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碩博士生達成研究目標的三大關鍵】 ── 1. 清晰具體的研究目標 2. 彈性實用的研究計畫 3. 每日持續的研究行動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作為碩博士在學學生,如何有效地達成研究目標是學術生涯中至關重要的一環。要在學術領域取得成果,必須掌握三個關鍵元素:一個清晰具體的「研究目標」、一個彈性實用的「研究計畫」、以及每日持續進行的「研究行動」。這三者共同奠定了成功完成論文或研究項目的基石。


▋清晰具體的研究目標


研究的起點是確立一個明確且具體的目標。這個目標應該能激發你的興趣和熱情,讓你在漫長的研究過程中保持動力。對碩博士生來說,確立研究目標時尤其需要謹慎。初期不確定研究方向或對研究領域缺乏深刻理解時,與指導教授或其他經驗豐富的學者討論,從他們的經驗中獲取啟發,將有助於你明確研究方向並設定具體的研究問題。


▋彈性實用的研究計畫


在確立了研究目標之後,接下來是制定研究計畫。研究計畫應該為你的學術工作提供一個大方向,但不要過於僵化。過於詳細的計畫可能會在研究過程中變得不切實際,尤其當你面對實驗結果的不確定性或研究過程中的突發情況時。因此,計畫應保持彈性,允許你在研究過程中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確保你的研究能夠順利推進。


▋每日持續的研究行動


最後,也是最關鍵的一步,就是行動。對碩博士生來說,成功的關鍵在於每天都要進行持續的研究行動。無論是撰寫論文、進行實驗、數據分析,還是文獻查閱,這些行動都是你逐步達成研究目標的重要步伐。行動不需要等待完美的計畫,只需在現有的基礎上開始,並隨著研究的進展不斷調整你的策略,這樣你才能最終取得理想的研究成果。


總結來說,對於碩博士在學學生而言,研究目標是你的「終點」,研究計畫是指引你前行的「方向」,而研究行動則是你推動進步的「步伐」。只有三者緊密結合,才能確保你的學術研究順利完成並取得理想的成果。

