個人目標。
也就是說在 30~35 歲這個階段,我們會開始追求人生的第二主題。這會直接帶來一個後果:我們的生活和自我身份,也會開始變得複雜。
在職場中,原本我們只需要按部就班地做老闆安排的工作,但 30 歲來臨後,我們開始期待自己能在職場中成為一個更重要的角色,這就要求我們能有更強的主觀能動性,能抗下更重的責任,也需要去思考自己的職業路線,想清楚自己到底喜歡和擅長什麼。
婚育也讓我們背上了另外一些極其複雜、需要承擔極大責任的身份,我們不再是只做好自己就萬事大吉,還需要扮演親密關係中的經營者、家庭的供養者、子女的養育者。
這種身份之間的衝突會給生活帶來許多現實的挑戰,但挑戰還不止於此。
當我們圍繞人生的第二主題,生長出了多重身份,認領了多重的社會角色,這些角色會蓋住我們的自我,或者讓自我變得暗淡。
於是,很多 30+ 年齡段的人會感覺自己每天都在扮演各種各樣的角色,為了演好這些角色而筋疲力盡,也被這些角色的責任和義務吞噬了自身的感受和需求。
所以,多位心理諮詢師都指出,在這個階段,我們必須搞清楚自己內心的優先順序排序問題。在許多身份和角色中,你最看重哪一種,你最希望自己在哪個身份裡感受到自我價值?你對於這個問題的答案,就是你面對生活的鑰匙,能夠在現實中幫我們解決很多看似困難的事情。
越是在這個動盪的人生階段,我們越需要給自己的人生打出堅固的底,而高品質的關係和自我主體性的建立,可以給我們飄搖不定的人生兜底。
有深度、有品質的關係
2021年的一項研究表明,工作和家庭結合良好,與之後中年時期抑鬱症狀減少有關(Engels et al., 2021)。
2015年也有一項研究指出:30 歲的社會互動品質可以預測中年心理健康的程度(Carmichael et al., 2015)。
我們並不想呼籲大家要事業愛情兩手抓,但依然想要強調,高品質的陪伴,對走過這段充滿挑戰和挫敗感的時間至關重要。即使還沒有伴侶,也可以和家人、朋友建立有深度的關係。
如果說,20+ 的我們還需要通過認識各種各樣的人來拓寬自己的視野,那 30+ 的我們已經逐漸形成了對世界的認識,也更清楚自己需要什麼,有深度、有品質的關係能在這個階段給我們強有力的支撐。
有幾段深入的關係,也偶爾在忙碌生活的間隙,或者遇到煩惱和痛苦時能夠有品質地溝通,能夠幫你更好地度過成年過渡期,迎來你的成熟期。
建立自己的主體性
此外,心理諮詢師龍江曉提出了這樣一個觀點:不要拿自己當做滿足某一個功能的工具,要看到自己的主體性,才能做出真正好的、不後悔的決定。
由於這個階段我們追求穩定,有時我們會讓渡自我的主體性,甘願做滿足工作需求、關係需求的工具,但是這種工具狀態下的身份和角色會讓我們感到空虛。
可以試著多去覺察和照顧自己的需求,遇到困難時,把自己看成一個英雄而非失敗者;如果已經穩定下來,嘗試學著對自己已經擁有的感到滿足。
在不同的境遇下都能照顧好自己,自我接納,這正是我們度過這最為艱苦的 5 年最重要的抓手。
最後
其實,換個角度來看,我們也可以認為,30~35 歲是一生中最有英雄主義的階段,我們沒有早早順從別人給出的既定答案、麻木地跟隨慣性前進,而是向生活發出叩問,在動盪中一次次發起新的嘗試。
哪怕在旁人看來,我們很多的追求和探索都未能如願以償,但就像在岸上永遠學不會游泳一樣,30+ 的我們跳入水中,或許會嗆很多水,但終究會在奮力掙扎中找到自己最舒服的泳姿,繼續前行。
今日互動
在這個階段
你是如何在兵荒馬亂的生活中找到自我的?
歡迎分享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