avatar-img
531會員
1.8K內容數
Outline as Content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王啟樺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O與KR兩者都是在講目標,但O可以是無法測量的,但KR就需要指出如何去達到。 作為領導者,我們需要給到O,還是給到KR呢? 給到 KR 的程度,可以確保每週都可以照著目標往前走。 給到KR,可以讓普通的學生照著進度完成最低標準, 而有主動性的學生,也可以在KR的執行上,給出更深入的執行。
1. 只依賴直覺和生活常識卻缺乏扎實知識: - 這類學生往往誤以為直覺和經驗足以指導研究方向,但在沒有充分的理論基礎和知識支持下,這種直覺容易導致錯誤判斷。許多時候,他們忽略了數據的重要性,並且容易過度自信,認為自己能在沒有充分證據的情況下得出結論。這樣的思維方式可能導致研究結果的偏頗,甚至
碩博士階段的學術研究常常伴隨著高壓和不確定性,情緒波動成為許多研究生面臨的常態。然而,情緒並非簡單地分為“好”或“壞”,而是一種不斷流動的狀態。正如李松蔚老師在情緒管理課程中所提到的,我們應該學會如何更自然、更靈活地應對這種流動,從而達到更好的情緒狀態。 ▋情緒命名 作為碩博士學生,在繁
「為什麼我們的工作時間愈來愈長?」 「問題的源頭在生產工具本身。 生產工具愈進化,愈高級,效率愈高,愈好用, 我們就用得愈多,所以工作時間就愈長。」 「工具不僅為你解決問題,還會在你始料未及的地方,推開新的可能性的大門。」 「這扇大門一但推開,就再也關不上了,只會把門撐
1. 追求數量而忽略質量,捨本逐末: - 有些同學熱衷於在社群媒體上分享自己一年內讀了多少本書,或者是短時間內讀完了多少書籍,似乎這樣的紀錄能夠證明他們的學習成果。然而,閱讀的真正價值並不在於你讀了多少本書,而在於你從這些書中獲得了什麼樣的啟發和理解。單純追求閱讀數量,往往會導致浮躁的學習態
對於碩博士在學學生來說,建立有效的知識管理系統是完成學術研究的重要一環。然而,Niklas Luhmann 的卡片盒筆記系統卻與現代知識管理專家所推崇的方法有著顯著的差異。理解這些差異,不僅能幫助你建立更有效的筆記系統,還能避免現代知識管理中的一些常見誤區。 ▋中心化與去中心化 盧曼的卡
O與KR兩者都是在講目標,但O可以是無法測量的,但KR就需要指出如何去達到。 作為領導者,我們需要給到O,還是給到KR呢? 給到 KR 的程度,可以確保每週都可以照著目標往前走。 給到KR,可以讓普通的學生照著進度完成最低標準, 而有主動性的學生,也可以在KR的執行上,給出更深入的執行。
1. 只依賴直覺和生活常識卻缺乏扎實知識: - 這類學生往往誤以為直覺和經驗足以指導研究方向,但在沒有充分的理論基礎和知識支持下,這種直覺容易導致錯誤判斷。許多時候,他們忽略了數據的重要性,並且容易過度自信,認為自己能在沒有充分證據的情況下得出結論。這樣的思維方式可能導致研究結果的偏頗,甚至
碩博士階段的學術研究常常伴隨著高壓和不確定性,情緒波動成為許多研究生面臨的常態。然而,情緒並非簡單地分為“好”或“壞”,而是一種不斷流動的狀態。正如李松蔚老師在情緒管理課程中所提到的,我們應該學會如何更自然、更靈活地應對這種流動,從而達到更好的情緒狀態。 ▋情緒命名 作為碩博士學生,在繁
「為什麼我們的工作時間愈來愈長?」 「問題的源頭在生產工具本身。 生產工具愈進化,愈高級,效率愈高,愈好用, 我們就用得愈多,所以工作時間就愈長。」 「工具不僅為你解決問題,還會在你始料未及的地方,推開新的可能性的大門。」 「這扇大門一但推開,就再也關不上了,只會把門撐
1. 追求數量而忽略質量,捨本逐末: - 有些同學熱衷於在社群媒體上分享自己一年內讀了多少本書,或者是短時間內讀完了多少書籍,似乎這樣的紀錄能夠證明他們的學習成果。然而,閱讀的真正價值並不在於你讀了多少本書,而在於你從這些書中獲得了什麼樣的啟發和理解。單純追求閱讀數量,往往會導致浮躁的學習態
對於碩博士在學學生來說,建立有效的知識管理系統是完成學術研究的重要一環。然而,Niklas Luhmann 的卡片盒筆記系統卻與現代知識管理專家所推崇的方法有著顯著的差異。理解這些差異,不僅能幫助你建立更有效的筆記系統,還能避免現代知識管理中的一些常見誤區。 ▋中心化與去中心化 盧曼的卡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1. 沒有聚焦在一本經典書籍或論文上 - 許多研究生在學習過程中會試圖閱讀大量的書籍和論文,認為這樣可以廣泛涉獵並提升知識水平。然而,這樣的做法常常導致學習成果分散,難以深入理解任何一個主題。事實上,選擇一本經典之書或一篇具有深遠影響的經典論文,並深入鑽研其內容,能夠幫助學生牢固地掌握一個領
在近四年的教學經驗中,我發現到不少大學生相當缺乏持續學習的動力,以及在不同的課程中,藉由「刻意練習」來提升一己的學習能力。在現有的大學體制中,雖然學生各自選擇不同的專業領域,但對於如何建立有效的「流程」,以因應紛雜的知識領域與知識內容,則顯得力有未逮。
1. 掌握學習的三階段循環: - 學習的過程應包括具體階段、抽象階段和應用階段。具體階段是情報收集和紀錄體驗,學生應該積極收集相關資訊並詳細記錄自己的學習過程。抽象階段是抽象化、模型化和發現模式,這時候要將所學知識進行歸納總結,形成抽象的模型和發現其中的規律。應用階段是實踐和檢證,將所學知識
1. 全面理解研究工作的不同階段: - 研究工作通常可以分為八個主要階段:A. 問題提起(思考等級),B. 探檢(經驗等級),C. 觀察(經驗等級),D. 發想(思考等級),E. 採取假說,推論(思考等級),F. 實驗計畫(經驗等級),G. 觀察(經驗等級),H. 檢證(思考等級)。每個階段
1. 設立過於模糊的目標: - 許多大學生在設定目標時,並沒有清晰具體的認識,這會導致後續行動缺乏方向。例如,一些學生可能只知道自己想在某個領域有所成就,但並不明確自己想要達到的具體成果,結果在研究過程中迷失方向。 2. 制定過於僵化的計畫: - 制定計畫是重要的,但計畫過於詳
1. 製造知識的能力: - 在學術研究中,寫學術文章與寫社群文章有很大的不同。學術文章需要設計實驗、製作論據,並與相關的研究比較,展示自己的貢獻。這種製造知識的能力,奠定了研究生能夠研究並學會任何感興趣的東西的基礎,不需要依賴「知識代理人」的二手精華版知識。例如,我在普渡大學和UCLA的研
Thumbnail
在職碩士班的學生選擇與工作相關的研究題目具有優勢,然而從職場經驗中挖掘研究問題也面臨挑戰。本文提供了六種方法幫助學生確定研究問題,並提供了確定研究品質的特徵。
今天分享一些我參加研討會的經驗。 我在博士一年級到三年級時, 把研討會當作是一個「讓別人認識我的機會」。 例如我曾在統計年會Joint Statistical Meetings (JSM) 2019與2020, 這兩屆研討會去Present我在博士早期的工作。 在會議中
學術論文的導入環節對於年輕學生、長期待在學界的學生和一直在業界的學生都至關重要。 這篇文章將指導你如何設計出一個能夠打動讀者的導入環節, 提升研究的影響力。 無論你的背景如何,都能從中獲益。 ▋步驟1 - 描述研究主題的影響力 首先,介紹你的研究主題在當前社會和研究社群
Thumbnail
在學術寫作中,掌握「關鍵字閱讀」技術至關重要。 對於學術研究者來說, 有效地從大量的學術文獻中提煉出核心資訊是一項挑戰。 關鍵字閱讀不僅可以幫助你避免被不必要的細節所淹沒, 還能讓你更聚焦於與研究主題相關的資訊。 結合「書目卡 Bibcard」的使用, 這種閱讀方式能夠大大提高你的閱讀效
1. 沒有聚焦在一本經典書籍或論文上 - 許多研究生在學習過程中會試圖閱讀大量的書籍和論文,認為這樣可以廣泛涉獵並提升知識水平。然而,這樣的做法常常導致學習成果分散,難以深入理解任何一個主題。事實上,選擇一本經典之書或一篇具有深遠影響的經典論文,並深入鑽研其內容,能夠幫助學生牢固地掌握一個領
在近四年的教學經驗中,我發現到不少大學生相當缺乏持續學習的動力,以及在不同的課程中,藉由「刻意練習」來提升一己的學習能力。在現有的大學體制中,雖然學生各自選擇不同的專業領域,但對於如何建立有效的「流程」,以因應紛雜的知識領域與知識內容,則顯得力有未逮。
1. 掌握學習的三階段循環: - 學習的過程應包括具體階段、抽象階段和應用階段。具體階段是情報收集和紀錄體驗,學生應該積極收集相關資訊並詳細記錄自己的學習過程。抽象階段是抽象化、模型化和發現模式,這時候要將所學知識進行歸納總結,形成抽象的模型和發現其中的規律。應用階段是實踐和檢證,將所學知識
1. 全面理解研究工作的不同階段: - 研究工作通常可以分為八個主要階段:A. 問題提起(思考等級),B. 探檢(經驗等級),C. 觀察(經驗等級),D. 發想(思考等級),E. 採取假說,推論(思考等級),F. 實驗計畫(經驗等級),G. 觀察(經驗等級),H. 檢證(思考等級)。每個階段
1. 設立過於模糊的目標: - 許多大學生在設定目標時,並沒有清晰具體的認識,這會導致後續行動缺乏方向。例如,一些學生可能只知道自己想在某個領域有所成就,但並不明確自己想要達到的具體成果,結果在研究過程中迷失方向。 2. 制定過於僵化的計畫: - 制定計畫是重要的,但計畫過於詳
1. 製造知識的能力: - 在學術研究中,寫學術文章與寫社群文章有很大的不同。學術文章需要設計實驗、製作論據,並與相關的研究比較,展示自己的貢獻。這種製造知識的能力,奠定了研究生能夠研究並學會任何感興趣的東西的基礎,不需要依賴「知識代理人」的二手精華版知識。例如,我在普渡大學和UCLA的研
Thumbnail
在職碩士班的學生選擇與工作相關的研究題目具有優勢,然而從職場經驗中挖掘研究問題也面臨挑戰。本文提供了六種方法幫助學生確定研究問題,並提供了確定研究品質的特徵。
今天分享一些我參加研討會的經驗。 我在博士一年級到三年級時, 把研討會當作是一個「讓別人認識我的機會」。 例如我曾在統計年會Joint Statistical Meetings (JSM) 2019與2020, 這兩屆研討會去Present我在博士早期的工作。 在會議中
學術論文的導入環節對於年輕學生、長期待在學界的學生和一直在業界的學生都至關重要。 這篇文章將指導你如何設計出一個能夠打動讀者的導入環節, 提升研究的影響力。 無論你的背景如何,都能從中獲益。 ▋步驟1 - 描述研究主題的影響力 首先,介紹你的研究主題在當前社會和研究社群
Thumbnail
在學術寫作中,掌握「關鍵字閱讀」技術至關重要。 對於學術研究者來說, 有效地從大量的學術文獻中提煉出核心資訊是一項挑戰。 關鍵字閱讀不僅可以幫助你避免被不必要的細節所淹沒, 還能讓你更聚焦於與研究主題相關的資訊。 結合「書目卡 Bibcard」的使用, 這種閱讀方式能夠大大提高你的閱讀效